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炅晨 宋珂欣 王雯 周浦昱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2018年1月2日,國務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自此,鄉村振興成為中國社會的熱議話題,以此為契機,鄉村文化的振興與傳承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各地開始建設村史館與鄉村博物館,旨在促進當地民眾對本土文化價值觀的回歸與認同。毋庸置疑,鄉村博物館起著與村民與鄉村社區連接的作用,為鄉村社區及其發展服務,在鄉村振興中承擔著振興鄉村文化的重要責任。
對于鄉村博物館的定義,學界現在尚無明確定論。它可以被認為是社區博物館概念中的部分存在,現在所稱的社區,通常指現代城鄉不同空間中,在現代文化背景下生產與生活的共同體。在這一語境下,社區包含鄉村社區與城市社區兩種類型的空間,此二者在博物館發展的進程及條件上均有所區別。受經濟與交通發展的影響,博物館的發展程度以城市為中心向周邊擴散。在鄉村振興這一概念提出后,鄉村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性得以逐漸凸顯。新博物館學理論致力于引導博物館從“神廟”走向“論壇”,強調“以人為本”,主張多元文化,關注社會發展、社區和人。該理論經過近40年的發展與完善,其輻射對象走出城市,走向鄉村。加之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諸此種種為鄉村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背景支柱。
“鄉村”一詞不僅對博物館所在地做出限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博物館的主要受眾與內容主體。受地理區位及公共交通的影響,除以發展旅游業為主的鄉村外,多數鄉鎮地區人口流動性較差,因此,鄉村博物館的展覽陳列與活動設計面向的主體首先為當地村民。鄉村博物館的展陳內容則大多集中于所處村落或宗族的發展歷史,當地居民由于長期居住于此,大多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這部分歷史中,與鄉村博物館之間的羈絆更為深刻。因此,鄉村博物館不僅是“地處鄉村”的博物館,更是村落中村民共同記憶的留存處。
綜上,筆者認為鄉村博物館是地理位置位于鄉村地區,以當地村落歷史文化為依托,收藏和展示鄉村歷史、民俗文化的非營利性公共空間,旨在傳承和保護鄉村集體文化記憶,激發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熱愛,形成村民之間、村民與鄉村之間的精神紐帶。
目前我國的博物館分類參照國際上一般使用的分類法,并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將博物館劃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四種類型。歷史類是以歷史的觀點來展示藏品,藝術類主要展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自然科學類是以分類、發展或生態的方法展示自然界,綜合類是綜合展示地方自然、歷史、革命史、藝術方面的藏品。
這種分類方式雖較為通用,但無法普遍適用于鄉村博物館這一特殊群體。鄉村博物館展覽受自身條件的制約,內容大多集中于當地歷史及宗族介紹。由于鄉村博物館這一概念在我國的興起受鄉村振興政策的推動,故本文根據鄉村博物館的設置目的,將其分為社區型博物館與地標型博物館。其中社區型博物館主要針對村民需求,經濟影響力有限,但是社會使命至高無上。地標型博物館著力吸引大量游客駐足城市并作停留,因此其產品和服務輸出更偏向商業化模式。
這兩種不同類型博物館的出現主要受其所在村落發展政策的影響,隨著現代旅游業向傳統農業延伸,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鄉村旅游業逐步發展,部分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村落在原有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基礎上調整經營方式,大力發展旅游業。為吸引更多游客的到來,此類村落更青睞于地標類博物館。這種博物館展覽內容獨特,形式多樣,展館體量較大,成為村落旅游路線上的亮點之一,展示村落歷史文化的同時,為村落帶來經濟效益。
然而,并非所有的村落都適宜發展旅游業,部分村落更注重發展農業或制造業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這種生產模式使得當地的人群較為固定,外來流動人群較少,村落內部宗族關系較強。綜上這類村落中的鄉村博物館大多以社區型博物館存在,表現共同歷史記憶、宗族聯系以及村落建設成果,這類博物館雖然體量較小,但其是村落居民的情感聯系(圖1)。
