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 龍宣辰

繁忙的重慶果園港
11月5日,隨著汽笛長鳴,民生輪船股份有限公司“民淳”號貨輪緩緩駛離重慶果園港。
船長劉大友在重慶—上海這條航線上已闖蕩了20余年。出航的日子不計其數,但提起2019年5月29日,他卻記憶猶新。
那天是他第一次駕船執行“滬渝直達快線”快班船運輸任務。僅僅8天后,他便抵達上海港,航行時間比以往至少縮短了三分之一。
“感覺長江航道變成了高速公路!現在接任務,我很有底氣。”江風撲面,劉大友興奮地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劉大友的這份底氣背后,是重慶近年聚焦跨境貿易全鏈條卡點、堵點,不斷深化改革創新,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為跨境貿易按下通江達海“快進鍵”的不懈努力。
“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作為一條橫貫中華大地的重要河流,長江連接著上海、重慶、宜昌等沿江城市,推動著中國鋼鐵、石油、汽車、紡織等產業的發展,被賦予“黃金水道”之名。
“長江黃金水道雖然便捷,但長期存在通閘時間長且不確定、轉關手續繁雜等問題,重慶到上海的船舶航行時間曾一度長達30天,增加了很多外貿企業的時間和物流成本。”重慶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辦公室口岸服務處處長蔣馨說。
一江相連,處于長江上游的重慶與處于長江下游入海口的上海,能否突破區域阻隔,聯動破局?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重慶、上海兩地政府的合作下,兩地海關、港務等單位通力協作,由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推動發起的“滬渝直達快線”于2019年5月試航、2020年1月正式通航。自此,往返于重慶、上海的外貿集裝箱船舶,在三峽大壩縮減了過閘手續、減少了等待時間,中途不停靠,一船直達,航運效率提升了40%以上。
在海關總署的支持下,重慶還率先開展水運進口轉關“離港確認”監管模式試點。
傳統模式下,船舶在抵港區需完成卸箱、理貨,并訂好接運船舶后再提交轉關或轉港申請,而且還要預留出申報、放行、排計劃的時間,預訂時間相對寬裕的船舶艙位。要是沒有艙位,就會因無法申報而產生滯報金。
而現在,從上海港出發經長江內支線抵達重慶的船舶,入港即可提前向上海海關申報轉關或轉港,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最近船期的船舶,在貨物離港前補錄船舶信息即可。整個流程僅需2小時左右,可為企業節省一兩天的轉關等待時間。
多項優勢疊加下,如今重慶—上海水運轉關手續辦理時間已壓縮90%以上、物流整體時效提升40%以上、過閘時間壓縮50%以上。“滬渝直達快線”已成為重慶航運發展的一塊“金字招牌”。截至今年6月底,“滬渝直達快線”已累計開行3000余艘次、運輸貨物71.8萬標箱,通關時間和物流整體運行時間控制在上水12天,下水10天左右(特殊情況例外)。
10月26日早上9點,一輛深藍色的集裝箱卡車載著旭碩科技(重慶)有限公司訂購的筆電配件,駛向重慶果園港海關集中監管作業場所。
海關查驗集裝箱要經過開箱、掏箱、再裝箱等流程,往往要持續10分鐘左右。與以往不同的是,這箱筆電配件沒有被“開膛破肚”,而是被連車帶箱送上了一條傳送帶,進入了一個“小房子”。
“這個‘小房子’名為‘H986’,如同一臺‘集裝箱CT檢測儀’。”重慶海關工作人員站在“小房子”外向記者介紹。
“H986”是全國首套新一代雙能、雙視角、雙加速器的快速檢查系統,可以在不開箱的情況下對箱內貨物、空箱、貨柜車或集裝箱夾層夾帶等實現非侵入式查驗。
“它每小時能完成200個20英尺集裝箱查驗,效率較以前提高了20多倍。”工作人員的話音未落,貨車便駛出了“H986”,全程僅2分鐘左右。
“除了‘H986’,我們還投用了很多智能化設施,讓港區整體作業效率提升了30%以上。”重慶港務物流集團董事長楊昌學介紹。
目前,果園港已實現與重慶海關、重慶市口岸物流辦等部門的187個數據接口互聯互通,場橋自動化運行系統正逐步覆蓋,集裝箱智能理貨系統識別率達96%以上,集裝箱智能閘口將通閘時間縮短到30秒……
無獨有偶,重慶鐵路口岸也正經歷著一場由內而外的智慧升級——查驗預約系統實現了海關查驗一站式服務,讓企業申請、海關派單、場站吊箱等全程信息可視化,企業可實時掌握貨物動向,按需辦理預約查驗;卡口作業系統能在貨物運抵卡口時自動采集信息,貨物過卡時就能完成報關放行或查驗分流,整個過程可以秒計。
“現在,貨物從工廠到班列能實現‘一運到底’,在中心站內運輸和裝卸次數大大減少,每個集裝箱能節約辦理時間近1個小時。”重慶興歐報關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進入“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網站,淺藍色的“‘單一窗口’西部陸海新通道服務專區”推廣條就在網站首頁最顯眼的地方。
“這可是首個獲得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廣的區域‘單一窗口’平臺。”重慶電子口岸中心主任熊朝陽笑著說。
“單一窗口”是一項貿易便利化舉措。比如在重慶,以往企業開展進出口業務時,需要將合同、箱單、發票等同一份貿易單據,分別向海關、檢驗檢疫等不同部門提交至少8次,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現在,通過重慶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企業只需將有關單據提交1次即可。
2020年,為更好地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區域貿易相關企業,重慶牽頭“13+2”省區市,在原有“單一窗口”功能基礎上,合作共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西部陸海新通道平臺,分別從智能通關、業務協同、數據應用和國際合作四個方面為通道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服務。
“以單證處理時間為例,西部陸海新通道平臺用‘數字員工’代替人工作業,將單證處理時間由每票40分鐘縮短到40秒,成本還降低了50%。”熊朝陽說,目前,這個平臺已上升為國家標準版,在全國推廣應用。
而這,還只是重慶推出“單一窗口”,并對其不斷升級的冰山一角。如今,“單一窗口”已對接全市涉及國際貿易鏈的22家單位54個系統,規劃建設50項功能,其中30余項功能都是為重慶“量身定制”的特色功能,使企業的通關環節優化30%以上,通關時間縮短30%以上,綜合成本下降2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單一窗口”進出口貨物線上信息,重慶還創新“貿易+金融”模式,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線上金融服務:首創服務貿易真實性核驗功能,將銀行辦理國際結算業務的時間從2天縮短到2分鐘以內;會同國家外匯管理局搭建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西部陸海新通道應用場景,累計服務近600家企業辦理融資結算業務……
“我們還有太多設想沒有實現。”在熊朝陽的辦公桌上,還疊放著許多與“單一口岸”相關的方案、規劃,他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這讓我們備受鼓舞。今后,我們要把‘單一窗口’功能繼續向口岸物流、貿易服務等全鏈條拓展,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企業、單位提供更便利的跨境貿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