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廣祥
(安徽大工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93)
我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大國,對世界發展史有著重大影響作用。其中建筑特點更是別具一格,在世界建筑文化史留下了濃厚的一筆。而鄉土建筑作為我國建筑體系當中的一員,不僅體現了當地的建筑風格,同時也使中華文明更好的傳播下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進行,我國鄉土建筑在發展的同時,也受到了外來建筑思想的沖擊,導致我國鄉土建筑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在這種背景下,需要人們保護傳承當地的鄉土建筑設計理念,在傳承的同時,不斷創新鄉土建筑設計能力,加強對“原邏輯”的應用能力。
鄉土建筑與新鄉土建筑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鄉土建筑是經過長時間發展,在人們幾個世紀經驗基礎上不斷發展。鄉土建筑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對當地建筑特色的一種體現,并且有著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鄉土建筑大部分存在的時間比較久遠,并且長期處于封閉的環境中,很容易出現年久失修的問題,使鄉土建筑受到很大程度的損壞。再加上人們受到外來建筑思想的影響,導致很多鄉土建筑技術不受人們重視,最終出現失傳的現象。因此在現代城市建筑環境的影響下,人們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在對鄉土建筑進行翻修的過程中,大量使用了現代建筑風格,使鄉土建筑原本的建筑風格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大量承載著歷史和民族文化的鄉土建筑消失在人們視野中[1]。
針對近年來鄉土建筑發生的情況,我國很多建筑設計師為了更好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加強人們對鄉土建筑的重視,開始對鄉土建筑設計進行創新,在保留中國建筑特色的基礎上,不斷融合國外的建筑思想,形成了新的鄉土建筑。很多建筑設計師為了更好的體現中國建筑特色,在有關政府的支持鼓勵下,走遍我國各個地區,不斷研究每個地區的建筑特點,使新鄉土建筑更加符合當地的建筑特色,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因此在新鄉土建筑設計過程中,新鄉土建筑設計不單單要看外在形象。更要以當地建筑特點為基礎,在不斷體現當地建筑特色的同時,還要融入更多的創新元素、最終促進我國新鄉土建筑的發展。
我國建筑師為了加強對鄉土建筑的設計能力,開始不斷加強對“原邏輯”的應用,并將“元邏輯”當作新鄉土設計的主要設計理念。從設計本身的角度來看,“元邏輯”在新鄉土建筑設計中,具體包含了建筑地域特點、建筑施工材料技術以及建筑外形等。因此從設計內容可以看出,“元邏輯”;對新鄉土設計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比如在河北與內蒙古交界處的地方,是古代帝王專門狩獵的地區。這個地區從地理環境來看是相當優越的。不僅地勢平整、水草豐滿,而且受當地文化的影響,建筑特色又與其他地區有著很大不同,多為蒙古包的建筑風格。
隨著我國對教育體系的不斷重視,一些建筑設計師幫助草原牧民孩子建立了具有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型圖書館。根據有關資料可以看出,小型圖書館位于平整草原之上,圖書館在建筑風格上,依然采用著傳統的蒙古包外型,從蒙古包的外型去提煉相對創新的元素。在圖書館建立風格上,基本上采用著雙環空間的形式。將蒙古包的建筑風格與漢族建筑風格融合在一起,最終形成極具現代感的建筑風格,將傳統蒙古包建筑風格與現代設計工藝理念進行全方位的結合。這種建筑風格能夠使圖書館功能性更加提升,無論是在采光、房屋結構以及通風設計上,都充滿了現代建筑風格。充分體現了“原邏輯”的設計理念。因此從為牧民孩子建立圖書館的現象來看,通過對“原邏輯”的合理利用,不僅實現了現代工業的模塊化搭建,同時促進了蒙古族和漢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增長了我國的文化自信,實現了各民族的和睦相處[2]。
