○文/ 王思賢
竹子是最重要的非木材可再生資源,其生產周期短,經濟價值高,產品用途廣泛。竹產業作為達州“第四纖”(玻纖、化纖、棉纖),在發展綠色經濟、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林業現代化等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以來,達州市林業局組成課題組,緊扣達州市情、林情,深入調查達州竹林資源分布和產業發展現狀,并提出發展對策。
達州擁有豐富優良鄉土竹種資源優勢,竹類植物11屬38種,主要品種有慈竹、白夾竹、壽竹和毛竹等,現有竹林面積86萬畝,其中大竹縣約占總面積一半。已建成2個竹林公園。達州劉氏竹編有一定名氣,渠縣引進中順潔柔30萬噸竹紙漿造紙項目。2020年,大徑竹約230萬根、小雜竹約5萬噸。竹產業主要涉及竹材、竹筍及其初加工、竹林旅游康養、餐飲等。竹材以銷售原材料為主,竹材采伐銷售收入7492萬元,初加工3115噸、產值2148萬元,竹家具產值29465萬元,造紙及紙制品產值4430萬元;竹筍初加工產量3199噸、產值15197萬元,竹下種養收入4790萬元,竹旅游康養收入3506萬元,竹餐飲服務收入5425萬元。竹產業年總產值84255萬元。
由于長期受重采輕管的長期影響,加之全市大多數竹林經營以家庭經營為主,規模小,投入少,缺乏統一的培育與管理,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低產林比重大,單位面積產量不高,經營粗放、靠天吃飯,竹林退化嚴重,全市竹林年平均每畝出材不足0.5噸,竹材平均每畝收入50元。
竹資源開發利用較為單一,產業鏈條短,資源利用低,竹蔸、竹殼、竹梢、竹尾、竹廢料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同時,加工企業少,產業化程度低,市場競爭力、發展帶動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弱。目前,僅有渠縣劉氏竹編稍有名氣外,竹產品主要以日常用品和食用竹筍為主,竹蒸籠、竹簍、竹席等低端產品占90%以上,竹基纖維、竹纖維、竹服飾、竹活性炭、竹功能飲料、竹工藝品設計、竹建筑設計、竹文化創新等方面還是空白。
長期以來,林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林區交通、排灌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據統計,達州市竹區路網平均密度不足10米/公頃(全省路網密度達到20米/公頃),路網密度低,通行能力弱,采伐成本高,全市竹林利用率低。同時缺乏冷鏈倉儲及銷售市場,竹農發展困難、積極性不高。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促農增收、精準脫貧和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按照“因地制宜、分區施策、轉型升級,培育主體、業態融合、品牌打造”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優化布局、調整結構、完善政策、創新機制。重點實施五大工程:
實施基地提質增效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原則,科學培育生態竹林、經濟竹林、觀賞竹林,引領帶動竹林基地提質增效,加快建設一批筍用、材用、筍材兼用現代竹產業基地。
全面推進竹產業加工。依托現有竹林資源,引進和本地培育相結合,加快構建“原料—初加工—深加工—園區—產品銷售”全產業鏈,加強技術和項目對接,實現筍、材、漿、纖和竹家居的全面推進。
實施示范帶動工程。建設現代竹產業園區和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縣。圍繞現代竹產業基地培育、竹產品精深加工、竹生態旅游開發、竹產業園區建設、竹區基礎設施完善等全產業鏈提升,加快轉變竹產業發展方式,著力建設要素集聚、三產融合、機制完善、創新驅動為特征的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縣,示范帶動全市竹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實施竹旅融合工程。深度挖掘竹子的生態、經濟、文化功能,按照文旅康養融合發展的思路,積極探索竹林培育利用新模式,努力將竹區建設成生態、經濟、文化統籌綠色發展示范區,將竹林資源打造成美麗鄉村的風景線。
實施品牌建設工程。全力打造“劉氏竹編”等金字招牌。按照“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的思路,著力培育一批具有文化內涵和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品牌。建設西部竹產業發展引領區、川東平行嶺谷渠江統籌綠色發展示范區。
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有突破,三年上臺階”的目標,圍繞加工引領、全產業鏈布局、要素產業集聚這條主線,以園區促加工,以加工帶基地,以基地促融合的發展思路,狠抓現有竹林改造,建設竹林標準化基地,提升達州本地小徑筍竹知名度,加快竹基纖維、紙漿一體化項目落地,制定達州竹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明確路線圖、時間表,到2025年百億竹產業格局基本形成,2030年竹林基地達到100萬畝,萬達開木竹統籌綠色發展示范區初見成效。
