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政
(浙江省國土空間規劃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我國鄉村振興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農村空心化。據統計,我國每天有80多個村子消亡。2019年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且仍處于加速階段。伴隨著人口大量流失,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如何解決該問題已成為當前地方政府的工作難點,而且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村莊布局規劃還有待調 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實施技術共建工程,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等。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但是資源匱乏,導致內生動力不足,嚴重影響農村貧困群體的脫貧致富,不利于鄉村全面振興。因此,鄉村振興必須結合更深層次的教育培訓、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實施技術共建工程,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等。
我國幾乎所有的村莊均存在村莊特色消亡的問題,對我國鄉村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促使農村人口逐漸從鄉村轉向城市,同時也改變了村民的消費生活模式,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傳統村落消亡的速度。如何拯救鄉土文化、留住鄉村記憶,是當今社會面臨的難題。
政策及資金配套不足也是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制約鄉村振興的主要問題。當前很多農村地區采用整合涉農資金和財政專項投入的方式進行土地綜合整治,前期需政府墊付部分資金,但難以高效回籠墊付資金,加上農村政策和資金配套設施不健全,導致無法繼續增大農村建設規模,同時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籌措資金的難度。
在國土空間規劃中,要求綜合各項優勢特點,做好城鎮體系規劃、海洋功能區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等優勢的整合,形成新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充分發揮政府配置自然資源的主導作用,利用1張底圖完成全區域全要素覆蓋工作。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鄉村振興切不可忽視自然環境,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進,加強人與自然生態環境關系的協調處理,構建節約型、綠色環保型社會,形成綠色生態產業結構,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利用價值,實現鄉村振興持續發展。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堅守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這一底線,提升國土和糧食等方面的安全水平,加快修復受損的環境,嚴格控制用地,增強更新鄉村存量,推動社會長遠進步。
相關部門要協調城鎮和鄉村之間的關系,統籌兼顧各項資源,合理引導技術、人力等要素的流動,推動功能互補、協同發展。
鄉村建設已不僅包括生產和居住要求,更包括文化傳承、糧食安全、生態屏障等多方面的要求。不同的鄉村其主導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別,根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做好分類和規劃,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規劃方法劃分村莊,如構建城郊融合類、聚集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村莊。
3.1.1 城郊多功能農業發展模式
構建農業休閑、采摘、體驗等模式的城市郊區多功能農業發展環境,做好郊區農業發展規劃,通過利用農業的多功能特點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同時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體驗需求。在主要城市郊區,選擇區域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位置,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做好交通基礎設施的合理設置,發展集約化和規模化的鄉村生產模式。
3.1.2 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
在現代農業技術基礎上發展的田園綜合體涵蓋休閑、現代化和社區化等發展模式,已成為重要的鄉村振興發展載體,也符合農村供給側改革和新型農業技術發展的需要,有助于推動創新農村產權制度,構建優質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體系。構建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應注意做好農業科學、人力、資源、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控制,加強農村區域化經濟的升級改造,搭建農村區域發展體系,形成“科技+產業+互聯網+旅游”的新型格局和發展模式。
3.1.3 特色小鎮帶動鄉村振興模式
特色小鎮,即以共享發展理念為基礎建設鄉鎮景觀,做好獨立地域空間的開發,加大鄉村產業、人文、生態等資源的開發利用,推動鄉村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打造多功能、多區域生態發展模式,集聚農村產業,建設特色鄉村,推動鄉村朝著城市化方向進步。特色小鎮在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是未來農村發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3.2.1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帶動模式
土地綜合整治帶動模式,是通過綜合整治多種土地形式保證安全地實現糧食生產、農業發展,有效解決“三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有力支撐落實鄉村振興政策。通過新型農村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有效融合新產業,綜合整治全域土地,實現資源高效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形成配套的發展硬件設施,生產具有特色和綠色健康的農業產品。