在鄉土建筑設計中,最具代表性的特點就是地域性,每個鄉土建筑都受當地環境的影響,都以地方特色為主、同時又兼顧著自然環境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元素。地域性特點不僅能夠真實體現出鄉土建筑的建筑風格,并且能夠更加符合當地環境的設計理念,更加具備獨特的性質。
例如,我國內蒙古地區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看處于蒙古高原地帶,受當地天氣影響,光照時間較長,有著充足的紫外線照射。并且受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影響,全面降水相對較少,夏季炎熱干燥、冬季寒冷潮濕。蒙古高原人民為了更好的適應當地氣候特點,在蒙古包的設計上,外形呈現出圓形的形狀,沒有特別明顯的棱角分明。蒙古包頂部為拱形形狀、能夠承受更多外部的壓力,使整個蒙古包的結構更加穩固,為當地人民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場所。草原地區經常出現的沙暴天氣,蒙古包憑借自身優秀的特點,能夠輕松抵御各種自然災害天氣。另外當地人民在蒙古包的頂部,會用頂氈蓋上。最終形成一個球形狀封閉的個體,當草原地區出現風暴天氣時,蒙古包能夠輕松的抵擋。因此從對蒙古包設計理念看出,蒙古游牧民族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在對當地天氣不斷研究的基礎上,最終設計出獨具特色的蒙古包外型,幫助當地人民能夠承受自然災害等各種威脅,提供更加良好的居住場所[3]。
在西南傣族地區,人們通常居住在竹樓中,主要也是受當地氣候條件的影響。傣族人民生活地區基本上處于亞熱帶以及熱帶季風性氣候中,當地氣候相對濕熱,并且全年降水量普遍較多,全年氣溫通常在20℃以上。因此在建筑風格上與蒙古包有著很大不同,傣族建筑基本為架空式建筑,就是所謂的竹樓、由于當地氣候非常濕潤,全年降水非常充足,比較容易出現洪水現象。而竹樓下層是處于架空現象、從竹樓整體結構來看,傣族竹樓底部支架非常高,因此當出現洪水現象時,竹樓下層更加方便洪水的通過,防止洪水對傣族人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從形式上來看,竹樓形式具體分為兩種,分別為官家以及民家,官家竹樓內部空間比較寬敞,竹樓屋頂是用木片所覆蓋的,從遠處來看,竹樓整體呈現三角形的樣子,當出現降雨天氣時,屋頂根據三角形的特點,能夠快速讓雨水降落到地面中,防止雨水堆積在屋頂的頂部,既能達到排水的效果,又能達到遮陽散熱的效果。由于官家竹樓內部空間非常寬敞,很利于散熱透風,使居民居住的更加舒適。另外官家竹樓從外部視角來看,整體的規格非常寬廣,需要用非常粗壯的木樁進行支撐,防止竹樓整體出現坍塌的現象。而民間竹樓相比于官家竹樓,空間面積相對狹小,因此在屋頂中,需要簡單的用茅草覆蓋,防止當雨水天氣來臨時,對屋內居民有著更多的影響。從傣族居民竹樓整體形式特點來看,竹樓建筑設計能夠與當地氣候環境更加的吻合,利用鄉土建筑濃烈的地域性特點。將當地自然環境與鄉土建筑風格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元邏輯”的設計理念。
在鄉土建筑設計過程中,材料應用與建筑技術應用是及其重要的,對鄉土建筑材料進行合理的使用,能夠使鄉土建筑外在形象更加美觀,符合人們的審美能力。對鄉土建筑施工技術的合理使用,使鄉土建筑整體結構更加具有穩定性。因此建筑設計師在材料與技術選擇的過程中要進行仔細分析,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同時注意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施工技術上采用合適的手段,一方面對傳統鄉土建筑技術進行更好的傳承。另一方面對鄉土建筑技術進行不斷的升級,最終實現與當地生態環境的和諧共處[4]。
