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貞
(河南大學出版社 鄭州 450000)
互聯網信息為代表的信息化發(fā)展浪潮,已經很大程度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其中,由于互聯網信息的盛行,對出版行業(yè)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與影響的同時,也為出版行業(yè)帶來了巨大的發(fā)展契機與發(fā)展空間。“互聯網+出版”環(huán)境應運而生,高校出版社是整個出版行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獲取新知識的核心途徑。在目前的“互聯網+出版”背景下,對高等院校編輯工作素質展開分析,具有一定的作用與意義。
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是對傳統出版行業(yè)一次重大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編輯工作者應該具備以下的專業(yè)素質,才可以合理應對互聯網技術對出版行業(yè)的挑戰(zhàn)與影響,編輯工作者應該具備良好的現代化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大數據分析應用能力;編輯工作者應該首先成為互聯網復合型人才,這樣才符合目前市場的主流發(fā)展,出版編輯工作者應該積極面對市場發(fā)展前景,主動尋求發(fā)展、尋求創(chuàng)新,從單一角色逐漸轉換為綜合性角色,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性人才。從多個方面著手開展編輯工作,既熟練掌握自身的出版工作流程,又具備現代化技術以及互聯網思維。這樣才可以成為社會發(fā)展所需的復合型出版人才,為高校出版社發(fā)展、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助力[1]。
“互聯網+出版”背景下,整個出版過程以及編輯過程都采用電子化手段、數字化手段來進行數字信息傳遞、數字信息儲存。除此之外,還有部分高校出版社采用數字化信息加工的方式來節(jié)約人工成本,在整個工作環(huán)節(jié),最為典型的特點就是內容模式、生產模式以及運作模式,通過技術化手段來分析閱讀習慣,這種新型的出版方式與傳統出版方式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同時也為高校出版工作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與挑戰(zhàn),現代化信息技術成為各項出版工作的核心,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依靠現代化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資源,這一點高等院校出版工作與其他出版工作有異曲同工之妙[2]。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數字化技術貫穿整個出版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現代化技術應用能力是編輯工作者必備的職業(yè)能力之一,在此背景下所有出版信息以及編輯信息都應該以電子形式進行傳播,這樣可以節(jié)約組合成本以及查詢時間。結合讀者的閱讀習慣來進行出版改革勢必成為發(fā)展趨勢,這種出版形式被稱為按需出版,不僅在國外得到巨大的發(fā)展前景,在國內也有很多出版社積極采用這種模式。而將其應用到高校出版工作當中極為契合,滿足了高校知識體系更新速度快的需求,通過互聯網平臺與全體讀者展開積極溝通與交流,再結合讀者的實際需求來進行印刷、出版以及零售的工作,這種溝通方式不僅降低了宣傳成本,同時也提升了讀者對知識需求的針對性。除此之外,編輯工作者除了在扮演自身角色外,同時需要承擔服務讀者的工作,由于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較快、傳播力度較廣,因此互聯網出版環(huán)境下,知識更新速度與傳播速度都明顯提升,高等院校的出版工作主要以各類科技圖書為主,這類紙質圖書超過五年便很難產生作用,因此,編輯工作除了在完成正常的生產活動外,還需對現有的產品創(chuàng)新開展推廣工作,以此提升出版工作的社會收益與經濟收益[3]。
在互聯網背景產生的影響下,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夠了解各類新鮮事物,這就對高校出版社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應當囊括經濟發(fā)展、政治思想以及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內容,并在這些內容當中發(fā)表出自身的主要看法,這也是提升編輯工作水平的主要因素。同時,在進行轉變的過程中,編輯更要進一步保證讀者獲取數據信息的準確性與穩(wěn)定性,特別是在目前生活節(jié)奏逐步加快的背景下,群眾的工作壓力也在不斷加大,這也使其關注的信息大多都與自身利益有著緊密聯系,轉移速度相對較快。所以,高校出版社編輯在進行工作時,就應當保證內容能夠符合讀者的基本需求,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轉型。
在當前的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出版社的工作轉型在本質上屬于一種較為緩慢的過程,在這一工作階段中,高校出版社必須要緊緊跟隨時代的發(fā)展潮流。首先,必須要保證內部編輯人員有著正確的工作態(tài)度,具備更加優(yōu)異的職業(yè)道德,這樣就能夠保證編輯出版的內容具備更高的規(guī)范性與準確性;其次,在“互聯網+出版”的背景下,群眾所關注的重點內容在于日常生活,這就需要編輯在開展工作時盡量結合生活元素,保證所編輯的內容對讀者有著足夠的吸引力,引起情感方面的共鳴;最后,高校出版社的編輯工作,其相對于傳統的編輯工作來說更加廣泛,不僅有著全新的工作形式,在素材方面也具備著多樣化特征,這就需要及時改變出版社編輯人員的工作態(tài)度與工作理念,切實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對于那些所采用的素材,更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工作時保證客觀性,避免出現過度依賴網絡的情況。
