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 許辰
(1.河南省文物建筑保護設計研究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0;2.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新鄉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其東與東北鄰延津、汲縣,西毗獲嘉縣,南連原陽縣,北與輝縣接壤。自古新鄉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西周滅商的著名戰役牧野之戰等戰役。
公元前16世紀,新鄉地屬夏土。商時新鄉地屬畿內。周時新鄉地屬鄘國。秦王滅魏,新鄉地屬秦。秦時地屬山川郡汲邑。漢時新鄉地屬河衛,漢高祖二年(205)為汲縣之新中鄉,建武元年(25)地屬獲嘉。北周宣政元年(578),新鄉地屬修武、汲縣。隋開皇六年(586)割獲嘉、汲縣二邑置縣,取新中鄉首尾二字作縣名,此為新鄉命縣之始,治所設古新樂城內西北隅。唐武德元年(618)新鄉屬義州。五代屬衛州。宋熙寧六年(1073)廢縣為鎮,地屬汲縣。金時屬河北西路衛州和平軍。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置中書省,新鄉縣屬中書燕南河北道衛輝路總管府,為中級縣。明洪武元年(1368),隸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清順治元年(1644)置省,屬彰衛懷道衛輝府。1949年5月5日新鄉全境解放,劃出縣城擴建為新鄉市。1959年4月23日,撤銷新鄉縣制,并入新鄉市。1961年8月24日,恢復新鄉縣。1980年4月18日,撤銷新鄉縣革命委員會,恢復新鄉縣人民政府。1983年9月1日,國務院批準新鄉縣隸屬新鄉市。
在查閱新鄉市各個時期縣志、府志的過程中,從文字及圖片中不難看出,新鄉關帝廟在其中的位置未發生較大的改變。在河南省新鄉縣史志編委會辦公室出版的清康熙版《新鄉縣續志》中的《城池》一篇隋開皇六年(586)《新鄉縣建制圖》中(圖1),關帝廟東鄰迎恩門,西鄰常平倉,南鄰湯王廟。在趙開元《新鄉縣志》民國十年(1921)版的明萬歷年間(1573—1620)《新鄉縣建制圖》中(圖2)以及新鄉縣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寫的《新鄉縣志》清乾隆初年《新鄉縣城池示意圖》中(圖3),新鄉關帝廟的位置與隋開皇年間的位置也大抵相同。
中國營造學社是專門研究中國傳統營造技術的學術團體,成立于1930年,朱啟鈐任社長,梁思成任法式組主任,劉敦楨任文獻組主任。學社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調查、研究、測繪以及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學社著有《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學社成立后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間的5年期間,學社進行了大量的實地勘察和調查,留下了大量書稿、照片、圖紙等珍貴資料,這些資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中國營造學社對河南古建筑進行過三次考察,先后到過新鄉、修武、博愛、泌陽、濟源、孟縣、溫縣、洛陽、安陽、登封等20余處。這三次的時間分別是1936年5月14日—7月21日、1936年10月19日—11月24日、1937年5月19日是—6月30日。河南北部古建筑群之一的新鄉關帝廟是中國營造學社第一次考察線路中對河南古建筑調查的的首站(圖4)。
此次調查為劉敦楨、陳明達、趙法參三位前輩,前后歷時一個半月的時間,對河南北部古建筑的現狀進行了細致的記錄和拍照。《劉敦楨文集》中這樣記載:1936年5月14日晚十一時四十五分搭平漢車赴新鄉,5月15日抵達新鄉,5月16日考察新鄉關帝廟,廟現改教育局。這張拍攝于1936年調查時的照片(圖5),能清晰看到“新鄉縣教育局”的字樣。筆者苦于一直未尋找到關帝廟當時廟內建筑的其他資料,如拜殿和大殿的照片以及山門背立面的照片資料,特將當時考察文字記錄附于文內,以便讀者能更直觀地了解當時關帝廟的現狀。
