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良 肖巨石



名片
湖南省新寧縣深沖小學創辦于上世紀50年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接壤,是新寧縣最偏遠的學校之一。學校現有學生21人,教師4人。近年來,各類公益助學活動,為這所山區學校送來了溫暖和希望。
故事
驅車從新寧縣崀山景區出發,向西南穿行,一路急彎陡坡,懸崖斷壁。駛入山林最深處,新寧縣深沖小學靜立于此。
深沖村原是省級貧困村。重重高山阻斷下,村子與飛速發展的社會漸漸脫了軌。落后的教育環境也成為了村民的一塊心病。
“沒有校門、沒有圍墻,木質教學樓常年漏雨、四面漏風,課桌椅年久失修、陳舊不堪,師生上廁所還要借用附近的農舍。”11 月1 日,深沖小學上一任校長陳海雄回憶道。2013 年以來,新寧縣委、縣政府前后投入200 多萬元對學校進行整體重建。兩幢現代化教學樓拔地而起,信息化教學設備也一應俱全。
舊貌換新顏的深沖小學搖身一變成為山村最美的一道風景。當地老百姓對教育也有了更大的盼頭。
陳海雄介紹道,在財政投入吃緊的情況下,大家積極想起了辦法。老師在網上聯系公益組織;本地企業家主動對接聯絡助學平臺;脫貧攻堅時期,不少駐村幫扶的工作人員也為孩子們送來求學物資……一場又一場的公益助學力量如點點星光匯聚到這所偏遠村小,為學校、為師生發展注入了持續發展動能。
“你看,這是我的第一個書包。叔叔阿姨還給我送了文具盒、筆記本、故事書。”教室里,五年級學生高新竹(化名)翻開一個已經褪色但十分干凈的雙肩包,興奮地向記者展示他珍藏的“寶貝”。
母親身有殘疾、父親目不識丁,全家靠務農維持生計,困苦的家庭條件曾讓高新竹一度瀕臨失學。得知孩子的家庭情況后,學校為他積極爭取湖南省教育基金會“育才行動”等公益助學資金。
多方幫扶之下,高新竹得以繼續正常就讀。“換上干凈整潔的校服,原本總躲在墻角不愛說話的孩子現在活潑開朗、和朋友們玩成一片。”班主任李海情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
“山區留守兒童多,缺少父母陪伴,很多孩子滋生厭學的情緒。”現任校長譚玉環說道,在傳授課業的同時,老師們積極探索,希望更多膽小怯懦的孩子挺直腰桿,擁有精彩快樂的童年。
2019年,長沙銀行新寧支行為學校捐資20萬元,將一間廢棄的教室改造成多功能閱覽室,并捐贈了2600冊圖書。大山里成立起“快樂書屋”,老師們決心以閱讀潤澤孩子們的童年。
中午12時30分,是學校固定的閱讀時間,三年級學生陽承林會準時出現在“快樂書屋”。雖然識字不多,但他每天堅持閱讀半小時。小小年紀的他,立志要像書中的魯班一樣,翻越高山,學習更多的本領。
大山里的書香,浸潤著每一個孩子的心靈。
“梅花香自苦寒來,書中的故事教會我,要勇敢面對生活的困難和打擊,迎難而上。”2021 年,學生蘭一鳴(化名)因父親去世終日郁郁寡歡,甚至逃學曠課。老師們每次上門家訪、勸學時,總會給他帶上幾本勵志的書籍。學校還讓蘭一鳴負責起“快樂書屋”的圖書擺放和紀律維護工作。一個學期下來,蘭一鳴變得積極進取了,也自覺責任在肩。“他每天回家會主動幫爺爺奶奶喂豬、喂雞,學習也不用操心,上學期期末測評還拿了優秀。”兒子的大轉變,讓蘭一鳴的母親倍感欣慰。
看著孩子們的無憂笑臉,望向校園四周的連綿高山,譚玉環總同孩子們說:“山的盡頭是希望。”
近十年來,源源不斷的愛心如束束微光,照亮深山村小的發展之路;教育的火把撒下點點星火,守護深沖學子的夢想之光。
記者手記
種下一顆溫暖的種子 董以良
公益助學,促進了學校發展的同時,也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一顆溫暖的種子。
采訪期間,記者數次感受到了師生的善意溫情。
學校山高路遠,住宿條件相對艱苦,4名老師長期“定居”于此,堅守在教育的“神經末梢”,最長的有6年之久。交流之際,他們卻不言生活苦只言育人之樂。
五年級學生高澤旺曾是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一家人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住上了嶄新的紅磚房,教育幫扶也讓他深有感觸。學校成立放學路隊后,他主動請纓,甘當“護學使者”,在崎嶇蜿蜒的山路上,擔起監護同線路3 名低年級孩子的責任,以己之力回饋社會。
“謝謝叔叔阿姨送給我的校服,很漂亮,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它。”“感謝老師在我意志消沉的時候陪伴我引導我,我會好好學習以后用自己的力量將這份愛傳遞下去……”翻開學生的作文本,“感激”“感謝”是最常見的字眼。
……
陌生的力量,匯聚于此,溫暖向上;淳樸的師生,銘記于心,感恩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