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巴西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揭曉,76歲的前總統、左翼勞工黨候選人盧拉以50.8%的得票率,擊敗67歲的現任總統、右翼自由黨候選人博索納羅,第三次當選總統。當晚,盧拉的支持者走向街頭,慶祝勝利。
打敗了重量級對手
本屆大選,是巴西政壇左右翼兩位最有分量、最獨特的領導人之爭。選舉競爭激烈,兩極分化嚴重。
工人出身的盧拉被視為“拉美最受尊敬的左翼政要之一”,2003年至2010年間擔任兩屆巴西總統。
盧拉執政期間,巴西經濟快速增長,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一度讓全球刮目相看。巴西積極推動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創立了南美洲國家聯盟,支持拉美一體化和拉共體。盧拉推行的“零饑餓”計劃,幫助數以千萬計的中下層民眾擺脫極端貧困。
卸任時,他的支持率高達八成,被稱為“巴西史上最好總統”。
傘兵出身的博索納羅在巴西國民議會有近30年工作經驗,2018年贏得大選,2019年就任總統。上臺后,他推動巴西“向右轉”。
博索納羅主張擁槍合法,在社會議題上立場保守,媒體稱他“盛氣凌人的民族主義者”“熱帶特朗普”。他在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應對引發不少爭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周志偉告訴記者,作為政壇“老面孔”,盧拉和博索納羅都擁有大批“鐵桿支持者”。
雙方支持者對立情緒嚴重。盧拉在支持率上領先博索納羅,但在反對率上兩人差距不大。9月中旬民調顯示,盧拉的反對率47%,博索納羅的反對率則為52%。
能與底層民眾共情
在許多巴西人眼中,盧拉是位能與底層民眾共情的總統。“在一個一直由精英階層掌握命運的國家,像我這樣的人能成為總統是前所未見的事情。”2004年,盧拉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表示。
盧拉1945年出生在巴西東北部加拉尼溫斯的一戶貧窮人家,本名路易斯·依納西奧·達·席爾瓦,盧拉其實是綽號,在葡萄牙語中是“魷魚”的意思。
他出生不到兩周,他的父親就離家前往圣保羅,當了碼頭工人。盧拉11歲時,母親多娜帶著他和7個兄弟姐妹也去了圣保羅。
盧拉在圣保羅嘗遍了生活的艱辛。12歲時他就在街頭當鞋童,也幫助郵差送信,想盡辦法補貼家用。2003年他首次當選總統,媒體稱他“擦鞋總統”,他并不在意。
14歲,盧拉輟學進倉庫打工,后來又成為鋼鐵廠的車床工。18歲時,他因為工傷而失去左手小指頭,但雇主給的賠償少得可憐。這讓他開始思考社會不公正問題。
21歲,盧拉加入工會,開始參與政治。35歲,他聯合工會人士、知識分子和學者成立了勞工黨。當他正準備號召圣保羅鋼鐵工人罷工時,他被軍政府逮捕,經過斗爭獲無罪釋放。
1985年,巴西軍政府被推翻。次年,盧拉當選眾議員。1989年、1994年和1998年,盧拉先后三次代表勞工黨參加總統選舉,可惜都鎩羽而歸。
多次競選失敗的盧拉開始尋求改變競選策略。他意識到,以往自己的政見過于偏激,讓中間選民感到擔憂。他決定改變“激進工人領袖”形象,向中間路線靠攏。
在競選演講時,他還是喜歡講自己艱難的人生故事,強調自己“來自底層”。同時,他又悄悄把愛穿的T恤改成了西裝,也修改了選舉語言,對外國投資開始點贊。
在“盧拉主義”的推動下,巴西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數百萬貧困家庭脫貧,中產階級人口首次超過50%。
周志偉說,“盧拉主義”有成功的一面,也有明顯不足。盧拉未能利用經濟發展的紅利,幫助巴西“再工業化”。這導致巴西經濟嚴重依賴原材料出口與服務業,其經濟競爭力未能顯著提升。同時,盧拉政府未能滿足一部分“富起來”的巴西人對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的需求。這都是其為繼任者留下的難題。
(摘自《環球時報》 鄭敖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