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內蒙古通遼市氣象局,內蒙古通遼 028000
通過做好氣象服務工作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氣象服務工作也是農業環境科學的組成部分之一。當前,隨著各類農業技術的不斷引入,農業種植開始呈現出集約化趨勢,此外受到生態環境的影響,各類極端氣象的頻繁出現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破壞,所以新時代的農業生產特征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因此,農業氣象工作需要結合當代的農業生產特征,積極轉變工作理念,創新工作形式,借助于防災減災、科學利用農業氣候資源、農業生產信息下鄉等方面的服務,為農民提供便利。中國是世界的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且自古以來,氣象服務與農業生產之間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即使是當前,在農業種植生產的各個方面仍然對于氣象存在很大的依賴。受到全球變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會經常出現干旱、暴雨、大風或者冰雹等極端天氣,在這種環境下農業生產需要面臨更大的風險,且農業生產環境變得更為脆弱,這些都是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且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基于此,通過科學、高效以及有效的氣象服務工作,能夠有效地降低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對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水平以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現階段,我國的氣象災害呈現出高發的姿態,除此之外還具有影響區域較大、危害性較強的特性。從農業發展形勢來看,中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朝著現代化轉變的關鍵時刻,而在現代農業中,氣候因素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更為強烈。在全球氣候惡化的背景下,暴雨、大風以及洪水等惡劣氣候的發生頻率和影響強度均處于上升趨勢,所以對農業生產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自2015年我國開始認識到氣象服務在現代農業中的重要作用,并開始著手整合農業生產與氣象服務體系之間的關系,旨在通過將農業與氣象相聯系,并構建出農業防災減災工作體系,無論是對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還是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新時代,農業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氣象服務行業的服務內容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對農業生產活動產生了保駕護航的作用[1]。
首先,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服務種類和形式傳統、單一,無法適應新時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氣象部門在展開服務過程中大多依據氣象變化來提供信息,未能考慮農業生產實際,自我國農業生產進入現代化以后,農業生產布局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農業生產的種類和形式越來越豐富,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種類不同,氣象服務類型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氣象部門必須依據當地的農業生產特點,有針對性地展開氣象服務,但是在實際服務工作中,一些部門提供的氣象信息過于寬泛,農業生產者無法依據所提供的信息制定天氣災害防控措施[2]。此外,一些氣象部門缺乏與農業部門的基本溝通,使得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信息參考意義不大,最終無法滿足農業對防災減災的迫切需求。
氣象服務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氣象服務的精細化水平不高等方面,尤其是對一些突發性氣象的預報能力不強。氣象災害將會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現階段由于氣象部門的服務水平不高,使得服務過程中出現提供的信息不準確、預報不及時等現象,尤其是出現氣象災害后,無法第一時間將相關信息傳送到農業生產者的手中,這嚴重制約了氣象服務水平的提高。目前,在很多基層地區接收氣象信息的途徑為電子顯示屏或者大喇叭等,此外,在一些地區也建立了氣象服務工作站,但是受到服務水平的影響,這些設施和組織難以發揮出最大效果。氣象部門對人工干預天氣的相關信息反饋不及時,難以發揮氣象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防災減災作用。
