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東
(重慶市中醫院皮膚美容科,重慶 400020)
手部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屬于慢性進展性疾病[1]。此病患者的患處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瘙癢感,皮損邊界粗糙、不明顯,伴有小丘皰疹或暗紅斑,局部浸潤肥厚,皮損處在冬季多易皸裂,給患者帶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此外,由于雙手經常接觸外界物質,因此手部濕疹多纏綿難愈,頑固難治[2]。手部濕疹的發病原因主要是接觸刺激物或過敏原,引起接觸性變態反應與刺激性反應,其他誘發因素包括多汗、摩擦、干燥、感染、心理因素、職業因素等[3-4]。現代醫學治療手部濕疹分為局部治療和系統性治療,其中局部治療又分為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所用的藥物有皮質類固醇激素、維A 酸類藥物、他克莫司軟膏、抗生素軟膏等,物理治療主要為光療法。但進行局部治療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膚過敏、燒灼感等副作用。系統治療所用的藥物有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肉毒素等,此類藥物可引起較多的不良反應,且患者用藥后病情的復發率較高[5]。中醫根據手部濕疹患者體質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在副作用較小的前提下往往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且治療方法多樣。在本文中,筆者查閱有關手部濕疹治療的中醫藥文獻,歸納并總結中醫藥治療手部濕疹的各種方法,以期為本病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中藥湯劑內服是中醫防病治病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方法。中醫治病的特點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在手部濕疹的治療中,醫家也十分注重這一原則。郭盾等[6]認為,手部濕疹的發生與飲食失節、過食腥發之品傷及脾胃,導致脾失健運密切相關;脾失健運則濕從內生,充于腠理,浸淫肌膚而發生手部濕疹,又因濕邪具有重濁黏膩的性質,易化熱耗血傷陰,血虛化燥生風,因此病情易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結合手部濕疹的病機特點,在辨證上認為其多為脾失健運、濕濁內生證。該學者運用胃苓湯加減方內服療法治療本病,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王根林[7]針對手部濕疹瘙癢無度、皮損多浸潤肥厚、病情反復、纏綿難愈的臨床特點,認為其病機為濕熱郁久傷血,血虛生風生燥,肌膚失于濡養而干燥瘙癢,其運用自擬經驗方養血潤膚湯內服治療本病,療效頗佳。
中藥泡洗治療皮膚病有著悠久的歷史。元代齊德之在《外科精義》[8]中記載的“溻法”(即濕敷、泡洗)具有宣通行表、發散邪氣的功效,并詳細記載了中藥煎湯外用治療皮膚病的方法。李彬等[9]認為,慢性濕疹的皮損雖然以干燥肥厚為主要特點,但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始終不離濕邪作祟,濕邪重濁黏膩,日久化熱,濕熱蘊結既久,循絡入血,阻礙氣血運行,氣血不能暢達肌表,日久則肌膚失養,故而表現為角化過度,因此濕熱實為慢性濕疹之根本。該學者運用自擬經驗方馬齒莧合劑煎湯泡洗治療慢性濕疹,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張立新等[10]認為病久濕邪入血入絡,阻塞經絡,氣血瘀滯,致肌膚失去濡養是手部濕疹的根本病機,其應用自擬經驗方活血化瘀湯煎湯泡洗治療本病,療效顯著。方平[11]認為手部濕疹多因氣血不足、陰虛血燥所致,也可因濕邪內郁,阻遏氣機,日久傷津耗氣,使津液不布,肌膚失養而成,其應用自擬經驗方潤膚洗劑煎湯泡洗治療本病,療效頗佳。
針罐療法是綜合應用針灸和拔罐療法,通過使局部組織充血、皮內輕微瘀血或拔毒排膿而達到活血、行氣、止痛、祛風、除濕目的的一種中醫治療手段[12]。徐田等[13]在“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和“肺主皮毛”理論的指導下,對足太陽膀胱經上的委陽穴進行刺絡拔罐治療,以疏經調氣、清熱利濕,并對肺俞穴進行刺絡拔罐治療,以宣通肺氣、清熱和營;兩穴合用,共奏疏通體表經絡氣血、祛除濕熱之功。
自血療法是指從患者靜脈中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注入皮下或相應俞穴內的一種非特異性刺激療法。自血療法具有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機體敏感性、調節機體內環境等作用[14]。劉振敏[15]利用自血療法治療手部濕疹,將患者自身的血液注入其肺俞穴、風門穴、脾俞穴內,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該學者認為,用自血療法治療手部濕疹既有緩釋作用以延長療效,又有類似組織療法的作用,最終可起到涼血、祛風、止癢之功效。
呼薈茹等[16]認為皸裂性濕疹類似于中醫古籍中記載的“鵝掌風”“皮痹”,是皮膚病頑癥之一;手部濕疹的病機為稟賦不足,衛表不固,風濕熱侵襲,日久入于血分,導致血瘀風燥,營血運行不暢,甚則血虛風燥,使肌表孫絡瘀滯而失養;應以養血潤燥、祛風除濕、宣通腠理、潤膚止癢為治則。該學者外用生肌玉紅膏治療本病,療效甚佳。生肌玉紅膏首見于明代陳實功所著的《外科正宗》[17]中,其主要作用是祛風止癢、消腫止痛、和血止血、養血潤膚、化腐生肌。
中藥熏蒸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指利用一定溫度的藥物蒸氣作用于人體而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中醫外治法[18]。該療法具有療效確切、操作簡便、價格低廉、安全性高等特點。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19]中有用二礬湯熏蒸治療鵝掌風的記載。現代醫家范建國等[20]用中藥熏蒸聯合派瑞松軟膏治療手部濕疹,療效顯著。
手部濕疹易反復發作,治愈難度較大,采用單一方法治療本病往往效果有限。為了達到更理想的效果,越來越多的醫者提倡聯用多種中醫藥療法治療手部濕疹。陳樹釗[21]用穴位注射聯合自擬中藥顆粒方劑外洗療法治療手部濕疹,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艾徽等[22]在對手部濕疹進行辨證時兼顧脾虛濕勝與血虛風燥兩方面,其應用健脾潤燥活血法加中藥外洗法(患處皸裂者配合外用凡士林)治療本病,療效較好。
中醫治療手部濕疹的方法較多,且療效確切。但中醫治療本病時往往更注重傳統方法的應用,很少關注中醫傳統治療方法與現代先進治療手段的結合。近年來徐麗紅等[23]應用皮炎洗劑結合長波紫外線治療慢性手部濕疹,為本病的治療開拓了新思路。但這種方法較為耗時耗力。因此,如何通過改造劑型或應用透皮吸收劑來提高傳統膏劑的吸收率,如何深入研究相關內服或外用中藥方劑的治療機制,以提高患者的療效,縮短其療程,將會是進一步優化手部濕疹治療方法應努力的方向,且有著極大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