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藍 陳青青

香港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之前獲高等法院原訟庭及上訴庭批準,聘請英國御用大律師蒂姆?歐文(Tim Owen)來港代表他在12月1日開審的案件中抗辯。對此,香港律政司堅決反對,25日向終審法院申請上訴許可。此案涉及“洋大狀”能否處理香港國安法相關案件,因而在香港社會引發高度關注。
律政司多次上訴
25日,香港律政司的代表、資深大律師袁國強提問,“在處理國安法案件時,法庭應該采取什么適當方法,根據《法律執業者條例》第27(四)條去聘請海外大律師,而有關國安法的獨特性應否凌駕于其他公眾利益考慮因素之上,希望終審法院就此提供指引”。他表示,國安法關乎國家利益及國家價值,每個國家制定的國安法重要元素均有差別,因此負責處理國安法案件的大律師應該熟悉香港國安法。袁國強直言,海外大律師對案件不會有什么貢獻,況且歐文也沒有香港國安法的專業知識或訟辯經驗,希望終審法院批準上訴許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張舉能等人聽取各方陳詞后,表示需要時間再做考慮,將在11月28日頒布書面判詞。
2020年8月10日,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拘捕了黎智英等7人。黎智英被捕罪名為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第29條中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案件排期今年12月1日開審,預計審期30天。2021年5月,時任保安局局長李家超首次引用香港國安法凍結資產的權力,凍結黎智英持有的公司股份,市值超過3億港元,同時凍結他擁有的其他3家公司在香港銀行賬戶內的財產。
黎智英涉及的其他案子大部分都已判決。針對2019年8月18日的非法集會,黎智英被判監12個月。2019年10月1日的非法集結,被判監14個月。兩起案件的部分刑期同期執行。此外,黎智英涉及的欺詐罪于今年11月24日被裁定罪成,押后至12月10日判刑。
為了全力應對國安法案件,黎智英早前提出所謂“專案認許”申請,聘請英國御用大律師歐文來港為他辯護,并在10月19日獲得高院首席法官潘兆初的批準。律政司不服向高院上訴庭提出上訴,指出香港國安法的唯工官方語言是中文,英文版本僅供參考,且法例下國家安全的概念與中央政府及香港的社會、政治環境等息息相關。來自海外的法律代表,或對中央及香港特區的獨特背景沒有充分理解。11月9日,上訴庭頒下書面判詞稱,公眾對審訊公平的觀感至為重要,法院須做出最符合公眾利益的決定,而且有“卓越的法學家”參與審訊,將為國安法的發展帶來貢獻。
這份判詞在香港社會引發巨大爭議。全國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梁振英10日在社交平臺發文稱,黎智英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不應由外國大律師代表出庭,更荒誕的是法官以“有利國安法發展”為由駁回律政司上訴,難道邀請英國人為中國香港“發展”國家安全法律?
上訴被駁回后,律政司堅持立場,又向高院上訴庭申請上訴至終審法院的許可。律政司在書面陳詞中首次提到,準許海外大律師參與香港案件,與香港國安法試圖防止外國或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以及保障國家機密避免外泄的立法目的背道而馳。
公眾利益和泄密問題成關鍵
橙新聞24日稱,此案之所以引起社會極大爭議,原因在于為何會批準由外籍大律師出庭處理有關國安法的案件,當中牽涉的“公眾利益”以及“會否在外地泄密”都成為關鍵。文章認為有四點值得關注:一是如何保證英國御用大律師不泄密,其泄密又是否會危害國家安全;二是如何保證歐文參與國安案件時,不會曲解香港國安法;三是如何保證他不會利用外國法例來轉移視線;四是如何保證他在毫無處理香港國安法的經驗下,證明有專門的知識參與案件辯護。
代表法律界的立法會議員林新強回顧稱,香港回歸前,無論被告、控辯雙方大狀或律師為本地人,在處理案件時都須以英語進行聆訊,原因是香港當時沒有官方的中文法律,所有程序都以英文處理。回歸后,香港有了官方的中文法例,2020年更通過國安法,既然國安法屬于本地法律,香港有無數卓越的資深大律師可以選擇,為何硬要聘請“外援”呢? 相反,法院應給予本地大狀熟悉國安法的機會。他說,去年初律政司就黎智英等人被控的組織及參與未經批準集結案,成功外聘英國御用大律師佩里擔任檢控官,結果事件被公開后佩里立即受到英國社會的壓力及批評,決定不再擔任此案的檢控官。歐文在完成黎智英案返回英國,也有可能受到政治壓力,而放棄專業操守,因此“國安案件不宜聘用海外大狀處理”。
香港《大公報》25日評論稱,同案其他被告都已認罪,唯獨黎智英不認罪,就是指望有外部勢力“搭救”。他涉嫌勾結的主要對象是英國和美國,而聘請的“洋大狀”蒂姆?歐文恰恰是英國人,存在利益和角色沖突是顯而易見的。香港國安法明文規定要防止有人勾結外國勢力,做出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若允許外國大狀為黎智英辯護,顯然與香港國安法的立法原意背道而馳,這也是香港法律界明確表達反對黎智英案聘請“洋大狀”的原因。文章說,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在各個國家都具有凌駕性地位,對于負責此類案件的法官、律師以及案件當事人保釋條件都有嚴格規限,“黎智英被控危害國家安全,這不是普通法是否適用的問題,而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原則性問題,決不能含糊”。
應首先考慮本地大律師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副主席、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傅健慈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根據香港國安法第63條規定,擔任辯護人或者訴訟代理人的律師應當保守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他認為,外籍律師處理國安法案件的時候,肯定會涉及大量國家秘密,如果受到其他壓力,他可能會把案中的國家秘密泄露出去,另外還可能中途退場,對他的當事人造成不公平及浪費法庭時間。
傅健慈也表示,目前,香港國安法里沒有明文規定被告人不能聘用外籍律師。香港傳統上容許外籍律師來港,通過他們的經驗和特長協助法庭。然而,歐文不是國安法的專家,他對香港國安法沒有經驗。香港國安法以中文制定,外籍律師可能無法完全掌握其中內容。
選委會委員、香港基本法教育協會秘書長吳英鵬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黎智英案不同于一般刑事案件,不應允許外國律師參與案件的審訊。首先,維護國家主權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香港特區有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包括司法機關在內的各個特區政權機關都肩負防范國家安全受到危害的法律責任。其次,如果有外國律師團隊參與,很難保證涉及國家機密的資料不被泄露。即使外國大律師有保密的行業操守要求,但是實際上很難去異國他鄉追責。最后,案件本身具有很強的香港本地元素,且主要涉及香港國安法、基本法規定的基本權利以及香港本地刑法,因此,應該首先考慮本地大律師,香港大律師處理本案同樣能夠促進法律發展和維護公眾利益。相反,外國大律師可能不熟悉國家和香港的情況,也沒有處理香港國安法案件的經驗,所以未必能很好理解國安法有關法律原則和立法原意,讓他們處理重要國安法案件未必有利于法律的解釋和施行。▲
環球時報202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