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迪
在黨和國家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們經受住了各種風險考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順利實現。在取得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應保持憂患意識。就目前局勢來看,生物安全風險將向長期化、常態化發展,“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強調將安全問題置于突出位置,警惕和防范重大風險對國家發展造成沖擊。2021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生物安全建設進行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生物安全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1〕要長期持續推進。因此,在邁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厘清全面小康可持續與生物安全的關系,對于鞏固已取得的成果,在新的重大風險來臨時扛得住、過得去,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接力扎牢安全防線有著重要意義。
小康社會最初主要解決的是人民溫飽問題,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長,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穩步推進及對小康社會認識的拓展,小康的內涵不斷豐富,也更加“全面”。然而,全面小康能否得到人民群眾認可,經得住歷史檢驗,關鍵在于是否可持續。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2〕小康在兩千多年前就是中華民族的美好理想,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成為人們的追求。但小康在中國由理想逐漸變為現實,則始于20 世紀70年代末。小康首先是經濟概念,反映了社會發展階段和水平。1979 年12 月,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提出“小康之家”。1987 年4 月,在會見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副總書記、政府副首相格拉時,鄧小平進一步指明了小康的標準:“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3〕1990 年12 月30 日,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指出: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4〕
時至今日,全面小康已不僅是吃飽飯、穿暖衣、有收入等經濟性或物質性的概念,而是內涵更加豐富的系統工程。黨的十八大報告從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的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的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五個方面賦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進一步豐富了全面小康的內涵,指出“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5〕強調全面小康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惠及全體人民、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現在,全面小康社會已順利建成,各項目標得以實現。但我們仍須居安思危,保障全面小康可持續,創造新的偉大成就。
就“可持續性”本身來說,是指隨外界條件變化和時間推移,事物能夠自我延續、可長久地維持一定狀態的能力。置于全面小康的語境中,全面小康的可持續性則意味著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過渡階段,既要有能力防范應對重大風險,又要在保持全面小康成果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為實現新的發展打好根基。
一方面要防范重大風險,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基礎更加穩固。“十三五”規劃完美收官,全面小康社會如期建成,我國正式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要保有憂患意識,充分估計潛在的風險挑戰,因為任何領域的風險都不是孤立的,一旦某個領域發生重大風險又扛不住,就會在各種因素相互交織下發展成全局性風險,使國家安全面臨威脅。密切關注重大風險,增強應對風險挑戰能力,減少不安全因素,才能更好地鞏固全面小康社會成果。
另一方面是全面小康成效更可持續,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全面小康立足長遠,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安全、國防科技等各領域可持續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全面小康不是終點,而是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起點。在這重要的歷史節點,我們要開好局,尤其要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一方面,國家安全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全面小康解決的是發展的問題,但發展的前提是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在“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只有加大安全供給,筑牢安全屏障,才能為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創造穩定環境。另一方面,發展是實現更加有效、可持續安全的物質保障,必須推動新的發展,“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6〕雖然我國已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但還需做出更大的努力,既要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也要注重人民在個人發展、生活質量、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要,注意由重大風險或自然災害等造成的相對貧困問題。
在生物安全被納入國家安全體系之前,人們對生物安全的概念普遍陌生。但事實上生物安全風險已日益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加以防范,將有礙全面小康的可持續。
根據學術界目前研究成果及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生物安全風險主要包括重大傳染病、外來生物入侵、細菌耐藥性、生物實驗室隱患、生物遺傳資源流失、生物技術謬用等對人類生存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和危害的生物因素。在上述生物安全風險中,對人類生存、生產和生活影響最為突出的是重大傳染病、生物技術謬用、生物恐怖。傳染病、生物武器則是從古至今人類所面對的最主要威脅。在史前時期,就有在武器上抹毒素來增強戰斗力的做法;二戰初期,英、法、美、日等國都制訂有生物戰計劃;日本731 部隊曾在中國進行細菌戰,1943年的北京霍亂大流行就是日本故意散播霍亂菌的結果;2001年美國曾發生炭疽信件事件;至今,食源性、動物源性傳染病仍不停侵襲人類,在過去的20年中全球共暴發將近500 種傳染病。現實表明,無論是何種類型的生物安全威脅形式,其所造成的不利后果都最終指向了人類自身,我們“再也不能無動于衷了”。〔7〕