1.加大資源培育
突出可持續經營和定向集約培育,以培育豐產竹林基地為重點,支持龍頭企業或有經營能力的其他社會投資主體參與原料林基地建設。按照因地制宜原則,科學培育生態竹林、經濟竹林、觀賞竹林,引領帶動竹林基地提質增效,加快建設一批筍用、材用、筍材兼用現代竹產業基地。具體措施:一是加快現有竹林改造利用,二是培育現代竹林基地,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培育城鄉竹林景觀。
2.突出加工引領
依托現有竹林資源,引進和本地企業培育相結合,加快構建“原料—初加工—深加工—園區—產品銷售”全產業鏈,加強技術和項目對接,實現筍、材、漿、纖和竹家居的全面推進。具體措施:一是合理布局初加工點。立足竹資源豐富的重點鄉(鎮),合理布局竹材、竹筍、原竹、生鮮筍就地初加工點,有效降低原料運輸成本。二是突出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引進竹基纖維復合材料(竹鋼),加快竹漿紙項目落地,盤活當地資源,推動竹家具等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支持竹炭等新興產業發展。三是推動產業集群成鏈。充分利用竹產業發展有利政策,加快現代竹產業園區建設,引導竹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
3.強化科技創新
一是加強對外合作。加強與國際竹藤中心、國家林草局竹研究開發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竹產業研發、交流、合作、科教技術平臺。二是開設竹產業專業學院。加強與南京林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戰略對接,引進轉化最新科技成果,在本地院校增設竹產業學院,培育竹林栽培、竹加工的專業人才。三是積極創造條件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推動產學研的跨界與融合,支持企業和科研院所合作申報立項竹產業國家重大科研項目。
4.加大保障力度
(1)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由市領導聯系指導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推進機制,負責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協調,解決推進工作中的重大困難,督促檢查重大政策和重點工作的落地落實。竹產業重點縣(市、區)建立健全竹產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將竹產業納入地方經濟發展、扶貧攻堅、鄉村振興規劃統籌安排,列出項目清單和建設進度,抓實推進。設立市、重點縣竹產業發展中心,主導竹產業發展工作。
(2)加大政策扶持
落實國家、省、市財稅、金融政策,建立市、縣財政專項引導資金(竹產業發展示范縣每年預算安排500萬元),落實工作經費,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支持“三新”研發與科技示范、品牌創建。將竹林基地培育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造林補貼、森林撫育補貼、現代林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項目支持范圍;新增現代竹林基地驗收合格后,縣財政整合資金按每畝不低于500元標準一次性給予補助;對竹業企業從事農林等項目所得享受優惠、免征或減征政策;加大項目包裝,積極爭取國家儲備林金融政策、地方政府債劵投入。
(3)創新發展機制
一是創新發展模式。大力推廣“預流轉+實物計價+履約保證保險”“林地股份合作社+職業經理人”“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保底分紅”“二次返利”等模式,構建穩定的產銷聯結機制,引導企業開展訂單生產,推行竹林定向培育和產品定制,滿足特色個性化消費需求。二是開展金融支持機制創新。完善林權抵押貸款制度,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覆蓋面;落實農業信貸擔保財政獎補、風險補助以及擔保業務費補助政策,將竹產業發展納入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風險保障金支持范圍;探索推廣“政策性保險+商業保險”模式,提高竹產業抗風險能力。三是加大產品出口創匯。日韓、歐美、澳洲竹資源少,竹產品深受國外人民喜愛,深耕國際市場是達州市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必要之舉。依托“互聯網+”,鼓勵發展筍竹產品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網絡直銷等新型流通業態,實現統一標準、統一經營、統一品牌和統一銷售,拓寬筍竹產品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