氣象部門應當積極為農業部門服務,但是現階段氣象部門僅僅關注氣象方面的服務工作,忽視農村氣象災害的防控工作,尤其是沒有構建起關于氣象科學知識體系和做好氣象災害的防控宣傳工作。此外,基層農業生產者受到文化水平的影響,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氣象服務在農業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這就使得基層的防災減災能力相對薄弱。
內蒙古通遼地區處于農牧交錯地帶,雖然通遼市內的生態系統具有多樣性,但是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玉米是通遼市農業種植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且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但是通遼的地下水資源比較匱乏,在一些地區使用地下水也無法滿足玉米的灌溉需求,因此這些地區的玉米種植人員就出現了“靠天吃飯”的現象,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所消耗的水資源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并以人工澆灌為輔。但是,現階段受到全球氣候惡化的影響,通遼市內的極端天氣出現頻率越來越高,通遼市內的降水變率逐漸上升,常出現周期性洪澇和干旱的現象,這會對玉米等農作物的生長產生嚴重影響。除了極端降水天氣以外,通遼地區還面臨著干旱、暴雪以及大風等極端天氣,因此依靠氣象服務工作形成農業防災減災工作體系,對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出現災害性天氣前,氣象部門應當第一時間將災害性天氣的相關信息推送給農業生產者,這些信息應當包括時間、地點及災害程度等,確保農業生產人員能夠通過相關農業氣象信息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通常情況下,制訂有效的農業防災減災方案需要時間,因此氣象部門第一時間開展氣象預報工作,往往能夠為相關方案的制訂留予更多的時間。此外,關于災害性天氣的相關預報信息要全面且準確,這些都是制訂農業防災減災方案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通過精準的天氣預報能夠使得農業生產者更為系統、科學地開展自然災害防御工作[3]。
氣象災害會給農業生產帶來災難,在對農業生產進行服務的過程中,氣象部門要重視收集災情信息的工作,農業災情信息收集是農業部門做出災后科學決策和指導災后農業工作的重要依據,所以氣象部門要及時、精準地推送氣象災害后農業的實際情況和農產品受災的實際情況,這一舉措能夠為農業部門掌握相關災情信息提供便利,同時有利于后期確定救災方案。
目前,遙感等技術已經開始被應用于農業生產,通過檢測農作物,能夠實時獲取農作物生長信息,并保證生長環境的安全性。借助于遙感技術監測農作物,還能夠為農業部門管理提供便利。氣象部門向農業生產人員推送農作物各階段的生產情況,也是氣象部門為農業服務的重要工作。
通遼與吉林省及遼寧省接壤,該地區的氣候特點與東北地區類似。農業是通遼地區第一產業,主要種植的農作物為玉米、稻谷、小麥以及高粱等,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常見的自然災害包括霜凍、干旱、澇災、雷暴大風以及泥石流等,這些自然災害不僅發生在東北地區,在整個北方地區均有所涉及。
首先,在北方地區,受到光照和溫度的影響,種植的農作物基本為一年一熟。在內蒙古等地區晝夜溫差較大,若溫度下降過于明顯,則會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即霜凍災害。通常情況下,霜凍災害多發生于冬季或者初春,尤其是在播種時期若出現霜凍災害,則會對種子的萌發造成影響,很多農作物種子會直接死亡。此外,若在種子發芽后遭遇霜凍天氣,由于萌芽狀態的種子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比較差,所以可能會導致幼苗死亡。突發性氣溫驟降也會對農作物的產量造成影響。
其次,在所有氣象災害中,以干旱對作物的影響最嚴重,干旱是由于自然降水少所致的。人工澆灌水量減少也會導致干旱,受到干旱影響,農作物會逐漸枯萎并死亡。
再次,洪水是由于持續性降水或者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洪澇災害多發生于雨季,持續性降水會使得田間發生嚴重澇害,且在洪水過后還會引起農作物的病蟲害等。
最后,雪災是北方地區常見的自然災害,雪災多集中在冬季,對溫室大棚等設施的危害極大[4]。
當前,氣象災害仍然是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受到觀念意識、服務體系以及基層群眾自身文化素養的影響,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仍然較薄弱,所以現階段如何增強廣大基層農業生產的防災減災意識儼然成為迫切工作。
