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蒙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隨著學校的不斷發展建設和校園規模的擴大,原有的職業高級中學已不能滿足現有教學要求,因此擬在新區興建新的校區。與之相應,校園新區的環境建設也成為展現和提升校園新氣象的重要舉措。要想在保留校園歷史文化內涵基礎上,實現多種景觀要素的充分融合,如生態、藝術、人文、自然等,塑造出清新、宜人的現代化校園環境,是現代職業院校規劃設計難點。
設計建筑共19棟,新校區可容納學生5000人。項目一期主要建設綜合樓(其中包括圖書閱覽室、心理咨詢室、行政辦公室、教研室、培訓室)、餐廳(含民族食堂)、宿舍(學生宿舍、教師宿舍)、專業實訓樓(學前教育專業、酒店旅游與烹飪專業、汽修與機電專業(含汽車4S店)、計算機與信息專業、康養護理專業、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預留專業)。以及配套工程:室外運動場地、景觀綠化、室外電力、給排水工程等相關配套設施。
項目二期主要建設學前教育實訓基地、實訓酒店、大演播廳、風雨操場、宿舍(學生宿舍)。
(1)響應國家有關構建綠色校園的辦學理念。
(2)理解職業高級中學新校區的辦學宗旨與校園文化傳統,并在空間營造中加以體現與繼承。
(3)合理利用土地,重點規劃好開放場地,結合固有地形地貌特征,科學進行公共空間設計,塑造生態良好的校園環境。
(4)空間組織的有機聯系:合理布局校園各功能空間,形成具有連續性的視覺效果,如通過景觀軸線的構筑等。
(5)動態的景觀空間生長過程:校園新區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的分期建設過程,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都需要及時對應高級中學功能的充實與調整總規[1]。
(1)對于多數新建校區而言,通常會少許多的歷史沉淀,而且新校區景觀也相對單一,要想設計出多元化且有文化內涵的校園景觀,便需要了解校園發展演進規律,在校園文化發揚中實現有序傳承。
(2)建設知識型的高級中學校區,營造創新的社區氛圍,創造良好文化環境,幫助提升學生修養。
(3)利用和珍視基地原有自然環境,營建生態型、自然與人文景觀豐富和諧的校區環境。
(4)提供環境優美的多類型交往空間。為提倡、鼓勵大學生進行各種交往活動,借助交往空間的便利,增進學生情感交流,提升校園團體精神,利用校園內的各種空間設置交往場所,特別是在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等來往人流量較大的建筑物附近增設大小廣場,布置數量充足的座位和各種實用型、觀賞型小品,配以適當綠化及硬質鋪地,使其成為校區內豐富多彩、開放的代表性景觀場所。
(5)實現校園空間持續性成長,并在今后逐步實現向社會開放。
(1)“以人為本”原則。項目平面布置應符合總體規劃、消防安全和環境保護的要求,規劃始終貫穿“以人為本”的思想,創造優良的活動、學習、生活環境,同時對環境又有更好的親和力,使建筑獲得謙遜而又能統帥全局的特征。
(2)延續性的原則。尊重當地的人脈、地脈、文脈的關系,注重在各種脈絡上的延續,創造人與人、人與土地的緊密鏈接,人與文化的交融與傳承。
(3)綜合性的原則。綜合考慮規劃區各項影響因素,注重環境、建筑、人、教育、生活統籌規劃,形成完整的統一整體。充分利用場址的地形優勢及道路交通條件,合理布局,在滿足學習、活動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力求節省投資。
(4)科技進步的原則。將新材料、技術、工藝等,用于高級中學校園規劃設計,全方位地依靠科技進步來推進規劃、設計、施工水平的提高。
在“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引領下科學推進校園規劃設計改進,推動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加快落實職業教育建設,改善職業教育缺乏的現狀,提升職業教育整體發展水平,營造均衡且公平的教育環境。
