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戴云江
采寫:溫州市第二
外國語學校 傅奕迪
指導老師:陳智峰
尋寶地點:浙江溫州
尋寶密碼:截至2021年底,山根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通過城中村改造,村民家庭資產戶均增值500萬元。山根村委利用閑置地建設3個停車場,共420個車位,將5200平方米綜合大樓出租開辦酒店,為村集體增收180萬元,通過城中村改造,村集體資產增值16.7億元。
坐落于溫州大羅山的山腳,溫瑞塘河蜿蜒穿過,兩三座石橋連貫,幾十艘游船點綴村頭,水中戲臺上正演著《荊釵記》,“甌嗨街頭微舞臺”傳出歌聲……這便是魅力村莊——溫州市甌海區山根村。
山根音樂藝術小村是溫州市第一個保留原貌、實施保護性開發的項目。為最大限度地呈現江南水鄉風貌,山根村保留了4幢民國建筑及姜應庚民居、姜立昌民居、謝宅等建筑的完整原貌與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民居。村中的空間也進行了藝術化處理,舊門窗增添了新創意,鋼制邊角料化作了村內指示牌,青石板的路,瓦片拼接的墻……傳統與新潮的結合,構成了一幅別具匠心的“水墨畫”。
著名的硯學者和制硯名家戴云江的研語茶山居就坐落在山根村村口。走進正在舉辦甌窯展的研語茶山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庭院中的宋式茶寮和藝術展廳。展廳正中央陳列著一排保存完好的歷代精品甌窯,墻上掛著一幅幅手繪甌窯平面結構圖,還有一幅典雅的《玉德清暉》國畫,呈現著文人雅士品賞甌窯的場景。展廳后的工作室內,戴云江正凝神聚力,手握雕刻刀,潛心雕琢堅石。在近40℃的高溫下,他感受著尖利與溫厚的碰撞,在靈感的迸發中,刻畫出心中的烏托邦,安放他對人生的思考。
制作一方上好的硯臺,需要經歷選料、設計、雕刻、成型、修正、磨光6道工序,工期少則半月,多則半年。“制作硯臺需要非常耐心,每方硯臺都需要手工雕琢打磨,所以一年大概只能制作十來方硯臺。”戴云江說。2005年,他辭去了原先的工作,潛心研究傳統文房器物與傳統空間藝術。2019年底,受溫州市甌海區有關方面的邀請,戴云江回鄉開辦了研語茶山居,人們可以從這里深入了解、感知硯臺文化。
研語茶山居中陳列的每一方精心制作的硯臺,都是戴云江的心頭寶,只想讓真正懂它們的人欣賞。有很多喜愛硯臺文化的人,會專程跑到山根小村來。曾有一個年輕人被戴云江的作品深深吸引,可惜囊中羞澀無法購得一方這樣的好硯臺。戴云江得知后,便專門刻了一方迷你硯臺送給他以作紀念。后來,這個年輕人成了一名航天總工程師,每一次執行發射任務時,他都會將這方小硯臺放在口袋里,以求內心的寧靜。
除了制硯之外,戴云江也會搜集古硯,邀請名家共同研究。2021年5月,研語茶山居舉辦了硯文化展,近萬人為之駐足、癡迷。老人、青年、兒童,無一不被古老的硯文化深深吸引,在人與器物的接觸中,體會千年文化的古韻,感受新潮與傳統的碰撞,尋一條空間隧道,回歸傳統文化。“想不到在這里有這么好的展覽。本來對于硯臺文化了解甚少,經過此次觀展,我對于中國文化有了全新的思考。”一位觀展者感嘆道。
“每次展覽看到這樣的場景,心里都無比欣慰,堅信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一定會代代相傳。”戴云江在朋友圈里發文道。

荷硯 戴云江制作

學生在認真看展覽
宋時楠溪江流域書院如林,遺留下來的古建筑地基大多保存完好。測量宋朝遺址的各項數據,能與古硯、甌窯結構相互佐證,得出相關空間結構結論,即“造物有律”。今年8月初,戴云江結合各類數據,證實了此觀點,“律”,即器物與自然、器物與空間、器物與人之間的平衡。
多年來,溫州人憑借自己的勤勞實干,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證明了自己的經營實力,但戴云江認為,只有文化的滲透,帶來精神上的充實,經濟生活才能持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能使人擁有堅定的信仰、自覺的行為。唯有將文化作為治愈心靈的良方,才能使人不至于淪為金錢與物質的奴隸,才能在文化匱乏的逆流中保持自我、保留文化基因,從而真正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曾經發展的焦點對準人們的溫飽饑寒,而今發展的視野應開闊至人們的精神世界。共同富裕,文化先行。拒絕多方的邀請,選擇守在山根村一方角落的戴云江,目的就是提升人們對文化藝術的認知度。
栽下梧桐木,等得鳳凰來。山根村并不缺少戴老師這樣的匠人鄉賢。書法家陳勝武、畫家吳才樓常常在此舉辦展覽;藍夾纈非遺技藝傳承館、“古魯丁”手工皮具、古法釀酒等特色產業在這里煥發生機;溫州著名戲曲劇本被搬上水上古戲臺,甌海非遺民藝館、覺心堂、江楠劇社、金小寶文創街區等26個文藝體驗場所被納入藝術區……
匠人鄉賢們在這里種下文化的種子,等待它有朝一日生根發芽,激發溫州人心底的文化基因,喚起文化共鳴,真正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共同富裕。以前,山根村和任何一個經濟發展滯后的村莊一樣,人們守著幾畝良田,靠山靠水賴以生存。這樣一個單調寂寞的村子,本可能幾十年也不會發生變化。然而,溫州市政府的一個決策讓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全面改造、開放以來,山根村已吸引了年均100萬人次的來訪者,村集體資產增值達到16.7億元,戶均增值超過500萬元。山根村真正脫離了困境,成了“共同富裕”的優秀典范。
現在的山根村,風光旖旎,欣欣向榮。“土墻木柱、橋旁古樹,輕巧的小船在游走,記憶中的炊煙裊裊娜娜,多像母親慈愛的手,飄蕩在村莊的上空……”村歌《小村的記憶》這樣描繪山根村。
這個古老的村莊,正煥發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