出于對國家發展和人民安全的考量,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學分析和把握我國面臨的生物安全形勢,充分認識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并指出:“生物安全關乎人民生命健康,關乎國家長治久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8〕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生物安全威脅從未真正消除,直到今天仍以潛伏的方式伴隨著人們,既包括對人體健康和生命的危害,也包括對自然生態、經濟發展、社會秩序等的影響。
(1)對生命健康的影響
回溯歷史上的生物安全事件,最大的影響就在于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生物安全威脅如同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影響程度卻遠遠大于戰爭,嚴重危害到了人的生存和發展。從傳染病來說,在其暴發時,流動的人口就如同“行走的傳染源”。歷史上的天花病毒,曾使10億人失去生命。起源于歐洲的黑死病,奪走了歐洲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可見,生物安全威脅對人民生命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9〕
(2)對自然生態的影響
生物安全威脅不僅是醫療衛生問題,更關系到自然生態。例如農業領域除草劑的使用可導致雜草抗藥性、土地污染、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間接危害。美國曾在對伊拉克戰爭中,因使用“貧鈾彈”產生放射性物質,對土壤和水造成污染;在越南戰爭中使用“落葉劑”,導致森林大面積枯萎。外來物種入侵則會占領當地物種的生存空間,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平衡,如南非、新西蘭曾因為引進太陽鱸造成本地魚種的滅絕。由此觀之,一旦出現生物安全問題,將可能對自然生態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只有嚴守生態紅線,才能保護好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3)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生物安全威脅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時超過金融危機和戰爭,使多國出現經濟停滯或倒退。在生物安全風險影響下,餐飲業、交通旅游業、服務業、物流業等關門歇業;大批中小企業面臨破產,并伴隨大量人員失業;產業鏈、供應鏈斷裂,經濟貿易循環受阻。同時,重大生物安全風險可能影響脫貧成效。脫貧對象本身屬于低收入群體,極為脆弱,在大災大難下極可能返貧。習近平總書記曾就河北省深度貧困縣指出,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患慢性病、患大病、因殘致貧占比達80%以上”。〔10〕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雖然2020年我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但與2019 年6.0%的GDP增長率相比明顯下降。因此,在“后小康社會”階段,要嚴防生物安全威脅對經濟發展造成震蕩。
(4)對社會秩序的影響
生物安全威脅使社會發展脫離了原有的常態,考驗著社會的治理能力和修復能力,如若應對不力,將影響全面小康社會的穩定性。在全媒體時代,信息呈輻射狀擴散,突發性生物安全危機極易催生輿情風暴,加大辨識難度而引發大眾心理恐慌,加之失業、破產、生命健康威脅等影響,社會矛盾會迅速激化。此外,生物安全問題一旦與種族問題、意識形態、軍事政治、恐怖主義等結合,將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美國、印度等多國發生暴亂和大規模抗議活動就是例證。概言之,生物安全就是國家采取一系列防范性或控制性措施,最大程度地減少生物隱患或災難帶來的不利影響,切實保護好人的生命健康、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以及國家總體安全。從全面小康的可持續看,就要通過消解危險生物因子及其相關因素對全面小康社會的威脅,有效規避重大生物安全風險,為進一步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生物安全風險影響巨大,客觀地審視全面小康與生物安全的內在關系,找出二者的契合點,才能保證全面小康的可持續與生物安全的實現,共同統一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
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為生物安全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經濟物質基礎、技術手段支持、生態屏障保護、醫療衛生保障,從整體上為人的生活和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將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們的風險。
(1)物質的豐富能夠提升風險應對能力
國家抵御風險的能力與其本身的“社會免疫力”有關,而“社會免疫力”強弱取決于經濟發展所創造物質條件的豐富程度。馬克思指出,貧困問題是傳染病發生率居高不下的重要誘因,在貧困條件下各種污濁的東西都會死灰復燃。因此,“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11〕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前進的推動力,也是社會應對風險挑戰的根基。全面小康社會是社會生產力得到更高更快發展的社會,已擺脫生產力落后、物質匱乏所帶來的限制,有足夠能力為生物安全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我國之所以在生物安全危機來臨時扛得住,并在較短時間內恢復生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面小康社會下經濟發展所奠定的物質條件和發展韌性。
(2)科技創新為人們戰勝災病提供技術支撐
作為特殊的實踐活動,科技是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也是一種生產力。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技異化為反對人統治人甚至危害人的力量。相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在全面小康社會的推進中,科技發展創新面向的是人民生命健康和國家重大需求。我們黨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推動我國科技實力持續增強,為應對重大挑戰和戰勝災難性疾病提供了制勝武器。在突發生物安全事件暴發后,科技工作者、科研團隊發揮創新精神,探索新的治療手段,促進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成為應對危機的關鍵。AR/5G遠程會診、5G熱力成像測溫、互聯網大數據追蹤、“5G+無人配送”、疫苗研發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投入實戰,為一線工作及后期復工復產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3)生態文明為人的健康提供自然屏障
生物安全在更深層次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和活動范圍的拓展,人與動物的距離拉近,為微生物向人類釋放提供了傳導鏈,以往的生物安全問題大多是人們濫食野生動物造成的。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暖也會加劇人類感染病毒風險,歷史上的霍亂就是飲用水和食物污染所致。霍亂等災難性疾病“總是通過工人區的被污染的空氣和混有毒素的水來傳播病原菌”。〔12〕2016 年西伯利亞炭疽則是溫度升高致凍土下炭疽桿菌釋放的結果。可見,生態質量已成為影響人們生存和健康的關鍵變量,人的生命價值與生態價值相統一,保證人與自然之間物質交換的可持續關系人的長遠發展。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綠色、可持續之上的,我國生態環境得到整體改善。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生物多樣性保護、污染防治攻堅戰、愛國衛生運動、廁所革命等深入推進,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維護人民健康的自然屏障逐漸建立。
(4)醫療保障事業的進步為人民健康提供保護手段