要突出高級中學文化特色,科學實施校園規劃設計,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特征,創造極具特色的教學環境。
(1)功能分區。伴隨新教育理念提出,職業院校規模持續增長,在校園規劃設計中,應重視校園功能分區工作,而結合校園分區現狀來看,已脫離教師學生實際需求。為此,要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在校園功能區域劃分中,做到充分交融與相對獨立。
(2)可持續發展。校園規劃需著眼于未來,高級中學要有長遠規劃,要保證校園各區域協調,滿足院校長期發展需要,同時需要注意以下3個方面:①建筑單體之間應相互協調,并使其具備相互關聯性,保證設計空間的連續,提升空間設計整體效果。②要依托于院校風格,合理規劃景觀及構筑物,將其融于整個系統,充分體現布局秩序與有機結合。③要將內外空間融合起來,從整體角度對其進行設計,提高建筑景觀設計效果,并將其視為規劃設計重點。
在校園規劃建設中,難免要與生態環境有沖突,需要著眼于生態保護,尊重校園原有自然條件,打造和諧校園生態。
(1)持續的文化氛圍,又要走向開放化。開放校園文化體育資源前,需要研討其可能影響,并將其納入規劃設計考慮。
(2)在校園各主道兩旁尤其在教職工的等班車的地方設立休息用的石凳。
(3)針對校園停車亂象,要合理規劃專用停車區域。
(4)摒棄常規圍墻結構,合理選用綠籬替代,不僅有助于校園綠化,提升物種多樣性,還可開闊人們的視野,產生更佳的視覺效果。
在空間設計上,應保持文化格調的統一,賦予其院校特有的人文特征,并且要突出設計個性,達到文化與空間交融效果。而且所呈現出的空間效果,要避免內外部空間孤立,使其有充分的交互與融合。在高職院校設計中,既要符合教育職能要求,也要有文化熏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職人才。建筑設計要融于校園景觀,建筑內外空間充分交互,并自然延伸至外部空間,使其達到“園林融入建筑”的設計效果。在此環境下,即使身處室內,仍可有園林景觀般的感受[2],具體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職業院校要向更高層次邁進,必然要通過聯合共建、合并調整,尋求教育資源的充分互補,打造具有學科優勢的職業院校。所以,在整體化設計中,應突出教學中心區地位,通過科學設計、合理布局,打破各學科院系固有環境的封閉性,使整體布局達到大致集中的效果,為學科交流提供必要條件,形成更具優勢的教學環境。
(2)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成長需有持續的知識積累,必然要求有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環境,而在職業院校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成人教育需要,合理規劃成教學院。此外,要注重科研轉化與服務社會。
(3)高級中學教育要“以人為本”。要轉變單向灌輸教育模式,探索開放、自主的新教育方式,要將學生視為教育主體,促進高級中學學生全面發展。在此背景下,校園設計也要與之相符,將“以人為本”融入其間,景觀設計要與人有交流,創造教育適宜、生活適宜、觀賞適宜的良好空間環境。
(4)學生宿舍:宿舍間的水杉、旱柳樹陣,排列整齊又富有變化,林間樹下有綠籬、有綠地,充斥著各種花草植被,增添些許的林間野趣,打造出靈動溫馨的宿舍庭園。
(5)在校園空間設計中,要區別于其他文化性、商業性建筑,商業性建筑大多要求標新立異,有著強烈的感官效果,突出時尚特色,往往給予人較強的沖擊感。但對于學院建筑,其作為知識教授的場所,有許多的人文精神沉淀,在設計上需突出自然、莊重等特點。要減少各類造作的建筑形式,突出建筑空間的教學功能,要盡可能保持綠色純凈設計風格,打造高級中學標志性建筑。但就設計現狀來看,許多校園建筑過于夸張,過于側重于形象、裝飾,而忽視真正的教育內涵。同時,統一建筑風格也是不可取的,不同校園建筑理應有所區別,歷史文化不斷發展,校園建筑也呈現不同人文精神,且校園建筑功能各異,應借不同時期建筑設計,突出文化多樣性與發展性,提高校園建筑設計兼容性,并成為校園歷史的見證者。
