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凱,汪 洵
(清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湖北 宜昌 443000)
事故應急準備是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為迅速、科學、有序地開展應急行動而預先進行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和物資準備,主要包括風險的預先分析和措施的落實、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應急物資管理、應急知識和技能培訓等。
隨著發電企業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及安全生產標準化和三標體系的不斷應用和改進,管理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企業管理也越來越規范,使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但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1) 未全面分析安全風險或風險控制措施不當。未全面辨識危險源,不能科學評估重大安全風險;或者對危險源進行了全面辨識,也對風險進行了正確評價和分級,但在措施落實上存在缺陷,使應急準備工作失去針對性和有效性。
(2) 未充分開展應急資源調查。照搬照抄其他單位的應急預案,導致預案編制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一般情況下,風險等級達到中級以上,即一般風險,涉及具體場所、裝置或設施的,需編制現場處置方案;達到高級以上,即主要風險,涉及重要生產設施、重大危險源、重大活動的,需編制專項應急預案。未進行應急資源調查,不能完全掌握可用應急資源的情況,不能有效完善和補充相關應急資源。
(1) 應急預案編制工作不規范。編制預案前未成立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組,職責不清晰。未對編制人員進行培訓,導致預案編制工作質量較差,不能滿足企業應急需求。
(2) 應急預案評審不充分。應急預案評審未組建專家組,而是采取誰修編、誰評審的辦法,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不能真正發現應急預案中存在的問題,導致預案和風險預防措施的可操作性差、要素缺失、組織體系不科學或與其他預案銜接性差等問題出現。
(3) 應急預案未進行備案申報或未成功備案。發電企業完成預案修訂后未在相關主管部門進行備案申請或申請后未及時關注變化,未按照相關要求進行整改,導致備案失敗。
(4) 應急預案修訂工作不及時。少數發電企業應急預案超過3 年未進行修訂,甚至個別私營發電企業自從應急預案體系建立后就未更新過,預案已不能滿足企業應急需要。
(1) 未成立演練組織機構。應急演練未成立演練組織機構,無人員分工。
(2) 演練方案或腳本編制不合理。演練方案或腳本場景設計不合理,不能充分考慮有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導致演練深度不夠。
(3) 未提前對預案和應急知識進行培訓。演練前未針對預案、應急演練知識和技能進行培訓,參演人員不知曉應急處置的流程、職責和具體措施,參演時不能正確使用應急救援器材,演練草草結束,參演人員能力未得到提升。
(4) 未開展演練評估或評估不全面。未對演練成果進行必要評估或評估不全面,甚至以應急記錄代替應急評估,導致不能及時發現應急演練中存在的問題以致未能及時改正。
未按規定配備應急救援裝備或應急救援裝備配備不符合要求,如設置固定式氣體滅火系統的發電廠、變電站、水電廠地下廠房、封閉廠房等場所,未配置正壓式消防空氣呼吸器或只配置1 套,不符合DL 5027—2015《電力設備典型消防規程》要求。個別發電企業存在應急物資實物與臺賬不符的現象,甚至一些重要應急救援裝備缺乏維護保養,無法正常使用。
應急救援隊伍人員偏少,如志愿消防人員占比偏低,不滿足法規要求;兼職應急救援隊人員年齡偏大,一旦發生應急救援處置事件,體力、能力無法滿足實際要求;存在救援裝備不會用、用不好、應急反應慢、戰斗力不強等問題。
少數管理人員認為應急是政府部門的工作,導致應急教育培訓內生動力不足,不愿做、不想做。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對應急知識、應急程序、應急技能和有關法規政策了解不深入、掌握不到位;安全教育培訓中應急知識點占比小,甚至全無。
存在基層應急管理人員能力欠缺或責任心不強的問題。發電企業應急管理人員多為轉崗人員,多數年齡偏大,缺乏應急管理相關經驗,學習能力和主動性不強,導致應急管理工作重流程輕結果。
(1) 應定期開展危險源辨識和風險分析評價,全體員工共同參與全面辨識自然條件、生產工藝、設備設施、作業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危險源,做到系統、全面、到位、無遺漏,并持續更新和完善。做好危險性區域易發生人身傷亡和設備事故的脆弱性分析,分析危險源產生的風險,科學評定安全風險等級,使不同級別的風險對應不同的控制主體并采用相應的控制措施。
(2) 應充分調查企業內外部應急資源。內部應急資源,涉及本單位的應急制度、機構及職責、應急保障(通訊、人員和物資等);外部應急資源,主要是可獲得的區域合作互助以及上級部門或政府的支持,涉及周邊相關單位救援物資力量及相關人員的聯系方式等。通過調查進一步明確內外部應急資源是否能滿足企業應急的需要,最后形成應急資源調查結論和改進建議。
