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霞,李金萍
(1.內蒙古自治區阿榮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 阿榮旗 162750;2.內蒙古自治區阿榮旗興安鎮綜合保障和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阿榮旗 162750)
牛白血病又名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牛淋巴瘤病、牛惡性淋巴瘤和牛淋巴肉瘤,是由牛白血病病毒引起的慢性腫瘤性疾病。
導致牛白血病的病原為牛白血病病毒,屬于反轉錄病毒正反轉錄病毒亞科丁型反轉錄病毒屬成員。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徑為80~120 nm,芯髓直徑60~90 nm,外包雙層囊膜,膜外有11 nm 的纖突,病毒基因組為單股RNA,編碼gp35、gp45、gp51、gp55、gp60、gp69 等位于囊膜上的糖基化蛋白,P10、P12、P15、P19、P24、P80 等位于芯髓的非糖基化蛋白。病毒基因組編碼反轉錄酶可通過反轉錄形成前病毒DNA,后者再與宿主細胞的DNA 進行隨機整合,復制形成后代細胞。牛白血病病毒的囊膜糖蛋白gp51 和衣殼的P24 有較好的抗原活性,能刺激宿主產生特異性的抗體,可用于血清學檢測。在牛白血病病毒感染過程中,gp51動物體內產生早、滴度高,并且具有中和沉淀活性,而P24抗體產生相對較晚,并且滴度低,只具有沉淀活性。
牛白血病病毒可使用牛源和羊源傳代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在胎羊腎細胞和蝙蝠肺細胞可建立牛白血病病毒持續感染的細胞系。牛白血病病毒還具有凝集綿羊和鼠紅細胞的活性,在診斷該病時可作輔助檢測手段。
牛白血病病毒對外界抵抗能力較弱,對溫度變化極為敏感,單次凍融可使病毒毒力大大降低。牛白血病病毒細胞培養物置于73 ℃1 min或56 ℃30 min 即可滅活,牛奶中的病毒經巴氏消毒亦可滅活。牛白血病病毒對常規消毒劑較為敏感,并且牛白血病病毒無法進行凍干保存。
牛白血病病毒自然狀態下僅感染牛,各日齡的牛均可感染,3 歲以上的成年牛,尤以4~8 歲牛發病率較高,2 歲以下的牛發病率較低。人工感染可導致山羊、黑猩猩、兔、小鼠等發病,但豬感染后不發病。
感染牛白血病病毒的帶毒牛或發病牛為主要的傳染源,該病可進行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垂直傳播主要是感染的懷孕母牛通過子宮、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牛白血病病毒可通過被污染的養殖器械等引起水平傳播,吸血昆蟲也可傳播該病毒,新生犢牛攝入含有病毒的牛乳也可感染發病。
牛感染牛白血病病毒后不會立即出現癥狀,其多呈隱性感染并成為傳染源。在自然情況下,牛感染后需4年左右才會出現腫瘤。一般該病奶牛發病率高于肉牛,大群牛發病率高于小群牛,種牛發病率高于一般牛。
牛白血病病毒進入宿主機體后會先與宿主細胞囊膜上的受體結合,隨后進入細胞內與細胞染色體結合,轉錄為前病毒DNA,前體病毒慢性感染可導致牛產生持續性淋巴細胞增多,引起增生性腫瘤,導致病畜消瘦,最后死亡。
臨床癥狀主要分為亞臨床型和臨床型。
亞臨床型的病牛不會形成淋巴瘤,主要表現為淋巴細胞增多,該癥狀可持續多年甚至終生。病牛無其他明顯的癥狀,但可能轉為臨床型。
臨床型通常由亞臨床型轉化而來,病牛生長緩慢,體重減輕,淋巴結一側或對稱性腫大,腮淋巴結、肩前淋巴結或股前淋巴結顯著腫大且堅硬,觸摸時淋巴結可移動。若病牛一側的肩前淋巴結腫大,則其頭、頸可向對側偏斜,眶后淋巴結腫大可擠壓眼球,導致病牛眼球突出。2 歲以上成年奶牛患病后還可出現產奶量下降、腹瀉,患病后期其軀干麻痹或癱瘓,呼吸困難,孕牛可流產。6 月齡以內的犢牛患病后出現惡病質,心音不整,B細胞缺乏。6~18月齡的肉牛患病后腫瘤體可從頸部蔓延至胸部,壓迫呼吸道時導致呼吸困難,壓迫食道時導致噯氣受阻,進而引發瘤胃臌氣。3歲以上的病牛皮膚還可出現風疹塊樣病變,隨后出現潰瘍或壞死。
病牛尸體消瘦、貧血,有廣泛性的淋巴腫瘤,腮淋巴結、肩前淋巴結和股前淋巴結等腫大、柔軟,呈灰色,切面外翻。病牛各組織器官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結節性或彌散性肉芽腫,如脾臟結節狀腫大,腎臟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白結節,瓣胃漿膜有白色腫瘤,空腸系膜脂肪形成腫瘤塊,膀胱黏膜出現腫瘤塊,心肌出現白色斑狀病灶等。
組織學檢查可見各臟器出現腫瘤細胞浸潤增生。血液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增加,未成熟的淋巴細胞增多。
根據病牛臨床癥狀以及病理變化可進行初診。診斷時應注意本病與結核病和布病的區別,確診該病需進行實驗室檢測。
實驗室檢測方法有病毒分離鑒定、病毒核酸檢測、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病毒分離鑒定通常采取牛血液分離淋巴細胞,隨后用牛肺細胞進行培養,若病料中有牛白血病病毒,則經2~3 d的培養牛肺細胞產生合胞體,此時可采集培養物上清進行放射免疫分析、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電鏡觀察。病毒核酸檢測主要是應用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感染牛病料樣品中的前病毒DNA。瓊脂凝膠擴散試驗是國際貿易指定的牛白血病病毒血清學檢測方法,該方法適用于血清樣品抗體檢測,不適于奶樣抗體檢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也是國際貿易指定的牛白血病病毒血清學檢測方法,主要有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阻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主要用于奶樣檢測,阻斷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主要用于血清樣品的檢測。
病牛及時淘汰,有經濟價值的可采取非特異性的抗腫瘤治療,如使用氮芥和鹽酸阿糖胞苷。
7.1 對牛白血病病毒感染情況進行監測。經常流行該病的牛場,尤其是規模化的奶牛場應定期檢測,陽性牛及時淘汰,以凈化牛群。
7.2 切斷牛白血病的傳播途徑。牛白血病病毒主要通過蚊蟲叮咬進行傳播,接種、輸液、人工授精等也可引起該病的傳播,因此,養殖生產中應及時殺滅牛舍中的蚊蟲,進行醫源性操作時應做好消毒工作,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輸液針,在人工授精前檢查精液質量,以免引起該病傳播。
7.3 養殖場應采用自繁自養的養殖方式,防止引入病牛。確需引進犢牛或種牛的應做好檢疫、隔離。
7.4 在日常養殖中,應對牛群進行分群分欄飼喂,不得混養,以防病原傳播。定期對牛舍進行消毒,消毒藥物應定期更換,進入牛場的車輛和人員也應嚴格消毒,防止機械性帶入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