鄉村博物館因距離主城區較遠且交通不便,故參觀人數寥寥無幾。在21世紀之前,各村村莊貧瘠凋敝,村民生活都窘困潦倒。21世紀以來,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南京市各區政府利用各村的文化資源開發村落旅游風景區,對各村及其古建筑群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村落生態景觀煥然一新。比如楊柳村憑借“吳風徽韻”的古建筑名聲大噪,石山下非遺資源豐富,諸家村的宗祠文化獨樹一幟,南京及其周邊城市的踏青、攝影、觀光旅游者紛至沓來,繼而位于村子里的博物館其參觀人次與之前相比呈幾何倍數增長。隨著博物館參觀者人數的與日俱增,非常有利于“活”化鄉村博物館,有利于傳承和保護鄉村文化,留住鄉愁記憶。
展品是建立博物館的必要條件,是開展陳列宣傳、科學研究、思想教育等各項業務的物質基礎。毋庸置疑,展品是博物館的“靈魂”,因此,收藏展品是博物館的首要功能。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下,南京地區幾個鄉村博物館得益于區政府、江寧區文化館、旅游公司以及村民等社會各階層的大力支持,展品征集來源途徑廣,涵蓋民族學調查、社會調查、收購和捐贈等眾多途徑。此外,展品種類齊全,類型多樣,南京江寧區民俗博物館不僅有農具、衣物、陶瓷等普通博物館所收藏的展品,還有湖熟板鴨、金陵金箔等特色非遺展品。中國供銷社博物館展陳還原了20世紀供銷年代場景。諸家村村史館將宗祠文化和現代博物館要素深度融合。由此可見,展品資源的豐富極大程度上促進了鄉村博物館的發展。
博物館是非營利性的公共機構,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江寧區民俗博物館依托江寧區的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資源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教育展覽活動,每逢節假日,在江寧區政府的牽頭下,博物館會聚集各類非遺傳承人來為觀眾介紹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供銷社博物館擁有豐富的現代化展陳設備資源,舉辦展覽活動更能吸引觀眾,諸家村村史館每逢村里有重大節日亦會舉行活動。博物館已成為鄉村文化的教育基地,能激發參觀者的鄉土情結,參觀者和村民都能來有所學、學有所獲、獲有所感。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不僅物質資源富有,文化生活也異彩紛呈。但反觀鄉村,即使近年來城市逐漸反哺農村,雖然村民的物質生活有所改善,但精神生活依然貧瘠。鄉村博物館是村落中為數不多的重要文化機構,具有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傳承和保護鄉村文化的重要作用。此外,鄉村博物館的蓬勃發展也潛移默化著村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對鄉村文化的認同與自豪之情。村落出現了“回流”之象,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村落“空心化”現象。村民們凝心聚氣,為村落的發展注入了蓬勃生機。同時,村落的欣欣向榮也為鄉村博物館帶來了更多物力、人力,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部分鄉村博物館是在區政府主導下,旅游公司的參與下規劃建成的。即使博物館的建設為村民帶來了一系列物質精神上的變化,但村民在此項目中是一個被動承受的角色。筆者在與本地村民的實際訪談中發現半數以上村民非但不會去參觀博物館,而且對此博物館的功能、目的都一知半解,甚至是漠不關心。村民認為博物館中的很多展品是他們用了一輩子的東西,沒有觀看價值,認為很多非遺活動針對的觀眾群是滿懷好奇心的游客或者研學者,與他們不甚相干。可見,鄉村博物館的職能在鄉村中并未發揮作用,村民與村落之間情感脫軌,亦不能與博物館共情,而這一問題也一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刺痛點和軟肋。鄉村博物館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留住鄉愁、留下村民、留存文化,而失去了村民情感的鄉村博物館注定不能走遠。
首先,資金充足是博物館建館的必備條件之一。鄉村博物館資金來源單一,除了政府投入、旅游公司投資的資金外,尚不能實現自給自足。其次,展品研究方面,博物館的研究功能是三大功能中的首要功能,但鄉村博物館對展品的研究非常匱乏,非常影響后續陳列、教育工作的展開。此外,在陳列展覽方面,展廳有分區,但無主線貫穿,整體展廳規劃大雜冗,沒有系統性和組織性,沒有精品意識,展品展示牌不清晰、不具體,甚至大部分沒有展示牌。最后是觀眾服務方面,除石山下供銷社博物館,其他博物館沒有任何導覽路線和宣傳冊,只有小小的消防疏散圖,使參觀者面對博物館無從下手。
