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朱自清致浦江清書信檔案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邱俊平
(中國現代文學館,北京 100000)
中國現代文學館作家書信庫藏有朱自清致“江清兄”的書信兩通,是朱自清之子朱喬森20世紀90年代捐贈的。兩通書信均為民國時期寫本。一通寄自倫敦,10月30日寫,正反兩頁,尺寸為22.5cm×15cm,黑墨鋼筆寫于淡綠色手工紙上(以下簡稱“10月30日信”)(圖1)。一通寄自成都,7月15日寫,1頁,尺寸為39cm×20cm,墨筆繁體豎行寫于宣紙上(以下簡稱“7月15日信”)(圖2)。筆者試圖通過對史料信息的考證與闡釋,探析檔案背后的豐富文化內涵,力求讓“沉睡”的檔案“活起來”,為方便以下問題的說明,現將釋文錄之于下:
信1:朱自清致浦江清 1931年10月30日
江清兄:Oct.30th
前接手書,甚為詳盡,謝謝!現在第一要問者,錢公之事如何?弟甚盼兄已有結婚之期。因這年頭女人在我輩也并不易找,如錢公之美德,實為大家風范,即此何必他求哉!此事務望示及。俾數萬里外,在寂寞中亦得一樂也!
兄任課太多,似非至計,但生米已成熟飯,弟亦不必說廢話。但望明年能出國一行,或休假,俾這一年的重擔暫卸,自己可有些自己的功夫,目前教書情形想必很好,清華聞由梅月涵先生長教,駕輕就熟,想無甚問題。校中有何重要新聞可告否?承寄《國文學月刊》及功課表,俱感念無既。《月刊》頃由誰編輯?并念。表中載明湘宏兄任國文兩班,此事劉公竟能辦妥,自是甚佳。薪金想已增加矣。今年國系學生多少?比往年多還是少?
大公報太貴,弟可無需。但定周刊一份即可。劉仲熙君甚用功,人亦和藹可親,弟極敬佩。尊信所言,當函告之。他年底可得B.Sc(Bachelor of Science,縮寫為B.Sc.理學學士)學位,如能再住二年,彼尚擬得D.Sc.(Doctor of Science,“理學博士”)學位。但江西官費積欠七八月,正不知如何辦法。此等情形令學人灰心。以我相比,我實覺慚愧耳。
現在補習英文,亦頗忙碌。擬在倫敦住六七個月,希望能將讀寫培養至相當能力,庶有以對朋友。至作文一節,弟因先與《中學生》有約,擬盡先付之。至今兩月,只寫《哈爾濱》一篇。尚未出國門一步,真可嘆息。以后當認真努力。或可為《文副》寫些小文。
平中舊友有何消息?斐云處,弟實在荒謬之至。尚未寄信,明日當寄去。他教書情形,想必甚佳。第二小趙公想來長得很胖,第一小趙公必能走了。見面時乞為(向)他們伉儷致意。吳先生事已大定否?并念。
趙宗堯君在此,曾同游數次,他不久歸國,我將托他帶四鎊英金回去交給吾兄。請換成中國錢,還趙公二十元,又崇內船板胡同匯文學校張稷呂先生五十元,至托至托!
此間天氣漸寒,但有日光時就和暖,此間現仍為秋季,但外國秋天,在弟似乎不大覺出在他的味道。前日班上出一“倫敦之秋”的題目,弟作文即說不知倫敦秋是怎樣。到外國來一切upset,此其一例也。
弟清
信2:朱自清致浦江清 1945年7月15日
江清兄:弟此次匆促飛行,竟未得面別,悵甚!托帶之散文筆記,不知存放何處?為念。弟上月二十九日下午二時十五分起飛,五時即著陸,可謂痛快。舍間均平安,乞釋念。到此晤圣陶、叔湘、千帆及其他諸友,均盛稱大著《詞的講解》之精,以為在平伯《偶得》(《讀詞偶得》)之上,圣陶囑預約全書由開明出版,如承惠允,乞示及。又開明明年二十周年紀念,擬印一紀念冊,載學術文字。聯大方面擬約一多、兄(浦江清)、辰伯(吳晗)及弟四人撰作,稿件約一萬五千字至三萬字,明年二月交稿,潤筆從優。此事亦盼惠允。一多、辰伯處當另行函懇。弟到此訪客及應酬,加以演講,甚為忙碌,不似去年清閑,胃病仍發,最以為慮。此間霍亂流行,舍下均已打針,但仍須小心耳。令弟已就職否?前曾托其介紹此間中央航空公司友人,俾返昆時可往求其助力。如能賜一介紹函,至深感盼也。專此即頌撰祉!
