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風 任建光
(1.山西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24;2.云岡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7)
墓葬壁畫是研究古代各歷史時期民眾生活習俗的重要資料,也是探索當時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實物資料。自漢以來,歷經隋唐、五代至遼,壁畫墓大量涌現,其中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為墓葬壁畫的全盛期。在地域上,墓葬壁畫大量出現于中國的北方地區,如陜西、河北、河南、內蒙古、山西等地。①
在半個多世紀的保護研究和實踐工作中,對于墓葬壁畫的保護,行業內目前基本有三種典型的保護方式,即原址保護、搬遷異地保護和數字化保護。②原址保存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墓葬壁畫的真實狀態,但是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后期維護需要的人員和經費成本較高;搬遷異地保護方式將完整的壁畫切割分塊,便于后期的室內修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對文物造成損傷,影響了壁畫內容的“完整性”;數字化技術可以真實地記錄壁畫的畫面信息,卻不能代替實體的壁畫文物,對于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影響。
綜合以上三種保護方式的優點,一種基于“異形支撐體”制作和“復原性保護”理念而開展的墓葬壁畫復原保護方式在山西博物院收藏的朔州水泉梁墓葬壁畫保護修復工作中成功實踐,從而創建了一種新的墓葬壁畫保護方式,即“水泉梁模式”。這種墓葬壁畫的保護方式在山西博物院近年的工作實踐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墓葬壁畫保護修復的理念與技術和建筑壁畫一脈相承。對于墓葬壁畫的“復原性保護”,目前行業內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即繪畫內容的復原、壁畫色彩的復原和壁畫墓結構的復原。
在壁畫內容和色彩方面,主要方式是經過對殘余壁畫內容的研究,通過臨摹、電腦虛擬、圖像處理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壁畫內容和色彩的恢復,如基于類比的壁畫色彩虛擬復原③、敦煌石窟虛擬重現與壁畫修復模擬④及莫高窟煙熏壁畫的數字化色彩復原⑤等。
在壁畫墓結構保護方面,墓葬壁畫的保護與建筑壁畫的保護方式一脈相承。我國壁畫的揭取和復原技術始于1959年山西永樂宮元代壁畫的揭取、搬遷、修復和復原。對于壁畫的復原,早期工作的開展,首先進行壁畫的臨摹,然后揭取壁畫,再對揭下的壁畫塊進行修復,最后將修復好的壁畫塊安裝在建筑原位置,實現壁畫的“復原”,如少林寺千佛殿壁畫的復原⑥、云南麗江大寶積宮壁畫的復原⑦、韓城大禹廟壁畫的復原⑧、四川劍閣覺苑寺壁畫的復原⑨等。在墓葬壁畫復原保護方面,1973年發掘的甘肅嘉峪關新城五號魏晉壁畫墓解體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采用半地下式復原保護。⑩2000年,敦煌佛爺廟灣133號畫像磚墓易地搬遷復原保護。?此外,河南地區也開展了較多的墓葬壁畫拆解搬遷異地復原工作,如2008年河南鞏義市一座宋代壁畫墓,工作人員將壁畫整體揭取下來后對墓磚編號后進行搬遷復原。?此外,山西博物院在近年的工作實踐中,開創了一種基于新支撐體制作而復原壁畫墓結構的方式,如稷山化肥廠金墓磚雕壁畫墓的“復原性保護”,采取一種通過內外框架的制作,將各個散落的磚雕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的方式進行壁畫墓復原的方式。?
