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和另一個人建立起友誼?人一生最多能交多少朋友?朋友是促進健康的“得力助手”嗎?科學家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解讀了人類為什么要交朋友,以及友誼中不為人知的秘密。
“只有最聰明的生物才具備結交朋友的條件,而人類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國牛津大學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如是說。
如今,科學家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解讀了人類為什么要交朋友,以及友誼中不為人知的秘密。
“對人類來說,朋友絕非可有可無的附屬品。”美國杜克大學友誼與社會行為專家勞倫·布蘭特說,從科學角度來看,交友活動與多種能使人產生快感的神經遞質和生化物質的釋放有關。其中,催產素和內啡肽的作用最大。
南方醫科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揭威解釋說,催產素是一種神經肽,會在哺乳時大量分泌,從而讓人放松,促進母子間建立愛的紐帶。此外,它還能減輕焦慮感、降低血壓和心率。布蘭特說,這種效應在進化過程中被擴大到交友等人際關系中。研究表明,與朋友進行身體接觸,如擁抱、輕撫和按摩時,催產素都會被釋放,隨之而來的愉悅心情則會鼓勵人們繼續交友。即使沒有身體接觸,催產素也能引導人們作出親社會的決策,增進信任,并鼓勵人做好事。內啡肽則是一種神經遞質,能使人產生幸福感。鄧巴做過一項實驗:受試者被要求獨自或兩人一組劃船,并在劃船前后測量體內內啡肽的含量。結果發現,有伙伴一起劃船的人比獨自劃船者釋放出更多內啡肽。這兩種化學物質促使原本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走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個奇妙的關系網。
那么,一個人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和另一個人建立起友誼?鄧巴通過調查發現,與新認識的人建立友誼需要34 個小時。
朋友是促進健康的“得力助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委員傅春勝說,交朋友至少有五大好處。
不易生病缺少朋友或長期人際交往不良的人,體內應激激素皮質醇的水平往往過高,這種長期的緊張狀態會損害健康。這也解釋了為何孤獨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且更容易受到感染。但如果有朋友相伴,體內皮質醇減少,人就相對不易生病。
睡得更香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人越孤獨失眠的次數就越多。瑞典一項研究也顯示,缺乏朋友的人經常壓抑和隱藏自己的感情,更易失眠,還有可能誘發抑郁癥。
記憶力更好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與社交頻繁的老人相比,社交少的老人記憶力下降的速度要快兩倍。研究還發現,社交能改善與年齡有關的記憶減退,可以充分開發大腦潛力。
更聰明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研究發現,交朋友能讓人變得更聰明,因為交友需要跟陌生人打交道,從而對認知能力進行鍛煉。比如,我們要從大腦“數據庫”中抽取體育、娛樂、生活、時尚等不同人感興趣的話題,大腦皮層會一直處于興奮狀態。
長壽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研究發現,與5 個以上親密朋友一直保持接觸的老人,死亡率降低22%,平均延壽7 年。傅春勝說,分擔困苦能使憂愁減半,分享愉悅能讓快樂增倍,這可能是因為朋友能幫人排解壓力,解決困難,從而讓人獲得生活動力。
關于友誼,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少疑惑。比如,為什么有的人更有親和力?美國一項研究指出,有些人天生受歡迎,這是由基因決定的。不過,沒有“交友基因”也沒關系,因為人們更愿意跟與自己有共同點的人成為朋友。有一種說法是“35 歲后的相貌由自己決定”,所以在工作、生活中不斷學會平和心態、修身養性,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面善的人。
此外,有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讓受試者連續兩晚穿著棉質T 恤睡覺,且避開所有刺激性的味道來收集體味,然后通過隨機配對的方式使他們完成一系列社會互動游戲。
實驗結果顯示,在配對游戲和相處中感到最舒服的搭檔,他們的體味相似度更高。研究者由此認為,體味相似性在建立友誼中發揮作用,因為人們往往會同具有相似體味的陌生人進行更積極地交流。
人一生最多能交多少朋友?鄧巴曾提出著名的“鄧巴數字”,即受大腦進化影響,人類的認知能力所允許個體擁有的真朋友(一年至少聯系一次)最多150 人。但大部分人的私人社交圈不會超過150 人,其中一半左右是家人。
鄧巴也指出,非血親間的友情很容易消逝。如果一年未與朋友相處,友情就會變淡約1/3。他認為,友誼的質量由投入的時間多少決定,就連比人類低等的猿猴等群居哺乳動物,都會通過社交性整理毛發來建立和維持友誼。而人類更加聰明,主要通過笑、歌舞和語言來聯絡感情,擴大社交圈。
此外,專家提醒,要想獲得并鞏固友誼,還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要真誠。交朋友要“重情誼、輕利益”,萬不可玩心機、耍滑頭。朋友間要平等,不能只交“有用的人”或將朋友分“檔次”;二是要善經營。友誼需要經營,要花時間和精力維護。周末相約喝喝茶、聊聊近況,節日里送點兒小禮物等,都會讓友誼保鮮;三是要多贊揚。生活中,有人對你微笑,你也應朝對方微笑。給彼此一個笑臉、一句稱贊,都有助于拉近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