3.2.2 “產業+生態+旅游”帶動模式
在優化地域內生態建設質量方面,鄉村城鎮地區發揮著引導和互補的重要作用,鄉村城鎮是構建特色產業的基礎,在農村脫貧攻堅、打造精品旅游路線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融合發展國土綠化工作和生態產業結構,打造高質量的鄉村城鎮。通過構建“產業+生態+旅游”模式,呼應鄉村振興政策,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推動生態環境健康發展。
3.2.3 農業產業化驅動模式
該模式主要是以現有農業產業為基礎做好產業化聯動發展模式的構建,不斷延伸鄉村產業功能,積極構建特色農業,加強農業產業布局的優化,提高農產品生產附加值,實現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的延伸,將農業的更多功能釋放出來,實現鄉村產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此外,還可推動現代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強現代科技和傳統農業的融合,保證農業發展模式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農業產業化驅動模式的基礎為生態農業,走生態化發展之路,核心為規模化種植或者特色化養殖。
3.3.1 文化傳承帶動模式
加快鄉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的構建,加大鄉村文化傳承和發展,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化產品,積極推動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等事業的發展,引導鄉村旅游業從觀光旅游到度假模式的轉變,改進并激活鄉村文化。在構建文化傳承帶動模式時,要充分尊重鄉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人文特點和鄉村景觀,加強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加強融合鄉村文化和現代信息技術,多元化發展本土文化和傳統民間藝術,積極創新,打造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鄉村城鎮。
3.3.2 文化旅游發展模式
在鄉村振興中,旅游業發揮著重要作用。鄉村旅游可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有助于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鄉村景觀的地域特點較明顯,對宣傳當地文化十分有利。作為鄉村重要的無形資產,鄉村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關鍵內容,直接關系著鄉村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有的鄉村較為偏遠不易受到城市的影響,鄉村文化較古老,故在規劃設計鄉村景觀過程中要對當地的文化和風俗人情加以重視,維護和修葺破損的歷史古跡。在鄉村景觀建設中,要注意保留當地的特色,同時加強和當地風俗文化、居民信仰的結合,注重宣揚當地歷史人物。
1)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水是1種不可再生資源,我國人均水資源十分緊缺,國家對水資源的保護利用高度重視,要求優化江河湖泊水庫體系,構建節約型社會,對用水總量、用水方式等指標加以控制和應用,統籌規劃重點江河、湖泊沿岸和周邊資源。
2)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森林資源在防風固沙、改善空氣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林地保有量、森林覆蓋率、重點公益林比例等指標的嚴格監控,加大力度保護森林資源。在監督過程中,要重點保護好野生珍貴植物,嚴懲違規采伐行為。
3)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 做好耕地保護責任制度的構建和完善,加強對永久性基本農田數量的監測,嚴格落實監督檢查制度,實施綜合監管、動態監控等措施。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工作中,要深度挖掘農村特色,確保農業經濟體制健康合理。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文化、經濟等具有十分明顯的差距,為此,地方政府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制定和調整農業經濟發展方向,比如發展紅色革命旅游。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需要注意城鄉融合,按照相關生產、建設等要求,重點發展鄉村區域特色產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如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后宅街道全備村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規劃,統籌村域發展以優化“三生”空間:合理集聚建設空間、多元化發展農業空間、保護利用生態空間。結合“城市綠肺”的高品質生態要求,堅持以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從耕地、水系、林地、景觀4個方面進行全面保護與利用。融合特色公共空間,規劃考慮保留地塊內市級文保建筑和部分歷史建筑,在功能上部分建筑(祠堂)延續其固有的使用功能,部分建筑保留建筑實體,進行功能植入。出于延續保留建筑空間肌理的考慮,規劃新建部分公共建筑布置商業服務功能和基礎配套功能,以形成核心公共功能的建筑群落,使得地塊特色公共空間在滿足村落需求的同時服務幸福湖濕地公園。
為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首先要注重完善農業經濟政策,加大農業經濟管理和投資力度,重視現代化人才的引入,充分發揮經濟管理人才的價值。同時,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帶動農民優化經營管理水平,推動規模化生產,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推動當地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還可積極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結構,創造鄉村品牌,樹立良好形象。其次,當地政府要加大對優秀企業的扶持力度,可制定一些惠農政策和扶持政策,推動企業和農業經濟協同發展,加大農戶和企業、市場之間的聯系,為農戶提供更多的增收渠道,提升當地農戶的經濟收入,優化鄉村發展水平。
不同鄉村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性特點,鄉村的文化、地形地貌、經濟狀況、基礎設施等均存在較大差異,只有合理開展國土空間規劃,明確鄉村振興發展要求,積極引入適宜的鄉村發展模式,才能保證鄉村振興戰略的高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