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真,李宏澤,王彥龍,牟曉龍,李小晶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北方公司,遼寧 沈陽 110063)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尤其是房地產行業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城市建設的發展。當前我國城市住宅建設處于歷史性的發展階段,住宅設計進入新的活躍期。在城市住宅中,住宅層數是較關鍵的構成要素,也是城市住區規劃和住宅研究的重要內容,同時還是衡量國家經濟技術水平和居住質量狀況的有效指標。我國城市住宅在郊區化發展進程中,并未采用西方的發展模式,而是以高層住宅為主,與我國居住空間的郊區化特征不相符,且此住宅模式過于單一化,不利于形成多樣化的居住空間。因此,對于住區規劃與城市住宅層數發展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我國城市住宅以6層磚混為代表的多層住宅占據主導地位,其原因在于多層住宅有以下6個優點:①較低底層住宅具有較好的節地性能;②平面系數較大;③接地性較好,可增加居民的戶外活動機會;④具有完善的住宅套型單元,通風、朝向好,與我國居民的生活習慣相符;⑤建筑造價不高,經常性維護費用低;⑥施工簡單,建材便宜。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住宅的要求明顯提高,同時城市進程加快,土地資源緊缺,多層住宅雖然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其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①節能性差,特別是多層磚混住宅節能性能更差;②磚的使用量較大導致諸多問題,如污染環境、土地資源浪費等;③占地多,因小多層住宅用地模式以平面化為主,其對土地面積的需求量較大;④存在適居性問題,如上下樓不方便,尤其是搬運重物對于老、弱、病殘者來說難度較大。
1)優點 ①空地較多,能夠提供停車、活動以及綠化等場地;②可節約交通費用,減少室外設施;③具有開闊的視野和充足的光線,上下樓比較方便;④節約土地。
2)缺點 ①經濟性 經濟性是對高層住宅發展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包括施工周期長、平面系數低、維護費用高及一次性投資大等;②心理認同 研究表明高層住宅會影響住宅居民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對于老年人和兒童;③平面組織 高層住宅的樣式有塔式、內廊式及外廊式等,因其面積較大、戶數較多,再加上電梯、樓梯及走廊等的影響,大部分住戶的通風和采光條件較差,無法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當前我國城市住宅以高層住宅行列式布局為主,從南到北千篇一律,放眼望去,整個城市都是高樓大廈,住宅區建筑造型和空間布局較單一,不僅降低了住區的活力,還導致居民社區意識淡薄。
住宅面積是住區用地的基本細胞。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住房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擴大居住面積成為重要的衡量指標。我國人口基數大,土地資源緊缺,居住面積標準在滿足居住生活合理需求的基礎上,還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如土地資源的承載力、居民的承受能力等,尤其是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居住面積標準。我國實施的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和GB 50137—2011《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土地資源狀況作為基本依據,用以指導和控制我國的城市建設。其中,《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對城市人均居住用地指標有著明確規定,從實際層面來看,也限制了住宅套型面積。同時,當前我國的住區建設主要為高層建筑,容積率對住區其他配套設施產生直接的影響,尤其是綠化環境用地。如以多層住宅區為例,我國居住區的人均綠地面積為4.8~6.3m2,根據人均用地指標16~21m2,最低綠地率為30%,假設A為居住人數,則A×30%×(16-21)/A=人均綠化面積,若人均綠地面積達到9.46m2,則綠地率需要大于45%。因此,在不改變容積率的基礎上,若提高綠地率,則會降低建筑密度,從而增加住宅層數。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以及城市土地和住宅等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城市住宅建設持續快速發展,面對城市人口增加、土地資源及生態環境惡化,增加住宅層數是大城市住宅發展的必然選擇。城市化發展是城市住宅層數增加的動力,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對住宅層數增加起到促進作用,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城市住宅層數增加的催化劑,住宅產業化水平的提升為城市住宅層數的增加提供了技術保障。