弟自清 頓首 七、十五 成都外東宋公橋報恩寺
為使書信檔案還原歷史、再現往事,首先要依據書信內容對檔案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考證。朱自清在“7月15日信”上說:“到此晤圣陶、叔湘、千帆及其他諸友,均盛稱大著《詞的講解》之精,以為在平伯《偶得》之上……”浦漢明(浦江清之女)在《中國古典詩歌講稿》后記中說:“父親終身執教……在抗戰的艱難歲月中,他的關注更由課堂擴展到社會,倡議創辦了《國文月刊》,并為之撰寫了《詞的講解》等一系列普及性的文章……”①筆者查閱《國文月刊》后得知,《詞的講解》首次刊發在1944年《國文月刊》第28期上,后陸續發表在29期、30期、33~36期和第38期上。《詞的講解》是浦江清的著名長文,文章長達47000字,一經刊出,就受到朱自清、葉圣陶、呂叔湘、程千帆等名流的贊賞,盛稱講解之精,認為在俞平伯名作《讀詞偶得》之上。俞平伯是詞學研究大家,對詩詞研究有著深厚的功底。《詞的講解》能得此贊譽,浦江清詞學造詣之精深也就不言而喻了。“開明明年二十周年紀念,擬印一紀念冊,載學術文字。聯大方面擬約一多、兄、辰伯及弟四人撰作”,筆者查閱1985年版《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以下簡稱《文集》),發現浦江清的《花蕊夫人宮詞考證》收錄在《文集》中。浦江清1943年日記記載:“二月三日,星期三,《花蕊夫人宮詞考證》文脫稿,約有二萬字。”②綜上可知,信中的“江清兄”就是朱自清的同事兼好友浦江清。兩通書信均沒有完整的落款時間,只有月日,未署年份,因此會給研究者探尋史料真相帶來阻礙。確切的時間是研究特定時期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的重要依據,因此判定寫信年代尤為重要。筆者依據書信內容詳加分析,從而判定寫信年代。下面依次對“10月30日信”和“7月15日信”進行年代考證。朱自清在“10月30日信”上說“前日班上出一‘倫敦之秋’的題目,弟作文即說不知倫敦秋是怎樣。到外國來一切upset”,知其是在國外寫信。“現在補習英文,亦頗忙碌。擬在倫敦住六七個月,希望能將讀寫培養至相當能力”。由此判定,朱自清所說的“外國”即英國。朱自清年譜中記載1931年:“8月22日按清華大學條例休假一年,動身赴英國訪學。……浦江清作五律《贈別佩弦》和古詩《前詩未盡意,更作兩章以媵之》二首相贈。……”③由此初步推斷此信為1931年所寫。信中說:“清華聞由梅月涵先生長教”,梅月涵,即梅貽琦,1915年留學歸國,即到清華大學任教和擔任教務長等職,1931年10月,任清華大學校長。朱自清認為梅貽琦任校長“駕輕就熟,想無甚問題”。據此兩點可以判定,此信為朱自清1931年留學英國期間所寫。
“7月15日信”上說:“開明明年二十周年紀念”,“開明”即開明書店,1926年創建于上海,明年是二十周年紀念,即1946年,由此初步推斷此信為1945年所寫。從落款處得知,朱自清是7月15日于成都致信浦江清的。又從“弟上月二十九日下午二時十五分起飛,五時即著陸,”知其是6月29日乘機抵達成都的。朱自清1945年6月日記中記載:“二十九日星期五晴去學校領薪未果。歸途遇紹谷與岱孫乘小汽車在四處找我。紹谷已為余訂購機票,十分鐘內打點行裝。……下午二時十五分起飛,五時抵成都,七時到家。”④恰與信中所說的“二十九日下午二時十五分起飛,五時即著陸”相吻合。這也正是他“此次匆促飛行,竟未得面別”的原因。由此可以確定此信為1945年所寫。
用書信打開歷史,用文字重溫歲月。古諺有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一封封書信,一個個文字,雖寥寥數語,卻飽含深情,意味無窮。品讀書信檔案,如同回到歷史現場,傾聽前人聲音,觀摩前人作為,管窺他們的人生。
“清華聞由梅月涵先生長教,駕輕就熟,想無甚問題。校中有何重要新聞可告否?……今年國系學生多少?比往年多還是少?……”。1931年,朱自清雖遠在英國卻心系清華,他致信浦江清詢問清華的情況。他對浦江清也非常關心“兄任課太多,似非至計……但望明年能出國一行,或休假,俾這一年的重擔暫卸……”。朱自清在兩頁信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似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關切之情。
