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朋光,欒會燕,唐 杰,吳小建,趙承剛*
(1.煙臺黃金職業學院,山東煙臺 264000;2.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廣西南寧 530007; 3.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廣西南寧 530007)
農產品加工業是指基于農林牧漁產品及加工產品展開的工業生產活動[1]。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相關行業共有12個,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煙草制品業、飲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制品、紡織業、造紙和紙制品業、木材機加工制品業、服飾鞋帽制造業及家具制造業等[2]。農產品加工業即食品工業,由飲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構成。以農業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或再加工技術即農產品加工技術。
廣西生態資源得天獨厚,是全國最大的火龍果、柿餅、芒果、金橘、羅漢果、茉莉花、木薯、食糖和秋冬菜等的生產基地,油茶、米粉等特色食品在國內知名度較高。以往由于農產品加工規模較小,生產出的產品多是珍品、樣品和展品,市場覆蓋率較低。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不斷加快,國內多個地區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投入,農產品加工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廣西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要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最終目的,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原則,推進廣西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目前,廣西已初步構建帶狀分布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帶與集群,如桂北果蔬加工、桂中南現代中藥加工、桂西南香料加工、桂中煙草加工、桂西林產品加工及桂南水產品加工等[3],有效地將廣西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奠定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堅實基礎。近幾年,廣西以農村致富、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為核心,大力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穩定發展。2021年,廣西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8 187.90億元,同比增加6.7%,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5%,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比達到1.62∶1.00。廣西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1 492家,自治區級農業龍頭企業293家,總數比2020年增長64.6%。廣西年銷售收入2 000萬元以上的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1 900多家,億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358家。因此,廣西經濟發展過程中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支柱產業。
農副食品加工業為12個廣西農產品加工行業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尤其是2004年以后,農副食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在20%以上。廣西農產品加工業基本上完成了以中藥、桑蠶、煙草、水產品、果蔬、肉類及制糖業等為核心的農產品加工體系的構建,其中制糖業占據主要地位。廣西食糖生產產量占全國的70%以上,在我國制糖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廣東制糖工業加工體系健全,出現很多影響力較大的集團企業和品牌,如鳳糖生化、南寧糖業、南華糖業及農墾糖業等。
產業化經營是經國內外實踐證實的現代化農業和農業加工業最主流的發展模式,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需由龍頭企業引領。廣西洋浦南華糖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力源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廣西黑五類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和廣西糖業集團有限公司獲2019年全國農產品加工業100強企業稱號。目前,廣西擁有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自治區重點龍頭企業分別為31家和235家。龍頭企業實現了廣西農產品加工業的跨越式發展,使產品結構得到改善,推進初級農產品發展為精深加工農產品,傳統工藝發展為現代化工藝,產生了一批暢銷品牌,如甲天下牛奶、南方黑芝麻糊、兩面針牙膏、花紅中藥藥片、三金牌西瓜霜及金花牌茉莉花茶等[4]。目前,廣西農產品類地理標志商標達28個,獲農業農村部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企業有600多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68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58個,廣西農產品品質和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品種不斷豐富。