校園規劃在于保證校園的整體性和教育文化的獨特性。以運動場為中心,開闊大氣、舒展有序。演播廳和學前教育實訓基地位于北側,向南依次是綜合樓、綜合運動區、專業實訓樓和生活區。其中位于北側的學前教育實訓基地,方便滿足東北向的自然采光,設置獨立入口,和職業高中既相互獨立,互不干擾。位于中部偏北的綜合樓,作為校區標志性建筑,匯聚圖書閱覽室、心理咨詢室、行政辦公樓、教研室及培訓室。
中部作為室外活動區。其中包括風雨操場、籃球運動場5塊。所有室內活動場均滿足冬至日3h以上的日照。
學校主入口規劃于基地北側的路上,次入口位于基地東北角,以解決后勤通道問題。
基地內部設有環形通路,作為運輸貨物及緊急時消防通道;而學生上下學在北側主入口處退讓出入口廣場形成緩區域,避免了上下學高峰期集中人流對北側城市道路的干擾。消防車可由各個主要入口和次要入口進入校園,并通過規劃環路及步行路徑抵達教學園區內全部建筑。項目區內共有3個地上停車場,共計地上車位200個。
地塊總體面積較小,設置一個消防出入口與城市道路相連通,出入口寬度為7m,滿足小型消防車和人流疏散要求。
場地平坦,高差小。根據實際地形狀況,兼顧場地、道路設計要求,解決好場地排水問題,并消除人流出入道路障礙,在此基礎上嚴控土方挖填工作。要根據排水需要,在豎向設計時明確道路坡向,沿坡向進行排水管道設計,確保雨污排放順暢,并合理控制管道埋深問題。在道路景觀設計中,應綜合場地地形特征,做好場地邊緣道路銜接,提高場地排水整體效率,減少場地及道路積水問題。
在校園建筑設計上,應突出簡潔風格與時代特色,其色彩呈現多為深灰或淺黃,在立面成型中,為同時表現穩重與活力,選用多種石材與特制玻璃,將其用作立面塑型材料[3]。在宿舍樓設計問題上,可選布局方式主要有兩類:北廊和內廊布局。為優化宿舍樓外立面呈現效果,其所用面磚主要為淺灰色,而且涂料的選擇也以淺色為宜,兩者結合可使宿舍更具備了生活的氣息,黃色以及紅色的穿插為宿舍的色彩增加了活潑與生動。
南北兩座教學樓坐落其間,均采用的是南廊設計,其優勢在于采光與通風良好,并且,還為學生課間休息提供了場所。
立面主要采用的淺色外墻涂料飾面,色彩變化感與獨特立面造型相呼應,有效增強立面設計體量感,并且借助于裝飾性元素,如百葉、條窗等,為其增添外立面細處的變化,使其呈現效果更為豐富,進而打造出現代簡約風建筑。要注意的是,校園建筑的立面設計,要與外部環境相協調。
在食堂立面設計上,廚房與餐廳形成強烈對比,在形體上體現功能的特征,達到了虛實相對效果。
項目因地質、地形、施工等條件不滿足、配套修建人防地下室面積不足或不經濟時,由建設單位申請,人防地下室采取易地建設方式,并依據有關規定繳納費用。
學校在景觀規劃設計的時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針對當地學校的景觀資源來進行分析與評價,針對學校所在區域的歷史傳統、人文風情、景觀特征以及現有的自然資源來實施全方位的分析與研究,嚴格依照制定的指標體系與評價方式來實施,并針對景觀的價值來進行評價。要依據校園固有環境特點,緊貼校園人文特色,對景觀植被進行精選,達到增強校園文化氛圍的效果。
在學校景觀設計中,要堅持“以人為本”要求,兼顧整體規劃與藝術特色,并賦予其濃厚的時代氣息。不僅應與院校特色相契合,更應有超前性的設計考慮,深刻把握職業教育的未來,在達成園林化的綠化效果同時,打造職業院校建設亮點工程,推進現代化、國際化校園建設。校園景觀設計應有明確目標,既要保持規劃整體性,也需有清晰的功能區域劃分,在充分融合校園資源基礎上,實現和諧發展的基本目標[4]。
教育作為國家重點關注的事業,一直以來是中央及各級政府重點關注的發展對象。在職業教育方面重點任務就是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有機融通,不斷提升職業教育影響力,遷建職業高級中學。為實現教育強區發展目標,需緊抓現代教育服務體系建設,并致力于實現2025年規劃目標,使之具備公平、開放、優質、多元特點,推動新時代教育領域良性發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