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郭杰,李軍正,何朋朋,任應斌,趙永偉
(1.三門峽市煙草公司靈寶市分公司,河南靈寶 472500;2.河南省煙草公司三門峽市公司,河南三門峽 472000)
靈寶市位于河南省最西端,是河南省主要煙葉種植區(qū),在全國煙草種植區(qū)劃中,隸屬黃淮煙區(qū)豫西山地丘陵烤煙適宜區(qū)[1]。靈寶市煙葉種植區(qū)普遍在海拔800 m 以上的山區(qū)丘陵地帶,烤煙旺長期多發(fā)生冰雹等災害,給煙農(nóng)造成了較大經(jīng)濟損失[2]。
冰雹對煙草的傷害有3 種類型,即折斷煙莖、擊破撕碎葉片、雹擊葉面形成孔洞。冰雹會造成煙草葉片形成大小不等的穿孔,導致爛葉、掉葉、形成大量的傷口,這些傷口易于煙草病害的入侵、流行,雹災嚴重時會導致煙田絕收。雹災所造成的損失和煙草恢復正常生長的可能性,與發(fā)生雹災的時間有關,在煙草生長期內,雹災發(fā)生的越晚損失越大,恢復正常的可能性越小[3]。
近兩年,靈寶市平均每年冰雹災害所造成的煙草產(chǎn)量損失可達5.3%,嚴重影響了煙草經(jīng)濟效益。目前,冰雹災害雖然可以準確預報,但還缺少有效措施控制冰雹災害的發(fā)生。因此,在受災后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是減少雹災所造成損失的主要途徑。
2021 年7 月12 日左右,靈寶市朱陽鎮(zhèn)何家村等部分煙田遭受嚴重冰雹災害,幾乎絕收,多數(shù)煙農(nóng)信心受挫、放棄管理。為此,項目組結合往年經(jīng)驗,并咨詢煙葉栽培相關專家,完善了殺莖育杈技術及相關配套措施進行補救,與雹災后未采取措施煙田和正常生長煙田進行對比,探索雹災后采用殺莖育杈補救技術對煙葉后期產(chǎn)質量的影響。
1.2.1 殺莖
1)已現(xiàn)蕾煙田,主莖葉片無采烤價值,在晴天用鐮刀在煙株莖基部20~30 cm 處斜殺,選擇一個健壯的煙芽培育二茬煙,待長出6~8 片葉及時打頂,重點提高單葉重和等級。2)尚未現(xiàn)蕾煙田,主莖上尚能長出5~6 片未受傷害葉片,待現(xiàn)蕾后及時打頂,在自上而下第2或第3葉葉腋處選留一個壯芽,其他抹掉;待煙杈長出4~5 片葉打頂。
1.2.2 防病、促生長
1)花葉病可用0.5%的香菇多糖水劑噴霧防控,葉斑病可用80%波爾多液粉劑進行噴霧。兩種藥劑交替使用,每隔5 d 噴1次,各用2~3 次。2)使用啶蟲脒或吡蟲啉防治蚜蟲。3)為促進腋芽生長、葉片擴展,在腋芽長出3~4 片葉后,用蕓苔素內酯或胺鮮酯噴灑煙芽,尤其是抹過抑芽劑的煙田必須噴灑。
1.2.3 施肥
1)留底杈煙田,每667 m2施尿素3 kg+磷酸二氫鉀4 kg;或每667 m2施磷酸二銨8 kg+硫酸鉀5 kg。2)留頂杈煙田,每667 m2施尿素2 kg+磷酸二氫鉀2 kg。
1.2.4 中耕培土
追肥后及時將殘葉、莖稈清出煙田,保持煙田衛(wèi)生,減少病害發(fā)生。
試驗地塊選在靈寶市朱陽鎮(zhèn)何家村三組遭受雹災較嚴重的煙田。煙苗于5 月12 日移栽,供試品種為云煙87。
T1處理:嚴重雹災后采用殺莖育杈補救措施,面積1.6 hm2。T2處理:嚴重雹災后常規(guī)措施管理,面積1.3 hm2。CK:未遭受雹災且正常生長煙田,面積1.5 hm2。
T1處理按照1.2 項下措施管理。T2處理未殺莖,殘葉清理出煙田后按照《三門峽市烤煙生產(chǎn)技術方案》常規(guī)管理,與T1處理同時噴等量同種類藥劑,施等量同種類肥料。CK 組按照《三門峽市烤煙生產(chǎn)技術方案》常規(guī)管理[4]。
1)農(nóng)藝性狀。采用常規(guī)方法測定,測定指標為烤煙株高、莖圍、葉片數(shù)、最大葉長和最大葉寬等[5]。
2)植株生物量測定。在成熟期測定煙株根、莖、葉的干鮮重[6]。先稱取其鮮重,105 ℃殺青15 min、70 ℃烘干至恒重后測定干重。
3)主要病害情況調查。在成熟期進行病毒病的調查,在中部葉采收時進行赤星病、角斑病、野火病等葉斑類病害的調查,并按照式(1)和(2)計算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
4)烤后煙葉外觀質量分析。按照《烤煙》(GB 2635—1992)分級標準對烤后煙葉進行分級,并對其外觀質量進行描述分析[7]。
5)主要經(jīng)濟性狀指標。統(tǒng)計烤后煙葉產(chǎn)量,并對烤后煙葉分級,確定烤煙產(chǎn)量、產(chǎn)值、均價及上等煙比例等。
采用Excel 2010 和SPSS 23.0 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各處理的農(nóng)藝性狀如表1 所示。CK 處理組在株高、葉片數(shù)、最大葉長和最大葉寬4 個指標上顯著高于T1和T2處理,T2處理組和CK 處理組的莖圍指標顯著優(yōu)于T1處理。