近年來,廣西農產品加工業在產業融合、流通體系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形成了“農旅結合”“產村互動”的發展新格局和“南菜北運”的流通網絡體系。雖然廣西農產品加工業已取得了一定的“喜人局面”,但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①廣西主要農產品持續增多,但農產品附加價值及加工率卻并未提高,整體轉化率約為65%,遠低于全國68%的平均水平,農產品精深加工率更低,果蔬、畜禽、水產品深加工率不到10%。②廣西農產品產業集聚度不高,農產品加工園區少,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不完善,產業集聚和規模效應難以形成。③企業不具備較強的自主創新力,很多企業仍停留在貼牌代工階段,嚴重缺少自主品牌等。因此,要將廣西的農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還需進一步發展。
以保證食品安全衛生、滿足人們膳食結構營養需求、實現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生產、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及產品資源利用率等層面為出發點,消費市場對農產品裝備和加工技術提出的要求在不斷提高。目前,廣西農產品加工有關的研究單位、高校、企業等在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獲得了創新性突破和成果,主要體現在貯藏保鮮技術、酒發酵技術、節能提質干燥技術和精深加工技術等方面。
貯藏保鮮技術從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荔枝、龍眼、香蕉等大宗特色水果采后貯運環境下膜劣變關鍵酶基因調控果實衰老的機制。同時,在改進傳統保鮮技術的基礎上,研發了多種新型無公害、綠色物理保鮮技術,包括柵欄技術、氣調保鮮、減壓保藏、臭氧保鮮和可食性包裝膜等新型貯藏保鮮技術;還研究了微生物拮抗保鮮、天然提取物保鮮、生物酶保鮮等新技術,開發了安全無毒、有效、成本適宜的復合型生物保鮮劑。此外,集成農產品機械采收技術、農產品清洗技術、分級自動化技術、農產品包裝新材料、新型防腐包裝技術、運輸中機械損傷控制技術和無損傷檢測技術等的使用解決了農產品采后商品化生產的關鍵問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農產品原有的外觀、風味與營養,延長了水果貨架期。
以廣西大宗特色水果為代表,集成多菌種混合發酵、低溫微氧發酵、固定化酶快速發酵等高新加工技術應用于果酒、果醋和發酵飲料系列新產品開發(如桑果酒、香蕉酒、甘蔗醋和荔枝發酵飲料),在確保產品品質穩定的前提下,縮短了發酵時間。結合基因敲除技術,定向選育了發酵微生物,深入研究了影響發酵果酒品質的因素,為改良果酒品質提供新方向。利用高壓均質技術、超高壓殺菌技術等新型殺菌技術,提高發酵產品的穩定性,且最大限度保留了產品功能性物質、風味、色澤及新鮮度。
以廣西大宗特色農產品為代表,針對干燥過程中的易褐變等問題,開發和優化了太陽能-熱泵聯合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真空冷凍干燥、噴霧干燥、蓄熱智能干燥、冷熱交變干燥、真空低溫油炸和非油炸膨化干燥等設備和技術,利用這些新型干燥組合技術,確定了最佳干燥工藝,生產制作水果干制品(果干、果脯、果粉)、蔬菜干制品(脫水蔬菜、蔬菜粉、即食休閑蔬菜)、食用菌干制品和速溶茶等產品。干燥后的干制品結構完整、質地適中、保留特有風味,且干燥時間短、效率高,適用于工業化生產[5]。
采用超聲波提取、微波提取、低共熔溶劑提取、超濾分離純化和液質聯用等技術,鑒定農產品及其副產物中多種活性成分(如多酚、多糖、生物堿)的化學結構,確定了其抗氧化、降血糖、降壓、抗炎和抗癌等功能活性,為功能產品的開發奠定基礎。優化和集成了復合酶解、微膠囊技術、膜分離、超濾膜分離、大孔吸附樹脂分離純化和超微納米粉碎等新技術和設備,開發研制了以農產品及其副產物功能性提取物為主導的精深加工新產品,如多糖降血糖咀嚼片、超微納米粉、硒多糖(硒蛋白)提取物等。
廣西農產品加工業的集群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部分地區已形成了一批優勢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和特色鮮明的加工基地,逐步緩解了集群地區的“三農”問題。農產品加工業一端連接產地和市場,一端連接農民和市民,是農業產業化的主導產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加工技術是農產品加工的靈魂,先進的農產品加工設備與加工技術決定農產品加工能否高速發展。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廣西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是廣西農產品加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源泉。使技術創新在產業中迅速成長并不斷得到強化是關系到農產品加工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研究技術創新對促進廣西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具有關鍵作用。近年來,廣西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力不斷提升,廣西農產品加工業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體現在產業總產值、利潤、就業率等方面的增加。例如,利用貯藏保鮮、酒發酵、節能提質干燥和精深加工等新技術和設備,建立龍眼采后保鮮、龍眼果干、龍眼速溶粉、龍眼果酒和龍眼果醋等生產示范線和示范基地,新增產值3.8億元,新增利潤5 600多萬元。
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速度較快,廣西開展農產品工業發展處于很好的時期。未來,廣西農產品加工業應重點圍繞蔗糖、林產、繭絲綢、糧油、畜禽產品、水產品、茶葉、中藥材、水果、蔬菜和食用菌等十一大類特色優勢產業,結合富硒農業、有機循環農業及休閑農業3個產業,明確發展方向、產業布局和產品要求。面向國內外市場,要做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工作,不斷滿足市場對農產品和農產品加工品在營養、安全、便捷、品質、多樣及數量等方面的要求,充分發揮廣西農業資源優勢,推進經濟發展,不斷延長廣西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