首先,氣象部門應當繼續提升對各類氣象災害的監測水平,不斷完善轄區內的氣象自動監測網絡體系,還要重視農村地區的氣象自動檢測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能夠落實鄉鎮及其區域內主要農業種植區域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其次,目前在我國很多地區都出現了特色產業,這些特色農業甚至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命脈,一旦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勢必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基于此,為了確保能夠持續推進特色產業建設,氣象部門需要建立和不斷完善特色氣象觀測站,主要針對區域內的特色農產品展開針對性的防災減災氣象服務工作。通遼等地區的主要農產品為玉米、高粱,對于這些農作物的主要產區,除了要將農作物生產與氣象工作相聯系外,還要重視對土地溫度、水溫以及環境氣溫的監測工作,尤其是在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的育苗階段時要展開監測工作。
最后,氣象部門應當將各類先進技術應用于農業防災減災工作中,衛星遙感技術在現當代的農業生產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氣象部門應當積極應用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為農業生產活動中的場地準備、播種、耕種、育苗以及農作物收獲等提供指導。除此之外,氣象部門還應當依托現有技術做好旱澇天氣和低溫天氣的預報工作,建立健全雷達監測網絡,從而保障農業防災減災工作的服務水平。
第一,氣象部門應當為各類氣象信息創造傳播渠道,充分通過各類途徑做好氣象信息的傳播工作,尤其是對災害性氣象信息,要在第一時間傳遞給農業生產者。針對這一措施,氣象部門可以與地方政府或者農業部門建立聯系,建立氣象信息平臺,整合微信公眾號推送、基層大喇叭或者顯示屏等資源,進而實現氣象信息的標準化和精細化推送,確保各類氣象信息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第二,氣象部門應當聯合基層政府部門和農業部門做好農業減災防災知識的宣傳工作,向大眾普及防災減災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農忙或者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要盡可能為農業生產者提供防災減災指導,確保廣大農業生產人員能夠有效應對各類氣象災害[5]。
第三,加大人工對氣象的干預力度,目前人工降雨技術已經被應用于農業生產,通過應用這些技術能夠將氣象對農業生產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此外,冰雹也是常見的氣象災害之一,氣象部門或者農業部門應當積極利用消雹技術等,降低極端天氣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第四,做好氣象信息數據庫的建設工作。氣象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氣象數據庫在提供氣象服務中的重要性,依托氣象數據庫技術,能夠為氣象決策服務提供建議。在農業生產中,傳統的天氣預報服務已經無法滿足生產人員的需求,為了增強氣象服務在農業生產中防災減災的效果,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構建氣象防災減災平臺,在平臺的所有信息均要為農業服務,如水文、地質及農時等,基于該平臺的防災減災工作需要針對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及時做好預報工作,而氣象信息數據庫是該平臺能夠正常運轉的核心。在氣象信息數據庫的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做好數據源、數據庫系統及人才培養3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數據源是氣象數據庫中的基本元素,數據庫必須有充足的氣象數據。其次,數據庫系統的建立,數據庫應當包括硬件和軟件2個部分,軟件部分涉及MSSQLSERVER、Oracle、My SQL等,也可以參考微軟公司的數據庫。氣象數據庫對硬件的要求較低,計算機數據服務器即可滿足需求。最后,在建設氣象數據庫的過程中,需要充足的人才。在創建氣象數據庫的過程中,對氣象服務人員的專業知識的要求不高,而更多偏向于數據基數層面,所以專業數據方面人才不僅關系到氣象數據庫的建設速度,還關乎建設質量,因此氣象部門需要吸納專門的應用數據庫系統人才,在氣象數據庫的構建過程中,專業數據人才發揮的作用為系統框架的構建和管理。除了需要引進專業的數據人才以外,氣象數據庫的建設還需要程序員和氣象領域的人才等。
氣象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我國農業已經進入現代化發展階段,而氣象服務工作也要緊跟農業發展步伐。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做好氣象服務工作,不僅能夠降低氣象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促使農業生產者通過相關氣象信息做好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防災減災工作,而且能夠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基于此,氣象部門工作人員要積極創新氣象對農業生產的服務模式,充分發揮氣象服務作用,從而促進我國農業朝著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