為增加居住的舒適性,城市住宅應堅持以中高層住宅為主,適當降低住宅設置電梯層數,實現不同層數住宅的協調發展。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筑規劃設計與開發也應適當調整,但當前城市住區規劃設計過度追求新概念,未對城市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從而導致城市住宅發展缺乏前瞻性。
當前,住宅建筑設計呈商業用途多樣化的特征,雖為居民提供了便利,但也產生諸多問題,如店鋪人流量過大,對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直接影響。同時,居住建筑過多,減少了社區公共面積和建筑間距。建筑間距縮小對居住舒適度產生直接影響,而減少公共面積則對居民的休憩產生一定影響。此外,為了控制成本,減少小區停車位、增加小區車輛道路,也會對小區的整體形象和質量產生直接影響。
5.1.1 科學選址
城市住區的人文環境和區位與住區區位因素密切相關,在住區規劃設計中,區位是較重要的因素。在規劃前,要對小區周圍的建筑設施和環境進行綜合分析,開展市場調查,并且將其作為基本前提,明確居住區規劃設計的理念。若周邊商業配套設施較少,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居住區周邊的商業建筑,以提高居住區的知名度。
5.1.2 總體框架規劃設計
1)在社區核心位置構建景觀步道,使社區空間層次增強。
2)建筑群應在小的交錯變化和分段中處理,在提高建筑可視性的基礎上,使密集建造的空間壓迫感減小。
3)合理規劃合理安排,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出行需求。此外,在布局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自然環境,合理安排居住區的朝向,使局部環境得到改善,確保每個家庭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線和陽光。減少噪聲干擾,為居民營造舒適、安靜的居住環境。
5.1.3 風格定位設計
1)主體設計思路清晰 準確定位主題風格,并以定位為基本依據,實施設計。
2)社區規劃設計體現個性化 房地產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越來越趨于一致,尤其是在住宅規劃方面,如套型設計、園林景觀及建筑外立面和頂部設計等雷同,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故應充分利用環境特色、地域特色等,如頂層住宅南向退臺能使棟間距減少,不僅提高住區的節地性,還可為住戶提供面積較大的戶外空間。
在設計使用等方面,通過對比多層和中高層及高層住宅,得出相應的結論:中高層住宅具有一定的優勢,在城市住宅發展過程中,可能成為主要居住形式。
結合我國住宅發展相關政策,綜合考量城市化發展進程,并參照發達國家住宅產業發展規律,我國今后的城市住宅層數以中高層住宅為主,分為以下3個階段。
1)過渡期 加強高層住宅的推廣和普及,逐步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質量,促住宅產業現代化發展,使以多層住宅為主導的狀況得到改善。全面發展中高層住宅,擴大城市住宅供給,改善住房困難戶的居住問題。在中高層住宅設計過程中應加大調研力度,促使中高層住宅給城市居民帶來不一樣的居住體驗。其中讓居民樹立正確的居住理念,推動中高層住宅的發展,早日實現小康居住目標。
2)提高期 此階段是滿足住房實際需求、不斷提高居住水平的主要階段,應提高和完善居民的居住面積和設施質量。如果條件允許,可對原有的多層建筑進行相應的改造,提高居住環境質量。
3)穩定期 在中高層和高層住宅類型不斷發展,成為城市住宅的主要形式。此階段也是提升居民居住水平的主要階段,不僅要增加居住面積和提高設施質量,如對原有多層建筑進行改造、提高居住環境的品質,還應充分體現地區和城市文化特征,創造良好的城市居住環境,使其具有文化意韻、空間多樣性。此外,隨著老齡化程度的進一步加劇,應逐漸降低帶電梯住宅的層數。
當前我國城市住宅層數以高層為主。在城市規劃中,住區規劃是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建造安全、實用、全新的住宅區,以滿足廣大居民的居住需求,促進我國城市住宅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