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順德 528300)
在時代和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過程中,以互聯網技術為主的各種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如今,社會已經進入大數據技術、“互聯網+” 技術的發展環境下,以此為基礎的數字化技術也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和范圍得到應用,其中數字化技術和紅色文化資源的相互融合也成為很多地方紅色文化產業建設關注的內容。那么在當前的大數據背景下,如何使得廣東省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更上一層樓,更好的助力于廣東省紅色文化產業的建設,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研究、展示和發展。基于此,該文對大數據背景下廣東省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的相關問題做出了探討。
在大數據背景下,傳統文化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逐漸暴露出各種不足,如封閉性、滯后性嚴重,服務手段單一、陳舊等,服務內容覆蓋面較小等問題,已經不能滿足大數據發展下群眾對文化的消費需求,這不僅會影響到傳統文化服務的功能,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紅色文化資源的繼承和發展。因此,急需要做出轉型,而在大數據背景下,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就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數字化建設將會極大的擴寬紅色文化的傳播空間、傳播渠道,為日益增長的群眾紅色文化需求提供強大的數字化支撐。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逐步提升。特別是近幾年,人們對于紅色文化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參觀紅色遺址、紅色文物、唱紅歌等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內容。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很大,很多人雖然對紅色文化很渴求,但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到紅色文化場地去進行參觀。為了滿足更多人群,尤其是年輕人群體對紅色文化的需求,對紅色文化進行數字化建設已經成為必然。在當前的大數據背景下,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建設將會為更多年輕人提供參觀和感受紅色文化的機會,使其不用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實現對紅色文化的參觀與學習,并在數字化技術構建的場景中學到知識、感悟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意識。
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是一種新型的思維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務形式,是在快速發展的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的支持和廣泛應用下,構建得更加科學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文化建設。在科技水平不斷進步和時代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傳統的文化服務形式和內容不僅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群眾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也影響了現代化文化建設的進程。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需要不斷擴寬紅色文化的空間和時間傳播渠道,以適應正在改變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特別是移動終端——智能手機的大范圍普及,要求更加多元化的文化表達形式,從而讓人們隨時隨地的可以享受現代文化生活,享受紅色文化帶來的影響力。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吸收中外優秀文化所創造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先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式。
廣東省地處我國開放沿海地帶,從封建社會起就是我國重要的港口貿易地區,這造就了廣東省既是我國近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可以說,廣東省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每一步,都和我國整體的局勢緊密相關。正是如此,為廣東省紅色文化資源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土壤。再加上廣東省優越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廣東省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廣東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據統計,廣東省大約有4 300 處革命遺址(包括313 處紅色軍事文化遺產),12 處被列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3 處紅色景區還入選了《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例如,大家所熟知的位于廣州的中山紀念堂、廣州起義紀念館、黃埔軍校、 三元里抗英遺址; 位于梅州的葉劍英元帥紀念館、 紅色交通線舊址等; 韶關著名的油山革命紀念碑、南雄革命烈士陵園紀念碑等;潮汕地區的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澎湃故居、蓮花山紅四師師部舊址等。每一處革命遺跡、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段革命故事都閃耀著革命先輩們堅定的理想信念、 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懷、偉大的集體主義觀念、堅毅的艱苦奮斗精神以及生生不息、勇于開拓的優秀品質。