在“互聯網+出版”背景下,對于高校出版社內部編輯人員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全新的需求,其不僅需要對各類文字進行高效處理,還要掌握基本的圖片處理以及計算機操作技能。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中,其存在著海量的數據信息,這部分數據信息是真是假,以及是否具備應用性都是很難判斷的,編輯人員對于這部分信息更要形成獨特的獲取能力,利用好互聯網這一雙刃劍,在幫助編輯更加便捷地獲取各類數據信息的同時,防止其過度依賴網絡。除此之外,編輯在互聯網所帶來的沖擊下,必須要時刻保證思維的活躍性,穩(wěn)步提升創(chuàng)新意識,在工作能力的轉型過程中進一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而編輯人員對于傳統文化也要做到客觀認知,對傳統文化優(yōu)秀內容應進行有效地弘揚,做好市場的調研,對不同出版方式的受眾人群進行準確評估,并根據各類讀者的喜好進行不同內容的出版。同時編輯自身的觀念與思想也應正確樹立起來,提高自身對于信息的鑒別能力,提高對于互聯網的利用能力,通過出版工作傳達積極的正能量,對讀者精神世界有一個正確的引導作用。
高等院校出版社的編輯工作重心在于編輯工作者本身,所有的編輯工作都圍繞著知識編輯來展開。在互聯網背景下,編輯工作重心圍繞市場需求展開,通過大數據來分析客戶的閱讀習慣,結合用戶的實際需求來開展編輯出版工作。這一點符合互聯網發(fā)展特點,對于高等院校出版工作而言,作者面積較廣且讀者集中率較高,面對市場需求更為明顯,結合傳統經驗,國內的出版編輯工作在人員素質方面較為薄弱,因此無論是編輯工作者還是出版社,都應該加強對素質以及能力方面的提升與培養(yǎng)[4]。在對現有各類研究內容進行綜合的基礎上,應當將高校出版社在“互聯網+出版”環(huán)境當中所具備的主要工作特點作為基礎所在,進一步探究編輯人員綜合素質的基本構成因素,從而建立起一種更加完善的高校出版社編輯素質體系。
在綜合現有信息的基礎上,結合高等院校出版社編輯工作特點,編輯工作者應該具備良好的基礎素質,基礎素質所指的主要就是任何一個編輯人員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素質,重點包括編輯業(yè)務知識、專業(yè)知識、思想政治理念、職業(yè)道德素質、職業(yè)素養(yǎng)、編輯能力以及專業(yè)知識儲備等。由于涉及到的圖書大多為不同專業(yè)領域當中的先進技術與理論,并且在內容方面具備極其顯著的深度性。因此,編輯工作者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知識儲備以及思維能力才可以更好地服務高校師生,為高校師生帶來更加高效、更加契合的優(yōu)質出版作品。
在“互聯網+”時代當中,知識更新速度正在逐步提升,這也使得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和時間要求等特征產生了不同的變化,在潛移默化之間加大了市場內部的競爭力度。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目前高校學生的知識獲取途徑有很大的拓展,學生可以通過聯網設備在互聯網中獲取知識,因此,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相關出版工作者應該對現有的市場情形進行分析,將市場壓力傳導給每位編輯工作者,換句話說,市場類出版物的編輯素質主要通過以下兩種因素進行判定:出版物市場服務能力以及出版物市場營銷能力。這兩種能力關系到編輯工作者能否處理好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前者是正向面對讀者的需求,后者則關乎到對讀者的管理以及服務工作是否可以順利開展。而在市場化改革過后的國內出版社當中,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就必須要將市場所帶來的壓力進一步傳導至每一位編輯人員當中,簡單來說,相對于傳統的出版模式來說,這種“互聯網+出版”在市場銷售素質方面有著極高的需求,這也是兩者之間存在的主要差異。市場營銷素質主要包括了網絡營銷素質、作者關系管理素質以及讀者服務素質等[5]。
編輯還要有國際和歷史視野,在比較中借鑒和總結,新時代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階段,各國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緊密。在當前的“互聯網+出版”環(huán)境當中,最為重要的就在于信息溝通素質以及版權法律素質,前者屬于保證讀者服務水平不受影響,并維護好作者關系的關鍵內容,而后者則是針對各類風險因素進行控制的主要措施。在傳統的編輯工作當中,其工作的重點就在于編輯工作,并進一步延伸至與編輯工作存在聯系的選題分析以及作者聯系等方面,所有的工作內容都圍繞著知識編輯這一核心內容,但在“互聯網+出版”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下,編輯工作的重點則轉變?yōu)榱耸袌觯唵蝸碚f,就是要準確找尋出讀者的需求,并進一步滿足讀者的基本需求,這點內容與“互聯網+出版”所具備的特點有著重要聯系。我國出版行業(yè)有比較久遠的歷史,出版行業(yè)和編輯們也積累了深厚的出版理念和方法,新時代的編輯要善于總結出版經驗,挖掘歷史資源,洞察當今互聯網出版業(yè)態(tài),巧妙構思出版行業(yè)新動向、新特征,從而更好地把握“互聯網+”背景下的出版行業(yè)規(guī)律[6]。
互聯網出版是建立在現代化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開展的一種創(chuàng)新模式,因此技術素質是整個編輯工作中必備的素質之一。在此背景下,編輯人員應該在具備基礎素質的前提下,對自身的技術素質進行鍛煉與培養(yǎng)。其中應該包括現代化信息收集以及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通過必要的互聯網技術與讀者以及校內學生展開溝通,這里的技術類型不僅包含技術開發(fā)同樣包括對現代化技術的熟練應用以及互聯網信息的熟練掌握,如云計算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大數據挖掘技術以及物聯網應用技術,都是編輯工作者必備的技術素質之一[7]。
總而言之,“互聯網+出版”背景與高校出版社編輯工作極為契合,二者之間具有諸多互通之處。高等院校出版社編輯工作者可以通過培養(yǎng)良好基礎素質、培養(yǎng)良好技術素質、培養(yǎng)良好的市場類素質、培養(yǎng)良好保障素質等方式培養(yǎng)編輯素質,為高等院校編輯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穩(wěn)固的基礎[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