在我國福建地區,在建筑風格上最具當地特色的要屬福建土樓,福建土樓主要是用土作為建筑材料,在材料選擇上更加具有方便性,同時在技術上,主要是將土與木質材料進行結合。建造過程中需要的土材料乃是當地的紅壤土、田王甲泥、老墻泥等。將這3種土通過一定的比例混合,最終形成具有高黏合性的復合土,并且將復合土放到太陽底下進行暴曬,經過長時間額發酵,最終將復合土變成熟土,用于土樓的建造中。除了土材料的使用外,土樓建造還必須要大量使用木料與竹子。在木料使用上,基本上選擇杉木。杉木不僅外觀相對美觀,同時具有良好的防潮防蛀蟲能力,防止木料受到腐蝕的影響,最終導致土樓出現坍塌的現象。在竹子的選擇上沒有過多要求,主要目的就是用來加固木料的。從福建地區整體的情況來看,福建西北地區森林資源相對豐富,這為就地取材制作房屋主體支柱、樓梯以及門框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在鄉土建筑材料選擇過程中,盡量就地取材,不僅為鄉土建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同時也符合當今社會所興起的綠色環保建筑新理念。
在以往土樓建筑頂部設計中,一般采用的茅草、杉樹皮以及石板,現如今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開始用泥瓦片來代替茅草、石板等,但是在土樓主要結構上仍然主要采用木質材料。在木質材料的選擇上,土樓建筑也是具有一定的技巧,木料一般選擇椿樹,椿樹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和諧美好的意思,使整個土樓建筑充滿著我國傳統文化的氣息。
在我國西南地區牛背山志愿者之家的設計中,整體空間設計依然采用著傳統木材設計,建筑材料上多為木材,但是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卻依然使用著全新的數字化技術,使房屋整體的功能性大大提升,在滿足傳統設計理念的同時,不斷加入現代化元素,提高對高科技技術的利用情況,另外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牛背山志愿者之間使用當地的竹子,在竹子內部提煉出一種新型竹炭纖維復合材料,這種竹炭纖維性材料不僅具有更高的韌性,使建筑物整體結構更加穩固,同時利用竹子進行材料提取,能夠大大減少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更加符合人們低碳施工的理念。又或者云南玉湖的設計中,將當地建筑設計元素和本土材料進行深度融合,在鄉村小學設計中,材料基本使用的是白色石灰沉積巖和卵石,將這兩種施工材料應用在鄉村小學周圍墻面以及地面中,營造了獨具一格又融入當地環境的鄉村小學建筑,不僅縮減了鄉村小建設的整體支出,同時又極大提高了小學的外在形象,使鄉村小學建設更有意義。
中國傳統建筑在空間形態上,充分體現出傳統文化中具有內涵的人本思想以及實用思想。因此在“元邏輯”建筑理念的影響下,現代鄉土建筑形成了建筑空間形態的基礎,使現代鄉土建筑設計更加具有豐富性,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自然觀。通過對古代建筑物的挖掘,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建筑物的建筑空間具有獨特的代表性,能夠將建筑特點進行充分的還原,并且以更加抽象的概念去深刻還原當地的建筑風格,鄉土建筑設計人員需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從當地人民居住的實際角度出發,進行設計思考,不僅符合當地資源的鄉土環境,體現當地人民的審美居住能力,同時能夠將當地民族文化與傳統建筑藝術更好的保存下來。完成對傳統鄉土建筑的傳承。在我國安徽地區,當地人民比較講究“無山無水不成居”非??粗胤课菡w布局和建筑空間上的設計,最大程度保證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在建筑布局方面,房屋建筑一般要順應自然山水形勢,依附于自然山水體系中。將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風格,與聚落結構特征,比如庭院、天井及街巷的整體布局進行深度融合,對徽派建筑的空間布局做出了完美的詮釋。
綜上所述,隨著國外思想的大量沖擊,國外建筑特點不斷影響著我國鄉土建筑,導致我國很多地區的鄉土建筑變得更加城市化,面臨著發展困難的地步。因此在新的環境理念下,我國建筑設計師需要不斷加強對新鄉土建筑設計的研究,加強對“元邏輯”的應用能力,使當地鄉土建筑能夠充分保留地域特色,在不斷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要表現的更加具有開放性以及融合性。從而不斷促進我國鄉土建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