(3) 發電企業應成立以相關負責人為組長,預案編制人員共同參加的編制工作組,明確相關人員的工作職責及分工,制定修編工作計劃,保證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的順利開展。應急預案編制工作開始前,應對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相關成員進行必要培訓,明確預案的編制步驟、要素、要求及其他相關注意事項等內容。
(4) 發電企業應認真開展應急預案評審工作,邀請經驗豐富的應急專家庫成員加入,組建評審專家組。涉及網廠協調和社會聯動的預案評審,可邀請國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機構、政府相關部門及其他相關單位人員參加,充分收集意見。按照評審專家組意見對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完善,經評審合格后,由企業主要負責人簽署發布,并進行公布。
(5) 應急預案應報國家能源局或派出機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急管理部門及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備案。在國家能源局或派出機構進行應急預案報備時,應先在網上預案報備管理系統進行申報,及時關注預案審查情況。經審查通過后,將相關材料刻盤報送。收到預案報備回執才算完成了預案報備。
(6) 應急預案應實行動態化管理,按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發布的《電力企業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相關要求,應急預案應當每3 年至少修訂一次,并詳細記錄預案修訂結果。國務院發布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詳細規定了預案修訂的具體條件,保證了預案的可操作性和適應性,各發電企業應該嚴格執行。
(7) 應成立演練領導小組,組長由主要領導擔任,明確組長及成員的職責。只有領導重視并親自參與,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才能真正提高應急演練的效果;同時對演練成員進行分組,明確各個小組的人員和職責,才能真正發揮應急演練的作用。
(8) 應在演練前編制演練方案或腳本,并經過必要的審批,進一步明確事故情景、主要任務及職責、籌備工作、主要應急步驟、技術支撐及保障條件等內容。在編制演練方案時要充分考慮現場可能出現的極端事件,通過演練做好應對極端事件的各項準備工作,切實保障應急處置的效能。
(9) 應在演練前對參演人員進行必要培訓,確保其熟悉應急預案的內容,明確各自的職責及演練流程,熟練掌握應急響應的知識和技能,再通過演練進一步鞏固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10) 可邀請具有豐富應急管理經驗的人員或專家參與,及時、全面發現應急預案和演練中存在的問題。應急演練評估要包含2 個方面,即對應急預案的評估及對應急演練過程的評估,二者缺一不可。應急演練評估要全面收集現場點評、參演人員和評估組的意見,對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及時改進,明確責任部門和人員、整改計劃和措施,并跟蹤督查整改情況。
(11) 發電企業應遵守相關法規要求,按要求配置應急物資,認真開展應急資源調查工作,加強潛在風險分析研判,不斷完善應急物資品種和數量。每年至少對應急物資進行一次全面檢查,水力發電企業可以安排在汛前結合防汛物資一起做一次全面的檢查和補充,確保應急物資可用、夠用。
(12) 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可以參考DL 5027—2015《電力設備典型消防規程》對專職和志愿消防隊的相關要求,應急救援人數占比不少于職工總數的10 %,重點部位不少于該部門人數的50 %。年齡要求方面,男性最好不超過55 歲,女性不超過45 歲,能夠較好地接受和更新應急知識,具有執行應急處置工作的能力和體力。
(13) 應及時了解國家應急相關的法規和標準動態,對從業人員進行公布,并要求層層學習,提高應急意識和技能。將應急教育培訓納入新員工三級安全教育培訓中,增加必要的應急知識和技能培訓,強化考核,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經培訓合格后,方可參加應急救援工作,從而降低企業法律風險。
(14) 應做好應急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及早選拔年輕、有責任心的員工參與應急管理,做好應急管理人員的職業規劃,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加強與同行和專業機構的學習和交流,不斷積累應急知識和經驗。
發電企業應急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應急組織體系、制度體系、預案體系等。在發生事故時,需要企業提前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工作,切實提高企業的應急處置能力,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