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外營養是一種通過胃腸外、靜脈途徑補充人體代謝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法,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乳、氨基酸、維生素、電解質及微量元素等組成。
1967 年,美國學者Dudrick 和Wilmore 首次報告1 例經全腸外營養支持存活的先天性腸道閉鎖新生兒,開創了現代臨床營養支持療法的先河。
對于腸衰竭患者,因患者功能性腸道減少、腸道運動功能受損或廣泛實質損傷等,腸道功能下降至難以維持消化、吸收營養的最低生理需要量,故需要腸外營養維持生命。對于長時間無法經腸內途徑攝入營養素者或攝入不足、無法耐受者。腸外營養或補充性腸外營養可幫助機體獲取足量的營養素,從而減少營養相關不良臨床結局的發生,亦有經濟學優勢。對于終末期患者,腸外營養可作為緩和醫療的一部分,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目前,腸外營養已成為臨床營養支持療法的重要方式之一,創造了無數醫學奇跡。如何選擇腸外營養的目標患者并采取規范流程實施腸外營養,是臨床實踐中面臨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