鄉村博物館是依托鄉村的物質文化資源建設發展的,村落的發展好壞直接關系到博物館的生死存亡,而村落的發展與政府政策引導直接關聯。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鄉村博物館借勢迅速發展。比如自2013年楊柳村相繼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后,楊柳村依靠政府資金投入發展勢頭迅猛。但隨著政府對其他古村落進行大力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后,如今楊柳村漸顯頹勢,被其他古村落彎道超車。如今對村落依賴甚深的鄉村博物館還面臨著游客流失、展覽活動減少等諸多問題,呈現出后續發展動力嚴重不足的現象。
鄉村博物館雖然是政府主導的公立性博物館,但因鄉村博物館的特殊性,其可以建立博物館“村委會”,吸納村里有意愿參與博物館運營管理的村民加入,給予他們一些優惠條件,例如將博物館的收益與此村民利益掛鉤,當地村民與村民的孩子進館參加采用免票或者半價票制,定期舉辦針對本地村民的教育活動等。博物館給予“村委會”范圍內最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讓村民切身感受到博物館、村落與他們之間的情感聯系。使村民在自主參與過程中,逐漸承擔主人翁角色,為博物館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健全相關制度包括外部宏觀管理制度和內部建設制度。首先,政府在博物館管理運營中是絕對的主導者與決定者,因此政府要充分發揮指導與監管作用,不斷完善鄉村博物館宏觀管理的法律法規,讓鄉村博物館有章可循、有規可守、有法可依。其次,博物館的內部建設制度才是博物館運營的關鍵。博物館要創新內部管理制度,招攬專業人才加入博物館藏品部、陳列部、宣傳部等各部門,建立“責任人負責制”,徹底整治管理松散、無人負責的亂象。同時博物館可以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最基本的是博物館館際交流,借鑒其他發展較好博物館的建設經驗,積極改革自身缺陷。此外,可以加強館校合作、社會組織加入等,多途徑提高博物館內部管理和對外交流水平。
2017年江蘇省頒布《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方法》第一章第三條指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遵循保護優先、兼顧發展、合理利用、活態傳承的原則。鄉村博物館植根于鄉村傳統文化,與村落應該相輔相成、和諧發展。鄉村本是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但如今都被開發得千村一面。鄉村博物館要破局,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打造自己的特色,挖掘吸睛點。相關村落可以在鄉村檔案材料的基礎上,收集當地典型個體口述資料、當地的特色文化、特定時期的歷史事件、人情風俗、情感傳承等,整體全面地了解鄉村臨時的、動態的變化,并將鄉村記憶作為歷史檔案的補充,讓鄉村博物館展現村落主體的經歷、記憶和感受,增強鄉村博物館的特色性。
鄉村博物館的建設應為鄉村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貢獻,在博物館的類型與當地的發展政策及理念相符合的情況下,精準對標所在村落的發展方向,助力博物館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如村落以發展鄉村旅游為重點,普通的社區型鄉史館則無法滿足外地游客的需要,應發掘村落自身特色,并通過地標型博物館呈現出來,以進一步拉動當地旅游業發展。同時,如村落較為封閉,建設地標型博物館對于這類地區不僅實際宣傳效果甚微,甚至會平添一筆巨大開銷,反而達不到其本意。對于這種地區,建設社區型博物館以起到記錄村落歷史、維系村民情感聯系即可。鄉村博物館在明確所在村落的發展定位后,對標自身類型進行建設,能夠發揮“1+1〉2”的效果。
鄉村博物館是傳統博物館的補充,是整個博物館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已建成的鄉村博物館按其設立目的和實際功能可以分為社區型與地標型兩種類型。前者常見于以農業發展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村落,此類博物館規模較小,但與當地歷史與宗族關系高度凝練。后者常見于以旅游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村落,此類博物館規模較大或形成博物館矩陣,成為當地地標性景點,并助推旅游業發展。當前我國鄉村博物館參觀觀眾人數較以前有所增長,展品類型豐富,教育活動多樣,但仍存在村民歸屬感低、制度不健全、后續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可以通過建立“博物館”村委會并完善相關制度,在明確所在村落發展定位的基礎上打造自身特色,以實現振興鄉村文化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