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10月新中國首次國際拍賣會舉辦至今,中國藝術品拍賣已經走過了30年。在這高低起伏的三十載,中國藝拍由小到大,如今已形成了百億級別的市場,一路上既離不開始終堅挺的中國書畫,也離不開經歷風雨起伏的現當代藝術和瓷雜。
藝術品是一個國家文化理念和智慧的重要代表,文化藝術消費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方面占據著重要位置。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或許正因此,中國企業家投身藝術收藏,幾乎已成為一種潮流。曾經有一段時間,企業家們會把高爾夫和戶外運動作為主要談資,而如今,收藏取而代之,不僅成為時尚談資,更是一種品位的象征。因此,中國拍場不僅屢現天價拍品,還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成交額最高的地區。
不過,市場的繁榮、“天價”拍品的頻出,提升的不僅是藝術品的商品價值,更吸引了許多人去了解藝術品背后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力量。
從張大千和齊白石身上,我們感受到近現代藝術大師不斷進取,敢于“衰年變法”,開拓現代中國書畫技法的雄心;從吳冠中、趙無極、徐悲鴻身上,我們感受到這批留法藝術大師學貫中西,追尋中國現代藝術發展之路的求索;從張曉剛、岳敏君、曾梵志、劉野這批藝術家們身上,我們感受到在“85新潮”藝術運動的指引下,中國現代藝術家們對人性解放的吶喊;從黃宇興、賈藹力等炙手可熱的75后藝術家身上,我們又感受到了超當代藝術家的多元個性和自我表達。
作為基本生活滿足之后的非剛需精神產品,精神層次的消費需要與消費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而,藝術品收藏除了與收入財富有關外,還仰賴于文化素質的培養與積淀。當2022年春拍的大幕落下,我們不妨一同回望中國藝拍30年的故事,從中挖掘藏在藝術品物質表象下的文化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