在以上工作實踐中,為最大限度保持墓葬壁畫結構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技術人員通過各種方式恢復壁畫在墓葬中的呈現狀態,在現有的操作技術條件下,盡可能減少壁畫的分割,同時盡可能保持壁畫支撐體的形狀,使切割搬遷后的壁畫塊得以再次組合為墓葬原初狀態,即實現了切割搬遷的墓葬壁畫的“復原性保護”,完成了壁畫墓的結構性復原。
“水泉梁模式”是一種基于“異形支撐體”制作而創建的“復原性保護”新模式,以山西博物院收藏的朔州水泉梁北朝墓葬壁畫的保護為應用首創。
朔州水泉梁北朝墓葬壁畫主要分布于甬道和墓室,出土時壁畫保護基本完好。該墓葬墓室為雙層穹隆頂磚券單室墓,平面呈弧邊方形。墓室直壁逐漸起券與頂部相接。鑒于此結構,在對墓葬壁畫進行保護時,綜合考慮各環節,確定如下具體的工作流程。
揭取壁畫是對壁畫完整畫面進行分割后,分塊切割搬遷至保存條件合適的室內環境中。因此,分割線的設置和揭取方式是該環節的關鍵技術步驟。
2.1.1 壁畫分割線的設置
為最大限度減少對壁畫的影響,壁畫分割線通常沿著畫面留白或圖案銜接最少的部分設置。對于水泉梁墓葬壁畫,因支撐體本身具有弧度,結合起券位置,按照畫面本身的分界線和畫面內容分布,將壁畫進行分割(圖1),以盡量保持待揭取的壁畫曲面狀態不變形,方便后期的包裝、運輸與復原修復。
2.1.2 壁畫的揭取方式
按照行業內通用的方法,對于具有一定厚度地仗層的墓葬壁畫,揭取時常用長鏟刀鏟切白灰地仗層與底部支撐體之間的粘接材料使其分離,最后揭取包含繪畫層的白灰層。
水泉梁墓葬壁畫的基本結構為“磚墻支撐體→白灰層地仗層→顏料層”,而且出土壁畫大面積空鼓,地仗層酥堿嚴重??紤]到鏟切可能造成壁畫弧度的變形,故選擇“拆墻揭取”的方法。按照常規方法,揭取壁畫前,首先對壁畫畫面進行初步的清理、加固和烘干,在其表面粘貼宣紙和紗布,并采用無煙炭火烘烤干燥壁畫。然后,小心挖除磚墻支撐體背后的墓葬填土,出露磚體支撐體后,按照事先設置的分割線位置,對壁畫進行小心切割分塊。最后,將預先制作的相應壁畫塊的保護夾板緊密貼護在壁畫前方,從后方將支撐體磚塊逐層小心取下,當揭去全部磚體后即獲得具有弧度的壁畫白灰層結構(圖2)。
為復原墓葬結構,需要制作與揭取的壁畫塊弧面一致的異形蜂窩鋁板支撐體。水泉梁墓葬壁畫的保護修復中,采用沙坑模型制作“異形支撐體”。首先,在室內設置木框圍欄,在其內部填充沙子。將沙坑初步鋪平后,將揭取的壁畫塊按照其在墓室壁面上的順序小心鋪設在沙坑中。利用沙子的流動性,邊鋪設壁畫塊邊調整沙坑的凹陷面,當沙坑的內表面與壁畫塊弧度相吻合后,即得到與壁畫塊弧度一致的沙坑模型。其次,滲透加固材料將沙坑定型,確保沙坑弧面不發生變形,小心移走壁畫塊,將無紡布鋪設在沙坑中,再在其表面鋪設可以隨意彎曲的蜂窩鋁芯,調整其弧度與沙坑弧度一致。采用專用結構膠將無紡布粘貼在蜂窩鋁芯上,通過無紡布的拉伸固形,制作出與沙坑內表面弧度一致的蜂窩鋁芯。最后,在其上表面再次粘貼同樣的無紡布再次固定蜂窩鋁芯的形狀。通過這種方式,制作出與原壁畫塊弧度一致、上下表面為無紡布而內部為蜂窩鋁芯的“異形支撐體”板塊(圖3)。
為獲得較好的壁畫墓復原效果,首先將已制作好的蜂窩鋁芯“異形支撐體”板塊拼接,組合成為原初的墓葬結構形式;其次,將復原的支撐體結構拆分后,將揭取的壁畫塊背后加固,貼布、畫面揭布、揭紙、清理等精細修復之后,將壁畫塊回貼至對應的蜂窩鋁芯“異形支撐體”板塊表面(圖4);最后,再次將粘貼有壁畫塊的支撐體板塊拼接(圖5),組合復原為與原墓葬結構(圖6)基本相同的復原結構(圖7)。
復原的水泉梁墓葬結構是以蜂窩鋁芯為基礎的結構,為保證整個結構的穩定,在其外側安裝“桁架式的外保護支架”。該支架配置有鋼結構底座架、桁架組件、拉緊吊掛裝置和外掛裝飾板。復原的壁畫墓結構與該支架通過拉緊吊掛裝置而結合為一個整體,有效維持了墓葬結構的穩定。
通過以上方式創建的“水泉梁模式”,在傳統墓葬壁畫揭取保護的基礎上,將分割的壁畫塊進行精細修復后,再將其借助蜂窩鋁芯支撐體的復原為出土之初的墓葬結構形式。這種“復原性保護”方式克服了原址保護中環境控制的技術難度,也改善了分塊展示導致的畫面內容的分割,不論是從保護的角度還是展陳的角度,都是傳統保護方式的進步與發展。
