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發
(南平市建陽區長發建盞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建盞的燒制過程中,往往很難控制配方、燒成氣氛和溫度曲線等,燒制有一定的難度,通常會產生以下缺陷:坯體開裂、坯體變形、釉料粘底、釉面起泡、油滴晶斑不顯示或不清晰等,成品率很低(一般為20%~50%)。在建盞創新方面,建盞的創新程度較低,一般在傳統種類如兔毫盞、油滴盞、曜變盞以及柿紅、灰皮、烏金等雜色釉基礎上,通過調整燒成工藝從而實現釉色的創新。筆者經過多年努力研究,實現了古色多彩窯變建盞的燒制。
蘇軾曾在《游惠山》記載道:“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币粋€“色味兩奇絕”就把建盞之美道盡,用建盞飲茶,視覺和味覺上都得到了極大地滿足。
建盞窯變是指瓷器在高溫燒制過程中,因器物的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和還原作用而得到的產品,受到窯內發生的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響,容易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的自然變化。
歷經13道工序的手工工藝的制作,使得每只盞都形成有自己的特色,它們或在器型、厚度、晶體上有著細微不同,而這也正是建盞的魅力所在。建盞在使用過程中,釉表層的鐵元素逐漸被氧化,茶葉里豐富的礦物質與建盞釉表面的鐵元素起輕微的反應,在兩者交替作用下,建盞釉面會逐漸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物薄膜,沉淀出富有韻味的包漿,心境隨和、堅持滋潤,就可能出現七彩光的效果。
建盞在燒制過程中由于釉水本身所發生的變化,而并非人工通過色釉控制產生的花紋,稱之為“窯變”。這些釉色斑紋上的變化均呈現出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這才有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說法。而窯變的色彩就是建盞經窯燒之后,建盞釉面斑紋所散發的光彩。
窯變是建盞的重要特征,窯變主要是指建盞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溫度和氣氛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了不確定性自然析晶現象。窯變過程中溫度對釉色的影響很重要,以某種建盞配釉的窯變色譜為例,在1 180℃左右建盞呈現灰白釉;在1 200℃左右建盞呈現灰皮釉;在1 270℃左右建盞呈現黑金釉;在1 285℃時建盞呈現茶沫釉;在1 295℃時建盞呈現柿紅柚。影響窯變除了溫度、濕度,還有窯內的氛圍(窯火精華凝結)以及火候和釉水。
當然,除天氣、季節、濕度之外,窯爐老化和匠人們的經驗以及建盞的胎土和釉料含鐵量較高,對窯變的影響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建盞的還原燒制是在建盞顏色的變化中,窯溫是一個影響變化因素,而對建盞花色的形成與改變,更重要的是“還原燒制”。建盞燒制過程中,其中有一個步驟就是投油柴。還原燒制的精髓就在于如何使用油柴。在溫度達到某幾個高溫時,例如在1 290℃或者1 300℃時,加入定量的油柴,在密閉的爐內燃燒不充分就會產生一氧化碳,就形成了還原氣氛。需要投放多少油柴,溫度控制在多少,這都是每個匠人的獨家秘方,因為油柴的投放時間、投放頻率、投放量都是通過反復的試驗得來的,如果有一點點誤差就會對結果影響很大。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窯內位置因溫度氛圍常常會有些許不同,出窯后的盞自然也是不盡相同。所以當窯火點燃,瓷器就開始了它的鳳凰涅槃。在偶然與必然中,色、彩、形、音、質都可能發生變化,即窯變。所以,窯變成為流傳千年的意外之美。
建盞的坯料一般包括建陽本地的紅土、高嶺土和田泥,其中紅土中含鐵量較高。建盞的釉料十分簡單,其中有兩種重要組分:一種是釉礦,它是建盞釉料最重要的著色劑,也是建盞形成斑紋重要的因素;另一種則是草木灰。
