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 215133
“雙減”是指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雙減”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也成為全國中小學校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不是簡單地做做減法,還要做一些加法。我們要減少作業布置量,減少機械重復作業,減少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增加教師責任,增加教學效果和效率;要簡化教學中的繁枝末節,增加教學中的思維含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減與增是一對辯證統一體,減負增效旨在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簡教深學是減負增效的必由之路,是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轉型策略。所謂簡教深學,就是指簡化教深化學,讓教學變得簡潔高效,讓學習變得主動深刻[1]。數學課堂中如何做到簡教深學,如何實現教學轉型,怎樣達到減負增效,是當今數學教師需要深入思考與實踐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小學數學教學轉型的具體操作策略。
簡教首先要趣教,要教得有趣,教得生動,以激發學生學習情趣,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情感與認知相輔相成,積極的情感促進認知,消極的情感抑制認知。情感與興趣形影不離,情感是興趣的標志,興趣是情感的表現,積極情感催生濃厚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秘訣,若學生對數學學科不感興趣,自然對數學作業也不感興趣,就會覺得完成數學作業是一種負擔,即便教師布置的作業量很少,他們也不會認真完成。因此,要從根源上解決學生作業負擔問題,不僅要控制作業的量,更要提高作業的質,提升學生的作業興趣,必須從學生心理上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正面的積極的學習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作業興趣。簡教不減趣,數學課堂要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先,幫助學生怡情養性,讓學生快樂學習。要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就要設法增加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愉悅情感,怡悅心情,讓學生樂學、愛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激趣養趣,讓學生愛上數學,積極學習數學,主動練習數學?激趣的最好方法是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讓學生覺得數學有趣好玩,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給予他們成功的體驗,提高他們的滿足感與自信心。我們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呈現教學內容,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營造唯美的學習情境,讓枯燥單調的數學內容變得形象生動,以吸引學生視聽感官,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優化教學方法,趣化數學學習活動,如采用游戲教學法,以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我們可以采用探究學習法,將枯燥無味講授轉為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從而將學習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例如,“算24 點”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鞏固混合運算順序,筆者沒有讓學生進行簡單機械的計算練習,而是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游戲活動,引導他們在游戲中探究算24 點的基本方法,以鞏固混合運算順序。游戲化教學讓數學練習變得生動有趣、輕松活潑,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計算能力。
傳統數學課堂以教師為主體,教師教得多,教得煩瑣,學生學得少,學得被動。傳統課堂氣氛沉悶,教師講,學生聽,師生之間很少互動。雙減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應當氣氛活躍,教師教得愜意,學生學得輕松,師生之間關系和諧,友好相待。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師愉悅心情,積極教學;有助于學生放松心情,主動學習。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靈動思維,提升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活化思維,提高學習效果。
要和諧師生關系,教師要蹲下身子和學生平等對話,發揚民主,不搞一言堂,和學生交朋友,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對教師有親近感,從而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活躍的氣氛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體現,是學生主體性得以發揮的彰顯。要活躍氣氛,教師不僅要和學生互動交流,還要激發學生的活力,讓學生動起來,而不是呆若木雞地坐著。教師要打破學生之間的隔膜,讓學生互動交流、合作學習;要尊重學生,解放學生,讓學生動眼、動口、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算24 點”一課中,筆者和學生一起玩“算24 點”游戲,比賽誰算得又快又準。學生見筆者和他們比賽,個個都想贏過筆者,毫不畏懼,開動腦筋,踴躍表達,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為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筆者還組織學生互動交流,先組內合作,再組際比拼,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了計算練習的質效。
思維是數學的靈魂,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在雙減背景下,數學課堂應以思維培養為主,不僅不能減思維,反而要加思維。簡教深學的課堂以思維為核心,以問題為載體,把問題當作思維的啟動器、思維的加油站。簡教是為了促學,簡教需要優教,需要促進學生思悟。
為凸顯數學教學的思維性,教師首先要增加問題的思維含量,這就要求我們精心設計問題,多設計一些思考性問題,提高問題的復雜性和挑戰性,以啟迪學生思考;其次要優化提問,課前研究和設計好提問,避免無價值提問,少提封閉性問題,多提開放性問題,少提指向答案的問題,多提指向過程的問題。
