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業人才交流服務中心
何廣澤出生在永興縣金龜鎮高橋村,一個素有“花果山”之稱的美麗鄉村。年輕時,他南下打工,因識時務、吃得苦、敢打拼,十余年間,在香港等地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年收入500萬元以上,并在廣東安居,成為魚躍龍門、令人羨慕的榜樣。然而,功成名就的他卻選擇棄商從農,從“龍門”回到“農門”,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
原來,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高橋村因為掠奪式開采煤炭礦產,導致地層下陷、水源流失、耕地拋荒、房屋開裂,昔日的“花果山”變成了“不毛地”。當何廣澤回鄉看到面目全非的“花果山”,他心如刀割。要改變家鄉的現狀,必須因地制宜、獨辟蹊徑。經過深思熟慮,他暗下決心:必須從“東方之珠”回“花果山”,讓家鄉人興財旺、再度輝煌!2014年清明前后,何廣澤踏上高橋村泥濘的山路,開始新的征程。
回到“花果山”的何廣澤興致勃勃,經過調查,他決定投身農業領域,以此帶動家鄉百姓發展。2015年,他注資1000萬元,成立了永興縣高澤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他下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田間修路通渠。然而,小農思想已經根深蒂固的鄉親們對何廣澤這種“破壞農田”的“敗家子”行徑驚詫萬分,百般阻攔。他耐心地給鄉親們做思想工作,給他們灌輸新型農業理念,開導他們要改變“莊稼之人不得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落后面貌,采用機械化、智能化操作,減輕勞作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他先后投入資金近1000萬元,修建水渠、機耕道64.5千米,陸續購置多臺(套)旋耕機、植保無人機、拖拉機等農機具,建成了2萬噸標準的糧食倉儲庫,配備了日處理120噸的稻谷烘干線和自動裝卸設備,構建了集中育秧工廠,實現了育秧、機耕、施肥、機插、殺蟲、收割、倉儲、烘干、加工一條龍機械化服務,形成了產前、產中、產后全程一體化的糧食產業服務鏈,從而能高效輕松地完成田間所有“農事”,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典范。
在積極打造農業支柱產業的同時,何廣澤沒有忘記返鄉創業的目的。自2017年始,他便積極響應國家助力脫貧攻堅、“萬企幫萬村”等號召,發揮自身產業優勢,參與產業扶貧,通過就業幫扶、技術培訓、贈送農資、入股分紅、訂單幫扶等方式與貧困群眾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關系。他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幫扶運營模式,有效帶動8000余名村民進行規模化種植,使得周邊700余名貧困人口年增收2000元以上;同時,合作社利益聯結貧困戶450戶1374人,年分紅總計362450元;通過開辦扶貧車間,吸納長期就業貧困人口32人、短期季節性務工貧困人口221人,年發放工資達485210元。
此外,何廣澤還積極落實“電商扶貧”政策,在縣內開設“高澤產業扶貧直營/電商店”,運用“合作社+基地+農戶+實體店+電商”的生產經營模式,將商品進行集中銷售,并在全縣16個鄉鎮分別設立“扶貧農產品購銷點”,構建了“上接銷售端、下連農戶生產端”的農產品銷售網絡,大大拓寬了貧困戶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有效地增加了貧困群眾的經濟收入。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后,何廣澤在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和員工安全的同時,還想著如何為政府分憂,為群眾提供保障。他第一時間籌集了價值13萬元的口罩、酒精等物資,根據統一調度安排,配送到永興縣內各大社區、學校、村部,并主動請纓開工磨米300多噸,保障了城內23家超市的正常供給。在積極生產、配送物資的同時,他還慷慨解囊,先后向永興縣紅十字會、金龜鎮人民政府等機構捐款20多萬元。
何廣澤常說:“做人不能忘本,要做有良心的人,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下一步,他將繼續做優做強農業產業,示范帶動廣大農民群眾在農業現代化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