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宇
(太原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
2013年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從此“,海綿城市”走入了人們的視野。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擴大“,海綿城市”已經從一個充滿神秘感的專業術語成為大眾所熟知的建設理念,“海綿城市”建設已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這種背景環境下,要求建設主體、設計人員、施工人員等都要將“海綿城市”理念與要點牢記心中,不僅要完成“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更要保證海綿設施設計合理、適建適用、質量過硬,切實做到將海綿設施與具體項目相結合,保證“海綿城市”建設的順利實施與落地。
本文以山西省太原市“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例,分析“海綿城市”建設重點和方法,以期對后續的建設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太原市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的省會城市,具有優良的自然環境條件與地理優勢。整體城市“一水中分,九河環繞”,城市水網體系較為發達。同時東西山城郊森林公園與北部生態綠帶的建設,保證了太原市優良的生態基底。太原市同樣具有北部地區城市的典型特點:夏季降雨集中,其余三季雨量較少,全年平均降雨量較低。目前太原市地下水超采嚴重,水資源緊張,從可利用水資源量來說為缺水型城市。
在這種自然環境背景下“,海綿城市”對于太原市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海綿城市”建設主要是指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途徑,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維持或恢復城市的海綿功能。既能控制雨水的峰值流量,起到保護市政管網,減輕城市排水壓力的目的,同時也能將雨水滯蓄在各類用地項目中,通過滲透設施回灌地下水,涵養地下水資源;也可以將滯留雨水通過雨水調蓄設施進行積蓄,經過處理凈化后作為地塊內各類雜用水水源,起到節約用水,補充用水資源的作用[1]。
目前除國家指導意見以外,太原市針對“海綿城市”建設情況出具過不少相關文件及指導意見,從政策制定、審批流程、方案設計、施工方式、驗收審核等各個方面對“海綿城市”建設做出了具體的要求。根據這些政策文件及指導意見的要求,筆者對目前太原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進行了梳理。
現階段新建開發類項目多為地產項目,主要以住宅及大型商業綜合體為主。
住宅類項目一般建設用地面積較大,由于有綠地率及建筑密度等指標要求,整個場地綠地面積較大,鋪裝及道路設置較多,便于下凹式綠地、透水鋪裝、植草溝等“海綿城市”設施的布置。因此大部分新建住宅類項目都根據相關規定要求進行了“海綿城市”方案設計與施工,在小區內部結合場地布置情況,設置了海綿設施以保證“海綿城市”建設各項指標的落實。
商業綜合體項目一般建筑密度較大,場地內建筑布置較為緊湊,綠地面積較少,不便于設置下凹式綠地或植草溝。因此在商業綜合體類項目中“,海綿城市”設施以透水鋪裝、調蓄池等為主,一般多以滲、蓄方式作為控制“海綿城市”各項指標的技術方法。
公建類項目多為公共服務或辦公、學校、醫院等建設項目。該類型項目建筑種類多樣,場地布置多樣,因此“海綿城市”設計與施工方案不盡相同。新建公建類項目基本均按照各項文件要求進行“海綿城市”建設,部分公建類項目進行“海綿城市”建設后,除解決自身海綿指標要求外,還能對周邊地塊的“海綿城市”建設起到調節作用。
道路及公園綠地類項目多為城市功能服務,通常用地面積較大,建設用地內基本無建筑物,對于“海綿城市”設施的布置極為有利。目前太原市很多新建的道路及公園綠地項目均已按照“海綿城市”要求進行建設,在場地內采用多種設施,不僅能使項目本身滿足“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更能起到調節“大海綿”的作用,在一個片區范圍甚至整體城市范圍內均衡“海綿城市”建設指標,保證大范圍的“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在城市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城市建設中除新建項目外,還有很多原有的建設項目。現階段太原市正在推行老舊小區改造,在改造過程中,除進行市政基礎設施完善工程以外,同樣考慮了在老舊小區中進行“海綿城市”化建設改造。由于大部分老舊小區不存在地下車庫或者地下建筑物,因此在改造過程中便于采用“滲、滯、蓄”等技術手段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目前太原市已進行了部分老舊小區改造試點,作為推行“海綿城市”建設的樣例[2]。