墓葬壁畫是一類特殊的文化遺產,其保護應遵循遺產保護的基本理念和原則。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業界最廣泛提及的保護理念是“真實性”與“完整性”。關于“真實性”和“完整性”(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在《威尼斯憲章》和《奈良文件》中對其內涵有準確的闡釋。?“真實性”原則要求在遺產保護實踐中保存一切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完整性”則基于文化遺產風格和環境的協調。
在墓葬壁畫的保護工作中,“真實性”原則一直得以深入貫徹。首先,文物保護技術人員致力于消除壁畫本體病害,如結構性裂隙的加固、空鼓或起甲病害的回貼、畫面污垢的清除等,并不會采取干預繪畫內容的操作,如畫面色彩即線條的補繪或重繪,基本保持壁畫本體的真實歷史信息和藝術表現風格,即保持壁畫的“真實性”。相對于“真實性”,墓葬壁畫保護中對于“完整性”原則卻較少提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墓葬壁畫的保護,廣泛采取的方式是“揭取搬遷”,對壁畫采取切割的方式正與“完整性”相對立?;诖?,壁畫結構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實現。
“水泉梁模式”的“復原性保護”方式,在形態上,將揭取時切割分塊的壁畫塊再次組合為墓葬形式,恢復了墓葬原初“平面呈弧邊方形”的結構,墓室和甬道結構的重建,使墓葬建筑以“空間形態”呈現,讓觀眾有機會“身入古墓”,實現了壁畫墓結構的立體再現。在內容上,將分塊的壁畫按照其在墓葬中的分布位置再次組合,恢復了壁畫原初的布局,使每個壁面表現完整的題材內容,如揭取壁畫時,切割東壁時將中間鞍馬圖與其后的武士騎馬的馬隊儀仗分裂,切割西壁時將牛車圖與遠處馬隊和后方侍女隨從分裂。經過結構復原,將各分割塊拼接組合為初始構圖,繪畫內容完整展示,再現了鞍馬儀仗的規模嚴整和聲勢浩大,真實再現了北朝社會生活狀況。
整體上,水泉梁壁畫墓結構的“復原性保護”工作將文物保護“真實性”與“完整性”有機統一在一起,將理論研究成果與保護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效果良好。
在多年的實踐工作中,墓葬壁畫的保護除極少數結構完好的磚室墓實現了整體搬遷外,大部分墓葬壁畫的保護仍然以分塊切割揭取搬遷為主,技術人員已經積累了極其豐富的技術經驗和實踐成果。但是,在理念和技術上沒有突破的保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墓葬壁畫的保護技術。
首先,揭取搬遷規避了對壁畫原址環境的檢測與控制,使壁畫的環境調控技術缺少較大的應用與發展。其次,揭取搬遷對壁畫修復材料的應用與開發有一定限制。目前廣泛應用于壁畫保護中的乙烯類、有機硅類、丙烯酸類加固材料均適用于穩定的博物館保存環境,而對于原址保護中較復雜的環境的耐受性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原址保護諸多現實難度下,基于“水泉梁模式”的壁畫墓“復原性保護”具有獨特的優勢。首先,壁畫墓結構的“復原性保護”是一種“異形支撐體”制作基礎上進行壁畫塊拼接復原的方式,該方式將以揭取的壁畫塊為基礎,使壁畫脫離原址保存的不穩定環境,在后期的保存中,僅僅通過控制復原結構的微環境即可,在控制措施和技術難度方面更加適合博物館條件。其次,壁畫墓復原結構以一種立體空間的方式呈現,對于持續承受壁畫塊一定重力作用的蜂窩鋁板支撐體,在后期的存儲和反復拆裝過程中,其機械強度的適時檢測與相關設施的調整也便于實現,有利于壁畫墓結構的長久穩定。
