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4 月20 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能源保供增供的若干舉措。會議指出,要立足我國國情,應對外部挑戰,抓住重點,強化能源保供,未雨綢繆推進條件成熟、發展需要的能源項目建設。
一要發揮煤炭主體能源作用。優化煤炭生產、項目建設等核準政策,落實地方穩產保供責任,充分釋放先進產能。通過核增產能、新投產等,今年新增產能3 億t。運用市場化、法治化辦法,引導煤價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要推動煤電機組改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全年改造規模超2.2億kW。
三要在嚴監管、確保絕對安全前提下有序發展核電。對經全面評估審查、已納入國家規劃的3 個核電新建機組項目予以核準。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本次會議重申了能源保供的重要性,究其主要背景:一是2021年我國局部地區電力供應一度出現緊缺;二是當前俄烏沖突下國際能源價格飆升。
會議提到的兩個量化目標引人關注。一是今年新增煤炭產能3億t;二是全年改造煤電機組規模超2.2億kW。
這在日前國家發改委向相關省區、能源央企下發《關于成立工作專班推動煤炭增產增供有關工作的通知》中有所提及。根據通知目標,“主要產煤省區和中央企業全力挖潛擴能增供,年內再釋放產能3億t/a以上,日產量達到1260萬t以上”。
其中,年內要再釋放產能3 億t/a,包括全國新投產(含進入聯合試運轉)產能達1.5億t/a,以及通過核增產能、停產煤礦復產和露天礦增產等方式新增產能1.5億t/a。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上述目標明確釋放了較為寬松的產能,但要真正實現還存在不小的難度。一是受疫情、天氣等不穩定因素影響;二是2021 年下半年已核增了部分產能,剩余空間有限;三是安監、環保等法規趨于嚴格。
除了煤炭增產,加強煤電機組改造也被提上日程。林伯強表示,這將是我國長期開展的一項重點工作,既能適應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提升發電效率,也有利于降低碳排放。
目前,我國煤電機組改造的核心是圍繞節煤降耗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制造的“三改聯動”。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2021 年底發布的《關于開展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的通知》顯示,“十四五”期間,節煤降耗改造規模不低于3.5 億kW,供熱改造規模力爭達到5000 萬kW。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應改盡改,“十四五”期間,實現煤電機組靈活制造規模1.5 億kW。但據不完全統計,2022 年的改造具體目標此前尚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