如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廣東省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讓革命文物活起來、要建立革命文物大數據庫”,在此指引下,廣東省有關部門積極和企業、高校合作,并把紅色文化資源和互聯網進行對接,通過線下、線上相互結合的形式,以一些重要日子,如“七一”“八一”“十一”“抗戰勝利紀念日”等為載體,更有針對性的策劃紅色主題活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紅色文化建設在廣東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此同時,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也將會為廣東省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
3.1.1 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采集和保存
大數據背景下,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在進行廣東省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二維、三維掃描、三維建模、數字攝影、圖像處理等方式,來獲取和保存有關的紅色文化遺產圖形結構與紋理等各類信息。通過建立相關的數字模型,為紅色文化資源的信息共享、保護、修復、研究、參觀、開發利用等提供準確的數字化原始材料。另外,通過錄音、媒體存儲技術等可以對民間一些散落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搜集、整理、整合等,從而形成數字化音頻,實現對廣東省紅色文化資源的及時搜集和保護。比如,在2020年8月,廣東五邑大學的實踐團隊在珠海四維時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支持下,用科技的力量對五邑地區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進行高精度數據采集和結構化存儲,旨在逐步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五邑僑鄉“紅色基因庫”,在更好地保護僑鄉紅色文化資源的同時,也有力助推五邑僑鄉紅色文化的薪火相傳。
3.1.2 紅色文物的數字化復制和修復
在時間的洗禮下,廣東省不少紅色文物存在褪色、損壞等現象,在現在的大數據背景下,可以實現紅色文物的數字化復制和修復,使我們的子孫后代依然可以感受到其文化魅力和教育價值。比如,對于一些紅色故事或者已經損壞消失的紅色舊址、 紅色文獻資料、紅色人物、紅色建筑等紅色文化資源,都可以利用虛擬和現實技術將這些空間、 場景再現出來,并在虛擬世界中對其演變進行模擬,形成“體驗型”的文化展覽。一些珍貴的、容易受損的紅色文物,如一些戰爭遺物等,可以采用數字化3D 打印技術,對其進行復制、創新,再現其真容。另外,紅色音樂、紅色圖像、 紅色視頻等也都可以在大數據技術下真實再現。
3.1.3 紅色文化展覽和場景的數字化建設
近些年,觀眾對紅色文化的需求很旺盛。在大數據背景下,可以對廣東省紅色文化展覽和場景進行數字化建設。在提高觀眾參展熱情的同時,也使得觀眾獲得更好的參展體驗和效果。在大數據技術下,可以對一些場景進行模擬,使得靜態的展覽轉化為動態的展覽,用聲光電等數字化技術給觀眾帶來多重的感官體驗,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得人們和紅色歷史、紅色人物、紅色文物等來一次更為“親密的接觸”,讓觀眾有真實感,從而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如廣東智慧文化展廳的建設中,在黨政建設展廳設置了3 處體感互動區域,觀眾在任意一個區域停留超過2 s,就可以看到呈現區域展現的黨史發展畫面。如果站在屏幕正前方,講解員還可以指導觀眾通過iPad 調控播放偉人的聲音,這不僅增強了和觀眾的互動,也能夠產生更震撼的教育效果。
3.1.4 紅色文化數字化文創產品的開發和利用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廣東省形成了眾多有教育意義、文化意義的獨特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在大數據背景下,數字化建設將會進一步釋放和提升廣東省紅色文化的資源價值。例如,可以以紅色文物原始模型為基礎,利用數字化3D 打印技術進行文物的仿真模型和創意設計; 還可以以革命故事為背景,設計和開發出一系列的文物衍生品,如創意的、有廣東省紅色文化元素的手工藝品等,這樣既具有時代元素,又具有文化元素的產品,既可以促進文化消費,也能夠推動廣東省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建設,并且也符合當前時代的經濟模式。
3.2.1 建設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庫
數字資源庫的建立是保護廣東省紅色文化資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促進紅色文化傳播、讓紅色文化“活起來”的重要手段。在《廣東省關于進一步提升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指導下,有關部門提出要繼續強化戰略思維,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的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投入,扎實推進。并強調要切實做好“革命文物資源目錄和大數據庫”“適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的互動性體驗性”等工作,真正讓紅色文化“活起來”。一方面,要對各地的紅色文獻、圖片、紀錄片、聲音、文物等進行數據收集、挖掘、梳理與整合,建立基礎數據庫。同時,利用人工智能、3D 影像、VR 網絡虛擬現實等技術,將紅色文化轉化為影像、文字和三維再現數據等數字模式。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內涵,開發各具特色的數字化創意產品,提升紅色文化數字化資源庫的利用率。