隨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人民所關心的醫療、社會保障、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目前,我國已建立起完整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我國在醫療衛生事業上,堅持“大衛生、大健康”的理念,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致力于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實施健康扶貧,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均衡配置,助力城鄉基本醫療服務均等化;圍繞國民健康政策,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發展遠程醫療,使老百姓“病有所醫”,“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緩解。同時,我國已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在95%以上。人民群眾“在面對年老、疾病、失業、工傷、殘疾、貧困等風險時都有了相應制度保障”。〔13〕在應對生物安全風險的過程中,我國的醫療衛生體系經受了檢驗,黨和政府盡最大的努力來保護人民的生命,為人民健康織起嚴密的公共衛生防護網。所有治療費用均由國家承擔,減少了患者的負擔和后顧之憂,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保障。
全面小康社會是建立在安全基礎之上的。生物安全能夠助力“人口紅利”轉化為“健康紅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運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長遠來看則有助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1)生物安全助力“人口紅利”轉化為“健康紅利”
生物安全威脅最直接的影響便是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而“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4〕沒有人的生命存在,社會的發展無從展開。況且,生物“不安全”會耗去人們大量時間、精力和財力,影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我國有14億多人口,要發揮人口優勢首先需從整體上提升國民健康素質,將其轉化為“健康紅利”。因此,我國將人民健康作為全面小康的核心指標之一。而維護生物安全就是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5〕從優質的醫療條件、衛生環境、公共衛生物品供給、豐富的物資儲備、高效的應急處置能力等方面提供良好的生物安全保障,是對健康中國戰略的具體化、行動化,將助力“人口紅利”向“健康紅利”轉化。
(2)生物安全保障經濟持續健康運行
從生產力的發展條件來說,生產力決定社會狀況。經濟的健康發展是通過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生產關系的交往來實現的。具體則主要通過交通運輸、貿易進出口、市場開放、企業運營、社會聯系等眾多要素的綜合展開,這一切離不開良好的經濟運行環境。生物安全包含了對人的生存狀況和社會發展環境的優化,在生物安全的社會大環境下,才能解除封鎖、隔離、停業等管控措施,恢復生產活力。同時,國家生物安全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騰出時間來發展經濟。
從生產力的主體來說,人是社會的主體。在各個歷史階段,推動社會實現量變積累和質變飛躍的,都是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人是生產力中最根本最活躍的因素,是維持并促進社會運轉的重要資源。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延續,就是保障作為價值源泉的勞動力本身。人的安全得以保障,才能形成持續、優質的人力資源供給,進而在健康安全、穩定有序的社會狀態下專注于發展生產力,生產物質生活資料并形成生產關系,由此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3)生物安全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現代社會,生物安全出現問題更多是由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造成的,其根源在于人與自然出現了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更好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才能守護人類健康。”〔16〕生物安全工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生物安全意識的提高,人們將走出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去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好地踐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在此基礎上,一系列生物安全工作包括對生物技術健康發展的監管、對外來物種引進的規制、對野生動物的嚴格保護等方能有效推進,使人們所從事的一切活動建立在資源和環境的可承受范圍之內,從而有助于生物資源的自我修復、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4)生物安全推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生物安全威脅與人類發展文明進程相伴隨,因此,絕不會銷聲匿跡。站在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起點,時刻保持警惕并防范生物安全這樣的重大風險,是維護好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關鍵。
從社會運行來講,生物安全關乎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在和平年代,大規模軍事戰爭、沖突對抗等傳統安全威脅發生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但隨著人與自然矛盾的突出、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生物安全威脅日益常態化,威脅著人民生活、社會穩定。做好生物安全工作,關系國泰民安。建立生物安全“免疫屏障”,保衛人民的生命健康與安全,社會才能穩定,人民才能正常生活,各領域交流合作才能有序展開。
從戰略層面來講,生物安全保障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進行。進入“后全面小康社會”,仍需警惕并防范生物安全這種易產生綜合性影響的重大風險。因此,將保障生物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是著眼于國家各項事業長遠發展的考慮。目前,我國在公共衛生產品供給、疫苗研發、檢疫防疫技術、治療手段等方面已取得顯著成績,生物安全的基石逐漸打牢,將為保持全面小康可持續,進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目前,我們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過渡期,對全面小康可持續與生物安全的關系分析既是一種理論反思,也是一種經驗總結。辯證來看,二者互促同構,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中。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為生物安全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經濟物質基礎、技術手段支持、生態屏障保護、醫療衛生保障,能夠有效防范和化解生物安全風險的沖擊。生物安全則有助于維護人民生命健康,實現“人口紅利”向“健康紅利”轉化,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重要保障。站在新起點,我們須未雨綢繆,持續增強抵御重大風險的能力,鞏固全面小康的勝利果實,并為實現新的發展筑牢安全籬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