表1 不同處理的農(nóng)藝性狀比較(成熟期)
由表2 可知,CK 處理組的地上部鮮重顯著大于T1處理組和T2處理組,質量差值在1.16~4.35 g;CK 處理組和T1處理組的地上部干重顯著大于T2處理組,質量差值在0.09~0.44 g。在根鮮重和根干重方面,CK 處理組均重于T2處理組和T1處理組,但3 個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2 不同處理生物量比較(成熟期)
由表3 可知,T2 處理組的病毒病和葉斑類病害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都顯著高于T1 處理組和CK 處理組,病害嚴重;CK 處理組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略低于T1 處理組,但差異不顯著。

表3 不同處理的病害發(fā)生情況比較
由表4 可知,在顏色方面,CK 處理組略深于T1處理組和T2處理組,T1處理組和T2處理組之間顏色差異不明顯。在成熟度方面,CK 處理組和T2處理組成熟度較好,T1處理組成熟度稍差。在油分方面,CK處理組好于T1處理組和T2處理組,T1處理組和T2處理組之間無明顯差異。在身份方面,CK 處理組和T2處理組之間差異不明顯,T1處理組烤后煙葉較薄。在葉片結構方面,CK 處理組烤后煙葉葉片組織結構明顯較疏松,T1處理組和T2處理組烤后煙葉葉片組織結構疏松度較差。在色度方面,CK 處理組較強,T1處理組和T2處理組色度較弱。

表4 不同處理烤后煙葉外觀質量比較
由表5 可知,在產(chǎn)量、產(chǎn)值、均價和上等煙比例指標上,各處理表現(xiàn)均為CK 處理組>T1處理組>T2 處理組;T1處理組的產(chǎn)量、產(chǎn)值、均價和上等煙比例分別比T2處理組高41.41%、48.04%、4.69%和37.96%。

表5 不同處理的主要經(jīng)濟性狀指標比較
雹災后采用殺莖育杈補救措施的煙田在株高、莖圍及葉面積等方面明顯比常規(guī)煙田差,這可能與雹災發(fā)生的時間早晚有關。殺莖育杈煙田生長發(fā)育時間相對減少,導致煙株相對較矮,葉片較小,但其葉片數(shù)量比雹災后未采用殺莖育杈技術的煙田多,整體地上部鮮重和地上部干重都要比雹災后未采用殺莖育杈技術措施的煙田重。
雹災后采用殺莖育杈補救措施煙田的病毒病和葉斑類病害發(fā)生率比常規(guī)煙田分別高2.0 個百分點和2.7個百分點。雹災后未采用殺莖育杈技術措施煙田的病毒病和葉斑類病害發(fā)生率比采用殺莖育杈技術措施的煙田分別高107.5%和142.2%,可能是雹災后未采用殺莖育杈技術措施的煙田清理了被冰雹折斷的煙莖、破碎葉片等,在煙株上留下了大量的機械傷口,這些傷口更易于煙草病原的入侵。
雹災后采用殺莖育杈補救措施煙田的烤后煙葉在顏色、油分、葉片結構、色度等方面與雹災后未采用殺莖育杈補救措施的煙田基本相當,但在身份方面明顯較薄,這可能與留葉數(shù)相對較多、單葉干物資積累不夠有關。遭受雹災煙田無論是否采取殺莖育杈補救措施,其在產(chǎn)量、產(chǎn)值等經(jīng)濟效益方面均較正常煙田明顯下降,但采取殺莖育杈補救措施的煙田能有效挽回部分損失。
本試驗結果表明,嚴重雹災煙田采用殺莖育杈補救措施后煙草在成熟期農(nóng)藝性狀、生物量、主要病害發(fā)生等方面幾乎能達到正常生長煙田水平。煙葉生理成熟時間70 d 左右,因此只要冰雹等災害發(fā)生在秋分前50 d 或更早,采用殺莖育杈補救措施煙田的煙葉即可正常成熟[8]。在產(chǎn)量和產(chǎn)值方面,采用殺莖育杈補救措施的煙田明顯要比同樣遭受嚴重雹災未采取相關補救措施的煙田高,能有效挽回煙農(nóng)48%左右的經(jīng)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