簡教深學要以思維為核心推進教學改革,建構思維型課堂。思維型數學課堂應當時時綻放思維芬芳,處處流淌思維氣息。為了突出思維訓練的主線,首先,我們可以通過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主動思考;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進積極思維。其次,我們可以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集體思辨,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問學中實現思維的進階。最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展示交流、自我反思,并為他們提供拓展應用的機會,將學習方法遷移到新問題的解決之中,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在思維型課堂中,為確保思維訓練落到實處,教師要讓學引思,不剝奪學生的學習權,不替代學生思考和回答,把探究和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把表達的機會留給學生。教師要少一點講授,多一點啟發引思,誘發學生有序思考、深入思考,將學生思維向縱深遷移。為了激發學生思考,我們還可以多設置一些討論和辯論環節,以增強學生的互動交流,促進思維的溝通與交鋒,以使思維變得開闊、發散、深刻,進而提高思維的品質。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一課中,筆者先讓學生自主思考解題方法,自我嘗試用喜歡的方法解決;然后展示三種不同的列舉方法,一種是列舉不全,一種是出現重復,一種是有序且全。筆者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哪種方法好,說說好在哪里。經過充分討論與激烈辯論,學生思想上得到統一,一致認為一一列舉方法好,列舉要做到有順序、不遺漏、不重復。
傳統課堂中教師如同“經師”,喋喋不休地給學生念經,向學生灌輸知識。有些教師在教學中過分注重繁文縟節,不僅浪費了寶貴時間,而且影響了教學進度,降低了教學效果。當然,必要的講授還是需要的,但教師應精講,忌啰唆,要限時講授,簡明扼要。我在課堂中做到兩個不講,學生會的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我在教學中減少繁枝末節,精簡教學環節,杜絕啰唆重復,做到語言精練。
“雙減”背景下的數學課堂,要求教師多做減法,教學要刪繁就簡,減去繁枝末節,要減少講授時間,做到精講多練。課堂上多練習,是為了讓學生課后少做作業。有效課堂是簡潔而深刻的課堂,教得簡單一點,學得深入一點。簡教是為了深學,要簡化教學中煩瑣的環節和活動,讓教學變得簡單流暢,又要著力拓寬教學深度,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展開突破,這就是所謂的簡教深學。簡教是為了減輕學生思想負擔,減輕學生思考難度,減去繁枝錯節,減少教學環節,減少無效勞動,把時間用到深度教學與深度學習上去,以提高教學效率,促進思維進階,提升學習境界。深學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學,深入而深刻地學,不僅要學足、學透,而且要好學、會學。
自主先學是深度學習的前提,學生經過有效預學,對新授知識有了初步認識,從而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數,提高了學習的指向性與目的性,從而在學習中針對性更強,能夠有時間深入學習領會。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依據自己的能力特長開展深度學習。因此,在簡教深學課堂中,要讓學生自主先學,要引導學生自我嘗試,自我梳理,為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做好準備。在深學課堂中,教師還可以適當進行舉一反三,拓展延伸,以提高教學的深度,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一課中,筆者精簡設計教學流程,安排了預學、研學、練學三個環節,教學過程以“三單”為載體,預學環節由學生按照“預學單”自主先學,初步感知了解畫圖策略;研學環節圍繞“活動單”進行,組織學生展示交流學習情況,對一些疑難問題進行探究研討,學習畫圖策略,體驗策略價值;練學環節給學生提供“練習單”,組織學生進行鞏固練習,應用畫圖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三環”“三單”簡化了教學環節,為學生贏得探究時空,提升了學習深度,提增了學習效果。
俗話說得好:十個手指有長短。同樣,在一個班集體中,學生之間也存在差異,表現在品德、智力、審美、勞動、體質等方面。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對作業的承受力是不一樣的。相同的作業,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毫無壓力感,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則困難重重。因此,減負不能一刀切,不能千篇一律統一模式,而要因人而異,因人施策。
“讓所有學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2]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是鞏固知識的有效手段,而作業是練習的形式。作業設計決定了練習的效果,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理情緒。分層作業就是進階式作業,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作業形式,是一種有效的減負手段。作業內容有區分度,有層次性,可以滿足和適應不同能力學生的需求,讓他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僅要有層次性,要有的放矢,還要有趣味性、多樣性,有書寫類型的作業,有實踐操作類作業,讓學生手腦并用,以激發學生練習興趣,減輕學生作業疲勞,提高學生作業質效。例如,在教學“升和毫升”一課中,為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筆者豐富了作業形式,設計了填空題、判斷題、連線題、操作題;為提升每個學生的練習動能,還根據習題難易將其分為不同的層次,有一星級的基礎題,有二星級的中等難度題,有三星級的高難度題,以作業超市的形式展示,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自主練習。筆者除了組織學生完成一些書面形式的課堂作業,還給學生布置實踐性的課外作業,請學生利用家中的廢舊塑料瓶等材料制作一個1 升的量具,并用自己親手制作的量具去測量生活中的一些容器。這項課外作業,既簡單又有趣,既需動腦又需動手,既減負又增效。
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教師必須深耕課堂和作業,為此,筆者還將作業化整為零,創新“每日一題”,即每天給學生出一道題。這些題是根據單元教學重難點,或者針對學生練習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而精心設計的,是一些易錯題,筆者稱之為“陷阱題”。這種形式的作業,深受學生喜歡。優化作業形式,減少作業數量,提升作業質量,實現減負增效,這是作業布置的旨歸,也是貼合“雙減”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