3.2.2 搭建紅色文化數字化共享平臺
數字化共享平臺的建立既是推進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進行紅色文化宣傳的必要手段。第一,充分利用數字媒介傳播范圍廣的優勢,搭建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數字化平臺、頻道等,如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就將廣東省的紅色名人、 紅色地標、革命史實、歷史圖片等進行整合,并提供搜索引擎,為在線享用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提供了極大便利。第二,推動國家和地方主流數字媒介之間的層級交流與合作共享。由國家整體規劃,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體性挖掘與結構性整合,在國家戰略層面搭建起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第三,建立紅色文化數據庫,建設過程中,一定要突出廣東省的地域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借助大數據技術、精準定位,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使紅色文化更具吸引力。比如,2021年7月1日“廣東省紅色文化地圖”正式上線,采用“互聯網+地理信息”技術以及數字化技術,空間化展示全省374 各個主要的紅色地標,實現了通過“一張圖”就可以走遍全省重要紅色軍事文化遺產和紅色革命遺址等紅色資源。720°全景影像,不僅豐富了數據資源,更可以讓公眾足不出戶,就可以身臨其境的學習和感受紅色文化知識和革命精神。
3.2.3 建設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數字化體驗平臺
大數據技術背景下,可以把紅色文化的演出、展覽、活動、環境、陣地等各項服務內容都恰當的移植到互聯網當中,通過數字化技術從多個方面來展現紅色文化資源。觀眾在進入紀念館、 博物館等場所時,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等形式更深刻的體驗所要參觀的文物、事件、故事等。這樣既能夠滿足群眾的文化需要,也能夠提升紅色文化服務場所的服務質量。當前,廣東省很多紅色紀念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基本實現了二維碼掃描自助參觀服務,在廣東省各級政府的大力努力下,正在全省紅色文化旅游場所以及教育基地等進行大力普及。比如,在2022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之際,廣東省博物館承辦舉行了廣東紅色文旅護照和“萬里紅途”研學營項目,深度聚焦廣東特色文旅資源,10 個線下打卡點和20個線上打卡點相互呼應,上下聯動,形成貫穿全省的紅色線路,傳播紅色文化,傳遞紅色力量。廣大網友和群眾通過線上有獎答題、線上打卡紅色景點聽語音講解等,不僅獲得了知識,了解了紅色歷史,還有機會獲得紀念徽章,極大調動了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對弘揚和發展廣東省紅色文化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3.2.4 構建紅色文化數字化產業集群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于紅色文化的利用和開發其實是一種更好的保護。廣東省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數量眾多,種類多元化,每一個、每一處都是珍貴不可復制的文化財富和精神財富。如果只單純地進行保護,工作量是很大的,為此,應該在保護中科學合理運用,這既可以發揮出廣東省紅色文化資源的作用,也可以實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建設。依托當前的大數據技術,可以構建廣東省紅色文化數字化產業集群,和出版、音像、電影、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形態進行合作,如優秀的紅色故事動畫片、電影作品、紅色歌曲、紅色小說等,從而實現對廣東省紅色文化資源的再制造、再生產、儲存、傳播和開發利用等,在推動廣東省紅色文化數字化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助力于廣東省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是我國革命先輩在艱苦斗爭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先進文化,大數據背景下,進行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是為了更好的弘揚和發展紅色文化,為此,需要我們深刻理解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的必要性,厘清廣東省紅色文化資源,通過建設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庫、搭建紅色文化數字化共享平臺、建設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數字化體驗平臺、 構建紅色文化數字化產業集群來對紅色文化進行更直觀、全面、生動的展示,在增強紅色文化傳播效果的同時,使紅色文化精神能夠真正深入人心,進而更全面的推動廣東省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進程,助力于我國的民族精神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揮一些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