雖然目前大部分地產開發項目的甲方已接受“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也愿意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考慮“海綿城市”的設計與實施,但也有部分甲方對“海綿城市”建設僅抱著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無論是在方案設計階段還是在具體實施階段,都沒有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個必須完成的指標來進行控制,沒有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到項目建設的方方面面中。這種意識表現在方案設計中,體現“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內容會能少則少,要求能低則低,到了實施階段,海綿設施自然是能少則少。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建筑、結構、給排水、景觀、電氣等多個專業互相配合,協同合作,共同進行方案設計,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到各個環節。但是在方案設計階段,實際上只是由給排水或景觀專業人員運用“海綿城市”理念進行單獨設計。由于單獨專業的局限性,很多設計方案考慮不全面,造成方案設計不合理,無法滿足實際情況需求。
目前市場上涌現出很多品牌及種類的海綿設施及材料,但產品良莠不齊,品質參差各異,如果選擇不當,將會造成“海綿城市”理念落實后與設計方案不符的情況。僅以透水鋪裝一項作為示例,設計要求透水鋪裝透水系數不應≤1.0×10-2cm/s,只有該項透水系數指標符合要求,透水鋪裝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但如果在材料選購過程選用了不合格產品,透水系數不足,造成下雨后鋪裝上方雨水無法及時滲入,不僅會造成鋪裝面積水,給出行帶來不便,還會影響下游調蓄設施,造成調蓄設施無法實現正常設計雨量的調蓄容積,海綿建設無法滿足指標要求。
“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理念先行。由于“海綿城市”建設屬于新興的理念,大部分地產開發商對此仍處于一知半解的階段,并沒有深入了解“海綿城市”在地產開發項目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也無法理解局部“海綿城市”建設正是組成城市大海綿系統的重要環節,僅僅將自身項目的“海綿城市”作為不得不完成的一項任務來看待。因此對于太原市來說,推廣“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從政策落實、文件要求、技術指導、施工措施、驗收標準等方面加強對“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宣傳,是目前太原市“海綿城市”建設主管部門亟需落實的前提工作。
只有各建設方將“海綿城市”理念全面掌握,理解“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程度和主管部門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決心,才能將工作順利推進下去,完成“海綿城市”建設任務。
雖然太原市目前已推行《太原市海綿城市技術導則》,對“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部分技術指標及產品規格已有要求,但大多數建設過程中的技術要求及海綿設備規格標準仍然需要建設方、設計方、施工方等根據項目具體情況自行把握,完成符合項目本身的“海綿城市”建設任務。由于無法做到建設標準的完全統一,加強建設監管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不同項目的建設情況,詳細審查“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各項標準,嚴格落實建設指標,保證項目落實情況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同時加大對不符合建設標準項目的處罰情況,可以有效規范“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推進落實建設任務,保證“海綿城市”建設成效。
設計作為“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中的重點,從前期方案確定,到施工圖設計,再到后期施工驗收均需要設計方參與協作,而且作為技術標準的實施方,設計方的設計理念與技術水平直接決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最終效果,因此加強對設計方的要求,促使設計方時刻貫徹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同時加強對設計方的培訓與監督,是保證“海綿城市”建設順利實施的關鍵。
由于“海綿城市”建設材料及設備的多樣性,導致材料及設備參數無法準確定性,而且現在并沒有出臺統一的建設標準和材料要求,因此造成“海綿城市”建設質量的參差不齊。目前亟需主管部門出臺相應的地方質量標準,嚴格把控海綿設施材料及設備質量,以保證項目建設的完善。
太原市在踐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上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有相關各方意識淡薄者存在,表現在方案設計中,體現“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內容會能少則少,要求能低則低,到了實施階段,海綿設施自然是能少則少;在設計過程中建筑、結構、給排水、景觀、電氣等多個專業的配合和協作不夠,很多設計方案考慮不全面;海綿設施及材料的質量參差不齊。以上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關系到太原市“海綿城市”的建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