對于廟內拜殿及大殿,書中記載:“廟內建筑物,以大殿年代較古,但此殿僅東西五間,而明間面闊不過三公尺半,次稍諸間只二公尺,故而面積異常狹小。殿梁架,現為頂篷所遮,無法調查,不能證實它的結構是否屬于元代,但就出檐結構來說,其手法實異常龐雜。如額枋使用狹而高的斷面:平板枋比例,未曾加厚,與一部分補間平身科使用其昂及昂嘴卷殺形式,與此一帶的元代遺構雖大致類似,但是材栔比例十分單薄,坐斗式樣,除訛角斗以外,或在角上刻海棠曲線,或在斗下乘以蓮瓣,而昂上的交互斗,采用五角形平面:與螞蚱頭刻作龍首形,廂拱改為透空的花板,都是明或明以后的方法。它的年代,即使創建于元至元年間,但大部分已經后代修改過多次了。”又敘述:“門內經過廳二重,至正殿。殿面闊五間,但面積甚小,其霸王拳、普柏枋及螞蚱頭等,純系元代做法。昂亦真昂,足證確為元代遺構。殿后嵌北魏造像石一方,亦佳。”
對于山門的記載:“單檐挑山,前附抱廈,兩側翼以短垣,上施斗拱、瓦背,再綴以八字墻,甚特別……”又敘述:“正門斗拱,在櫨斗左右兩側施三幅云,正面出跳或雕龍頭、魚頭,手法異常自由。”“關帝廟在縣城東門內,正門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造,但門前加構走廊一列,故正面如重檐建筑。兩側夾垣上,施斗拱及夾山頂;兩端更翼以八字墻,使全體布局,參差錯落,頗富變化。”
這些對關帝廟的描述及所配關帝廟山門外觀圖版,讓我們對1936年的關帝廟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為我們研究新鄉關帝廟提供了早期資料。
新鄉關帝廟位于新鄉市紅旗區東大街路北,坐北朝南,現中軸線上有山門、拜殿、大殿、春秋樓,1961年公布為新鄉市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十年(1921)《新鄉縣志》記載:“關帝廟在東門內,正殿五楹,拜殿三楹,舞樓三楹,東西并有耳門,元至正間建,萬歷崇禎間先后重修,國朝康熙三年……嗣知縣周毓麟、邑人任昌后等相繼重修。乾隆十一年,邑人張來震改建為五楹,臺高四尺,廟前旗桿二樹以青石臺翼之,則邑人宋王粦之創置也。”通過歷史史書記載可知,在多個歷史時期,關帝廟曾經歷了重修及重建。
有關新鄉關帝廟的名稱,歷史上也是改動多次。據考證,關帝廟先后曾用名“壽亭侯廟”“關王廟”“關岳祠”“關帝廟”。關帝廟最早名為“壽亭侯廟”。明代《正德新鄉縣志》記載:“迎恩門在縣東門外,舊有居民數不滿百……”(圖6)“崇化街在迎恩門內。”“壽亭侯廟在崇化街,元至元七年建。”后又據《衛輝府志》記載,“關王廟在崇化街,元至元元年建,萬歷重建”,可見當時由“壽亭侯廟”改為“關王廟”。在《新鄉縣續志·卷一·圖說》中的《新鄉縣建制圖》(圖7)中記載廟為“關岳祠”,在卷二《祠祀》中記載“關岳祠,在東街路北即關帝廟,詳舊志民國四年改建”。民國四年(1915)時,“關王廟”更名為“關岳祠”。新鄉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新鄉縣志》第十五章《城鄉建設》篇中記載:“唐朝縣城4街、4門。明朝,……城東有迎恩門(今東關街)。新鄉縣古建筑較多,……廟宇有城隍、關帝……28座。”其第三十四章《文化》篇又載:“明清時期,城鄉普建廟宇。……其中縣城關帝廟、東岳廟規模宏偉,琉璃瓦頂,保存完好。”至此,關帝廟一名沿用至今。
關帝廟經歷風雨,多次使用、多次維修。筆者通過多次查閱資料和走訪專業人士,整理出以下關帝廟大概歷史時期的使用情況:新鄉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新鄉縣志》記載:“在民國九年(1921),民眾圖書館在城內東街關帝廟成立。”1936年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等先生考察關帝廟時記:“關帝廟現改教育局。”新中國成立后,東街派出所在此辦公,1995年東街派出所遷出,歸文化局管理。東街派出所遷出后對關帝廟進行了一次日常性修繕。其后至2003年失修,雜草叢生。2004年對關帝廟進行過一次搶救性修繕,據河南龍源古建園林技術開發公司工程負責人介紹,此次修繕對山門更換了部分構件,補配佚失的構件,修繕了東西掖門。2005—2011年,對關帝廟有日常保護性維修。直至2012年,隨著關帝廟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由新鄉市老城民俗博物館出資對關帝廟再次進行全面日常性修繕,對山門、拜殿、大殿進行日常維護,復建了春秋閣及東西廂房,拆除了院內的違章建筑,整治了院內環境,圍墻外拆除了民房,留出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山門又稱“舞樓”“戲樓”,是一種下為過門、上為舞臺的建筑形式。據說每逢節日慶典,尤其是民間的關爺廟廟會,除了在舞臺上唱大戲外,還有焚香敬神、祈求風調雨順及剪紙、捏面人、雜耍、舞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等活動,可謂人山人海,場面宏觀,熱鬧非凡。