坯料沉淀后經過壓濾,將泥漿中多余的水分脫去,然后放置無日照、不通風的陰涼處陳腐,陳腐時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泥料中的細菌得到繁殖,有機物分解腐爛形成膠質體,提高了泥料的可塑性,減少坯體在后續工序中開裂現象的發生。陳腐的時間越長,對泥料越有好處。陳腐后的泥料再進一步練泥。沒經過練泥的泥團內有殘留空氣,致密度差,燒制時收縮不均,易產生開裂。
練泥分為機器練泥和人工練泥兩種。機器練泥是用真空練泥機,人工練泥用手工進行揉煉。真空練泥機比人工練泥更加均勻,更有利于泥料中的殘留空氣排出,之后將練好的泥團分塊,裝入袋中,保持泥料濕度,提高其可塑性。當需要使用時,將煉好的泥進一步搓揉,揉成大小合適的泥塊,進而把泥塊放在轉動的輪子上,根據預先的設計,用手拉出各種器形,即為毛坯。毛坯放在機輪上旋成厚度合適、造型美觀的坯體,然后修坯成形,修坯是陶瓷成形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也稱為“旋坯”或“利坯”,其目的是使坯體表面光潔規整。修坯有濕修和干修之分,都是在坯體陰干之后進行的。濕修是在坯體水分含量較高,尚處濕軟的狀態下操作,比較適合需要經濕接或器形較復雜的坯體,一般盞、壺等坯體多適用于濕修。干修是在坯體較為干燥的情況下進行的,此時坯體強度增大,可以減少坯體變形,有利提高成型的品質。修坯時將其放在旋車或支座上,用修坯刀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均勻施力,順著坯體的形狀緩緩進行,修掉多余的部分,使器物里光外平。修坯要根據坯體部位造型的不同采用不同形狀的修刀。修坯后再次晾干后素燒,素燒是指坯所有成型工藝完成以后,沒有上釉之前入窯用低溫燒制一次,燒成溫度的要求不同。建盞素燒的溫度在800℃左右。素燒的作用主要是使坯體內水分揮發、有機物揮發和燃燒、碳酸鹽分解,礦物組成和結構初步形成,使泥坯轉化成陶坯,加強胎釉的緊密結合,避免胎體分裂和釉水爆疵等缺陷,從而使坯體具有足夠的強度,以利于裝飾和施釉等加工過程,不致因浸濕而散裂,減少損耗,實現快速燒成,提高正品率、減少廢品和次品率。
坯體經過素燒后挑選出合格的坯體,逐個進行上釉,釉料加水放入球磨機中研磨至合適的細度,一般100~120目為宜。上釉前用干凈的布抹去上面的灰塵,使得釉在素胎上結合緊密。上釉前先把釉缸中的釉漿攪拌均勻,并調整成合適的濃度,釉漿濃度要均勻,并經常攪拌。接下來采用浸釉的方法來施半釉,先施盞內,后施盞外。施盞內的釉時,用手捏住圈足,盞口向上將釉水用勺緩緩地注入盞口,注到離口沿7 mm 位置為宜,并輕輕晃動,持續4~6 s再將盞中釉水倒入釉桶中。接著施盞外的釉,坯體倒置斜著浸入釉水,在粘釉時,將坯體在釉水中停留3~4 s,讓釉水滲透到坯體,直到坯體掛上釉,其厚度根據實際燒制需要而定。對異形處、凹形部位所積存的釉漿要及時處理,用口吹或毛筆刷干,否則釉漿太多,影響燒成后器型的表面,也會影響成品率。然后將上好釉的釉坯靜置干燥。
窯爐的焙燒需要注意嚴格按照釉燒工藝制度進行燒成操作,燒成溫度為1 300~1 350℃。按照合適的升溫速度進行升溫至燒成溫度,燒成溫度一般需要保溫2 h左右,然后在合適的溫度節點投油柴,使窯爐內形成還原氛圍。最后,冷卻至出窯,一般需要冷卻至100℃以下。
建盞焙燒時溫度和氣氛的掌握尤為重要。溫度過高,會使建盞坯體起泡變形,流釉粘底。但如果溫度太低,則斑紋稀少,甚至無法形成斑紋。所以一件斑紋流暢通達且外觀沒有缺陷的建盞燒成溫度范圍很窄。
燒制出的古色多彩窯變建盞釉面古樸典雅,內外壁的釉面(除內底部)顏色為柿紅色,內底部為黑色,底釉上具有黃、綠、橙、紅等多彩顏色的油滴晶斑,色彩與色彩之間過渡自然、相互交織,同時釉面表面光滑潤澤且基本無氣孔,在有古韻的同時也具有新意。

圖1 古色多彩窯變建盞
建盞的燒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建盞匠人們在生產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坯、釉與燒制工藝的特性,經過幾十道工序的制作,最終才能燒制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的建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