然而,朱自清當時最關心之事是浦江清的婚姻大事,他說:“現在第一要問者,錢公之事如何?弟甚盼兄已有結婚之期……如錢公之美德,實為大家風范,即此何必他求哉!”原來浦江清剛入清華國文系,便贏得了著名翻譯家錢稻孫的垂青,錢稻孫對于這位安靜、內斂的年輕人十分喜歡,有意親近并以女(錢澄)妻之。朱自清覺得“如錢公之美德,實為大家風范,即此何必他求哉!”因此,非常希望浦江清“已有結婚之期”矣。由此可見,此時的朱自清與浦江清已交往甚密。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聞一多、朱自清、浦江清稱得上是清華大學中文系的三根頂梁柱。諳熟掌故的人或許還記得,當年的北平曾有“清華雙清”。“雙清”者一是朱自清,一是浦江清。從清華到西南聯大,二人共事20余載,并成為摯友。如今,朱自清依然聲名顯赫,浦江清卻已知者不多。
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16年中學畢業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后轉入哲學系,1920年畢業。1925年,經俞平伯舉薦到清華學校中文系任教。浦江清祖籍浙江嘉善,1904年生于江蘇松江(今上海),初從吳宓在東南大學研修西洋文學,1926年畢業后,經恩師吳宓推薦,入職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擔任陳寅恪先生助教,1928年清華學校更名為清華大學,浦江清隨陳寅恪先生等一起轉入中國文學系。后又師從王國維等前輩學者,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詞學研究之路。抗戰爆發后,北平淪陷,清華師生跋山涉水,與北大、南開一路南遷。正如西南聯大校歌里將三校南遷的過程列為“辭宮闕”“駐衡湘”“在山城”。朱自清、浦江清與師生們一起長途跋涉,歷盡艱辛,成為流徙教師中的中流砥柱。朱自清與浦江清從受聘清華到長沙臨時大學再到西南聯大20余載,他們潛心鉆研,樂業奉獻,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文學創作及學術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開明明年二十周年紀念……聯大方面擬約一多、兄、辰伯及弟四人撰作……”1945年,西南聯大擬請一多(聞一多)、辰伯(吳晗)、浦江清和朱自清四人為《文集》撰文,筆者查閱《文集》發現,它與當今出版社的紀念文集不同,非有關開明書店的宣傳書籍,而是呂叔湘、郭紹虞、浦江清、郭沫若等人的學術論文,除浦江清《花蕊夫人宮詞考證》外,聞一多、朱自清、吳晗的文章不知何故并未收錄在內。
發掘檔案,鑒往知來。檔案中蘊涵著歷史的啟示,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世人展示和傳承文明成就及悠久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資源。“7月15日信”兩次提到“開明”:一是《詞的講解》“圣陶囑預約全書由開明出版”;二是邀請著名學者為“開明明年二十周年紀念”撰寫論文。《詞的講解》陸續刊載在1944—1945年的《國文月刊》上,該刊自始至終由開明書店出版印行,成為開明書店1940年代出版的重要刊物。而且《國文月刊》的一些編輯、撰稿人就是開明書店的編輯。
