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紅
近日,在北京一高校足球場上,一名男生突然倒地,呼吸衰弱、心臟驟停。兩名有急救經驗的同學迅速上前施救,另一名同學則飛奔取來自動體外除顫器設備(AED),對其進行心肺復蘇和除顫救治。不久后,男生恢復意識并被送醫,目前狀況良好。
(11月2日《工人日報》)
據悉,兩位施救同學作為北京冬奧會的志愿者,曾參加過急救培訓并取得證書,施救所用的AED則是第一時間從緊鄰足球場的體育館大廳取來的。專業的培訓加上專業的設備,才共同演繹了這場“教科書”式急救。
“給救人者點贊,這位患者也是很幸運的”“這才是正確的急救,請多報道這樣的新聞”“建議全國推廣AED,普及急救知識”……這起“完美施救”引發網絡熱議,“大學生心臟驟停被同學教科書式救回”一度沖到熱搜前列。
點贊之余,網友們更希望“教科書”式急救不僅僅是一種運氣,而是常態。
心臟驟停時的有效急救時間有“黃金4分鐘”之說,但現實中急救人員很難在4分鐘內趕到,AED則讓患者有了更多在“黃金4分鐘”內獲救的可能。
遺憾的是,在醫護人員之外,目前國內大多數公眾并不具備最基本的急救技能。即便很多場合都配備了“救命神器”AED,但由于急救培訓不足,面對身邊人的突發狀況,大多數人不懂、不會、不敢施救?;诖耍@幾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呼吁,在全社會特別是大中學生群體中加強急救知識的普及和培訓。
重視生命教育,加強急救技能培訓,從國家到地方都已在行動。《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校學生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
2021年,教育部組織開展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工作,重點任務包括:普及校園急救知識;鼓勵試點高校開急救課并納入學分管理;鼓勵有條件的試點學校逐步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開展應急救護培訓,提高學生避險、救護技能等。
期待各方努力之下,“教科書”式急救更可及、更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