其建筑形式包括歷史發展期間的各種維修,現所留下的建筑信息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七架梁。前為抱廈,后為懸山,兩側設掖門及八字墻。一層西次間設樓梯,方磚鋪地。柱分兩種形式:前檐柱為小八角形石柱,柱頭平齊,柱跟抹成斜面;前金柱與后檐柱為圓形木柱。柱礎分三種形式:前檐柱柱礎置二層,下為覆蓮瓣,上為束腰鼓形狀;前檐金柱與后檐柱柱礎置二層,下為覆蓮瓣,上為束腰仰蓮瓣;兩側掖門柱礎置二層,素面,束腰鼓形狀。大額枋與平板枋斷面呈“T”字形,至角柱出頭,其中平板枋出頭平齊,大額枋雕霸王拳。檐椽為方形,無卷殺;飛椽為方形,略有卷殺。雀替上雕卷云紋圖案。櫨斗左、右兩側置三幅云,無昂,正面出跳為龍頭。屋面布灰瓦,正脊獅子馱寶瓶,博風板頂置雕霸王拳圖案。從懸山挑出部分初步判斷梁架為七架梁結構形式,由于二層梁架被后期裝飾頂篷所遮,無法詳細調查內部梁架節點形式。現門、窗形式均為后改之形式。僅依山門二層為舞臺功能,通常為演出提供場地,除了有上場門、下場門外,演員于舞臺中央演出。
我們在查閱資料的過程當中看到了不同時期的關帝廟山門圖片,這其中有1936年、1940年、1952年、20世紀80年代末期、20世紀90年代初期、1997年、2004年、2012年、2022年等各個時期不同狀態的山門外觀。為求完善其各個歷史時期資料的延續性,我們拿著資料先后拜訪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政副所長、紅旗區文旅局張老師、《新鄉日報》鄭敏銳主任、新鄉市藝術攝影學會劉憲民老師、新鄉市民俗博物館關帝廟負責人之一的羅振老師及新鄉訪古先鋒負責人,他們分別給予了高度肯定和分析,最終逐一將資料進行捋順。
以1936年中國營造學社考察新鄉關帝廟照片為起點,按時間順序排列,將關帝廟山門僅從外觀變化逐一進行對比:1936年的山門保存基本完好,依稀仍能看見垂脊及走獸。1938年2月18日,日軍侵入新鄉,2月27日新鄉淪陷,這張日本軍官照片拍攝于1940年的新鄉關帝廟山門前(圖8)。1951年新鄉成立了拆墻委員會,將所有城墻的磚土移用其他建設。1952年城市道路改造,東大街關帝廟門前修建了碎石路(圖9)。1966年文物倉庫被砸毀,藏于民間的書畫及繪畫和部分歷史文物遭到嚴重破壞,關帝廟也未能幸免,長期無人管理,任憑風雨侵蝕,荒廢一旦。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關帝廟(圖10、圖11),以劉憲民老師1997年拍攝的關帝廟山門為例,明間臺階已改為坡道,屋頂前檐殘損,兩側掖門、門板不知去向,屋面長草,瓦件脫落,鴟吻佚失(圖12、圖13)。尤其到了2003年,正脊嚴重殘損,琉璃屋面受雨水侵蝕,剝落嚴重,屋面雜草叢生,屋檐下垂,椽飛佚失,電線亂拉,垃圾成堆,情況堪憂。2004年進行過一次搶救性維修(圖14、圖15)。2005—2011年期間也有過日常維護(圖16)。到2012年街區改造,歷經十幾年,此時的山門,整體情況良好(圖17)。2022年,除了梁架部分無法勘察,其他狀況基本保持2012年維修以來的狀況(圖18)。
尋訪之前,筆者擔心資料的匱乏不足以讓我們看到86年來關帝廟的歷史發展,對它們經歷過怎樣的遭遇與變化也是忐忑不安。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跟隨營造學社前輩的足跡考察,當年營造學社調查過的關帝廟仍幸存,既有文字可考,還有圖片可看,尤其影像資料讓我們看到了86年期間的關帝廟狀況,感受到了它曾經的輝煌和后來的被冷落,直至被認可被保護及被利用,雖未能按筆者之意尋找更多早期關帝廟廟內建筑照片及山門背立面的文字及照片細節資料,但仍要感謝先輩們和業內人士及當地古建愛好者,這些野外調查和持續留影為以后研究新鄉關帝廟提供了可貴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