葉圣陶在《〈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序》中寫道:“開明十周年的時候,出過一部小說集《十年》,……到今年,開明二十周年了,也要出一種書刊來作紀念,……到現在,勝利一年多了,大約因為戰時的創傷還沒有痊愈,學報集刊之類仍然不大看見。這本論文集的出版,也可以喚起一般社會的注意。縱使社會環境惡劣,學術環境稀薄,出版條件不佳,真心研究學術的人是不肯放棄他們的崗位的,如論文集執筆的諸位先生,有心為文化服務的出版家也決不肯忘了他的使命的,如開明。”⑤葉圣陶所指的“戰時的創傷”即抗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艱難困苦。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億萬國人流離失所,被迫踏上流亡之路。葉圣陶希望通過《文集》的出版喚起社會的注意:縱使條件惡劣,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真心研究學術的人”和“有心為文化服務的出版家”都會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潛心研究,追求真理,服務教育,奉獻社會。開明書店創辦于1926年,是中國現代出版史上久負盛名的出版機構之一。出于對民族前途的關心,對教育事業的自覺承擔,夏丏尊、葉圣陶、朱自清、朱光潛、鄭振鐸、沈雁冰、趙景深、豐子愷等一大批有識之士會聚于此。“他們既是啟蒙思想的第一批接受者,同時又是新思想的基層傳播者。”⑥在發展過程中,開明書店逐漸將編輯焦點和出版重心轉移到青年身上,并確立了以出版中學教材和中學生課外讀物為主的方針。
1940年,以朱自清、浦江清為代表的西南聯大師范學院國文系的教師,針對中學生的國文水平日益低落的現象,創辦了《國文月刊》。浦江清擔任主編,朱自清、羅庸、沈從文、王力、余冠英等先后出任編委,這是一份旨在促進國文教學和補充青年學子自修國文材料的刊物,以期提高當時學生的整體國文水平,實現國文教育和人才培養、國民塑造和文化更新的有機結合。
朱自清和葉圣陶在《國文月刊》創辦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朱自清是《國文月刊》編輯隊伍的重要成員,起草刊物合同、制定出版計劃等都需要他參與決定,朱自清的老友葉圣陶時任開明書店總編輯。《國文月刊》由開明書店印行出版,因此有關出版印行事宜,葉圣陶也多有操心。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西南聯大北歸復校,《國文月刊》是繼續出版還是休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葉圣陶和朱自清認為休刊很可惜,經多方商討,最終決定由開明書店續辦,出版地也從重慶遷往上海,編輯由葉圣陶、夏丏尊、朱自清和郭紹虞等擔任。從1940年創刊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停辦,《國文月刊》歷時9年,這期間恰是國文教育發展繼往開來的過渡時期,它對教材編纂理念的討論實際上是對民國時期現代語文教育思想所做的概括性探究。朱自清、葉圣陶、郭紹虞等人執著探求學問的毅力和感時憂國的現代精神令人欽佩。他們借助開明書店,力求將這些有價值的思考付諸實踐,將中學國文教科書“文白分編”,正是《國文月刊》教材編纂理念指導下的重要嘗試。“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這種會聚全國高等學府的學者專家,以專業出版機構作為出版平臺,從編纂理念的探究到實際出版教材的教科書編寫模式,不僅推動了民國時期國文教育的發展,也為我們今天中學語文教科書編寫出版提供了有益借鑒。
注釋
①浦江清.中國古典詩歌講稿[M].浦漢明,彭書麟,整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364-365.
②鄭勇.清華園日記西行日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234.
③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97.
④朱喬森.朱自清全集:第十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354.
⑤葉圣陶.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1-2.
⑥邱雪松.啟蒙、生意與政治的張力——以開明書店為中心的考察[J].文藝研究,2021(4):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