在目前的實踐中,以“水泉梁模式”開展的“結構復原”工作,在山西博物院宋元時期墓葬的保護中優勢明顯。如晉城郝匠金代磚雕墓(圖8),采用該方法修復后,實現了異地展示,如在吳中博物館舉辦的“世間神祇——中古以降山西寺觀與墓葬中的圖像”展覽中展出,取得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墓葬壁畫保護是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技術。以“水泉梁模式”為代表的“復原性保護”,是一種基于“異形支撐體”制作基礎上進行壁畫塊拼接復原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復原的壁畫墓結構,觀眾可直觀、真實、全面地了解文物,有效實現了文物的合理利用。該保護方式將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原則應用于實踐工作中,提供了一種墓葬壁畫的保護與展示的新思路,這種“復原性保護”方式在今后的工作中可廣泛采用。需要注意的是,復原的壁畫墓的整體結構實質是一種蜂窩鋁芯結構,該結構在后期的存儲與展陳中,一方面要對復原結構中壁畫所處微環境進行檢測和控制,一方面需對“復原結構”的穩定性防護設施進行檢測和維護,確保壁畫的安全。
注釋
①郭宏,馬清林.館藏壁畫保護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②石美風.古代墓葬壁畫保護的幾種方式——以山西地區四座北朝壁畫墓的保護為例[N].中國文物報,2022-02-22(003).
③魏寶剛,潘云鶴,華忠.基于類比的壁畫色彩虛擬復原[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1999,36(11):1364-1368.
④魯東明,潘云鶴,陳任.敦煌石窟虛擬重現與壁畫修復模擬[J].測繪學報,2002,31(1):12-16.
⑤付心儀,李巖,孫志軍,等.敦煌莫高窟煙熏壁畫的數字化色彩復原研究[J].敦煌研究,2021(1):137-147.
⑥陳進良,蔡全法.少林寺千佛殿壁畫的臨摹揭取與復原[J].中原文物,1987(4):31-38,30.
⑦馬家郁.云南麗江大寶積宮壁畫的揭取和重裝復原[C]//陸壽麟.文物保護技術(1981~1991).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
⑧于群力,楊秋穎,黨小娟.韓城大禹廟壁畫的揭取保護與復原[C]//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2002:2.
⑨韋荃,馬家郁.寺觀壁畫揭取、重裝復原技術探索[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5,17(3):40-45.
⑩薛俊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五號墓的搬遷與半地下復原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7,9(1):33-38.
??楊文宗,郭宏.我國墓葬壁畫的保護方法[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7,29(4):109-114.
?閆文祥.金代磚雕墓葬流動展覽保護復原方法初探——以稷山化肥廠金墓磚雕的保護復原為例[J].文物世界,2015(6):75-78.
??山西博物院.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齊墓葬壁畫修復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15.
?張成渝.國內外世界遺產原真性與完整性研究綜述[J].東南文化,2010(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