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李穎


“宜章四中,艱苦中奮發出堅強。讓知識溫暖了平凡,讓德藝創造著輝煌……”
校歌《美麗四中》的優美旋律,常常在地處湘粵邊境的宜章縣第四完全中學(下稱宜章四中)校園回蕩,它唱出了青春的奮進力量,道出了師生的堅定信念。歌詞中的每字每句,都成為師生砥礪前行、成才報國的“精神密碼”。
2022年,值逢宜章四中建校65周年。
校園里,每一棟建筑,每一棵草木,都見證著踔厲奮發、賡續前行的風華歲月,記錄著漫漫求索、中流擊水的奮斗故事,演繹著弦歌不息、風雨兼程的教育詩篇。
65年滄桑巨變,65年風雨征程,宜章四中堅守初心,肩扛使命,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齊頭并進,“為學生成功人生構筑堅實基礎”,把創建“高中創特色,初中樹品牌”的縣域高水平完全中學的豐碑牢牢樹立在湘南大地上。
A一脈相承守初心
9月12日下午,宜章四中——湘南一所樸素、平凡的鄉村中學,也洋溢著喜悅。當天,宜章四中1977屆杰出校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鄧秀新回校訪問并開展座談會。參觀校園時,鄧秀新院士通過今昔對比為學子們講述母校的滄桑巨變。
“只有深入了解國史、校史,我們才能堅守一脈相承的初心。”10月24日,在宜章四中辦學簡史文化長廊里,該校校長曹浩軍沿著鄧秀新院士的回訪路線,將校史故事娓娓道來。
一心向黨,與國同夢。學校的成長,始終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同國家前途緊密相連。
“1956年,時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的張際春回家鄉時多方考察建議,縣人民委員會決定,在一六觀音寺對門的廟頭嶺創建‘宜章縣立第二初級中學’。1957年,學校前身宜章縣立第二初級中學誕生。1957年秋開始招生兩個班,學生百人左右,教職工11人,副校長李煥南主持工作。1958年9月,學校收歸為縣辦。1959年,臨武縣并入宜章后,學校與宜章縣立第七中學合并改名為‘宜章縣第四初級中學’。1961年,恢復臨武縣建制后,學校又改為‘宜章縣立第二初級中學’。1969年,學校增設高中班,成為完全中學。1970年,學校改名為‘宜章縣第四完全中學’。1976年3月,學校下放給一六公社管理。1978年3月,宜章縣革委會(45)號文件通知,學校又收歸縣辦、恢復為‘宜章縣第四完全中學’。2004年,學校被評為‘郴州市重點中學(市示范性普通高級中學)’。”曹浩軍指著一張張歷史照片深情地說。
時光轉逝,風雨坎坷。“扎根鄉鎮辦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讓教育薪火代代相傳。”
牢記這一脈相承的初心,一批批師生艱苦創業、接續奮斗。學校緊跟新世紀的時代步伐,積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全國作文教學先進單位”“全國英語風采大賽優秀組織單位”“湖南省基礎教育資源建設先進單位”“郴州市教育教學優勝單位”“郴州市基礎教育改革樣板校”等榮譽,為學校發展增添了色彩。
今年暑期,根據宜章縣教育改革方案,一六中學并入宜章四中,成立了宜章四中初中部。自此,宜章四中形成了“一校兩區”的發展格局,翻開了完全中學發展的新篇章。今秋開學,該校在編在崗教職員工172人,高中部在校學生2177人,初中部在校學生961人。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
誠如該校黨支部書記陳勇國所說:“65年的辦學歷史,是一部篳路藍縷、艱苦拼搏的創業史、創新史、奉獻史。往后我們將以新擔當、新作為,奮力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
B五育并舉塑新人
陳勇國自信地說:“一直以來,學校始終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以傳統君子文化和紅色文化為主基調,堅持以‘四色教育’推動五育并舉,培養造就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
“紅色”革命教育。宜章縣為什么這么紅?宜章四中教師們因地制宜,以《深植地域紅色基因思政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課題為依托,設計了圖文并茂的“宜章南部地區革命歷史陳列墻”,讓湘南起義、紅軍過宜章等紅色故事在校園“火出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師生也由“吸收者”變為“傳播者”。2007班學生王楓婷、2002班學生譚麗等廣播站成員以及今年剛從湖南一師畢業分配到該校的雙胞胎教師譚晶、譚瑩更是從“聽講人”化為“主講人”,以聲為媒,在校園內持續撒播紅色因子。
“綠色”生態教育。宜章四中以綠色校園創建為載體,為校內主要的亭閣樓臺都設計了楹聯。同時,該校還建設了一座德潤園。園的東面,有28面君子文化墻,上面用漫畫和文字展現了君子文化所包含的美德,為該校2017年開始打造的君子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2022年1月,該校被評為“郴州市園林單位”。
“藍色”創新教育。該校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重新修訂教師管理考核方案、綜合督導通報制度等,撬動教育教學工作有序高質量開展。同時,該校還深入挖掘鄧秀新院士艱苦樸素的生活精神、努力拼搏的攻堅精神、樂于奉獻的無私情懷,引導師生擦亮開拓創新的精神底色。
“金色”平安教育。宜章四中全力落實后勤保障,不斷完善學校“三防”建設,連續多年被評為宜章縣“平安學校”。同時,該校落實營養改善計劃和學生幫扶工作,并不斷改善住宿條件,為學生的健康保駕護航。
與此同時,該校還抓實落細師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內建有一個標準化心理咨詢室,開好每周一節專業心理健康課的同時,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科課堂。2021年,該校被評為“郴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
陳勇國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該校堅持以文養人、以文育人,并成功舉辦了田徑運動會、元旦文藝匯演、主題演講、學科素養大賽等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立德樹人之路越走越寬廣。在文藝匯演中主持串講,在辯論賽場上激烈博弈,在廣播站傳遞真善美……王楓婷、譚麗同學驕傲地說:“雖然文化成績不是最優秀的,但在很多舞臺上,平凡如自己也是獨一無二的。”這便是學校教育賦予她們的底氣。
C六秩奮進譜新篇
六秩芳華桃李灼,各展風姿耀中華。
宜章四中辦學簡史文化長廊里,張貼著歷屆優秀校友簡介,不少學生在課后都會前來汲取“精神養分”。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全國科協副主席鄧秀新,北京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少將張超金,國家著名作曲家王佑貴,全國誠信之星、中國好人謝運良,全國最美鄉村教師譚蘭霞,第九屆全國殘運會射擊冠軍范心,清華大學學子余前程、曹翔……一批批校友以奮斗之我,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成為母校的驕傲。
捷報有音,跨越無聲。在由遠及近的歷史成就中,總有一些成就令人熱血沸騰。
人才隊伍注入新活力。即使地處偏遠、教師流動性大,宜章四中每一屆領導班子仍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重點工作來抓,通過“三級檢查”(即年級初查、教研組復查、校領導抽查)的方式,狠抓教學常規;采取師徒結對,上公開課、研討課、示范課,行政人員推門聽課,課堂教學民意測評等措施,做到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全面建設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該校教學質量也逐年攀升,初中部多年被評為“郴州市教育教學優勝單位”。
教學教研收獲新成果。張太池、黃曉燕、曹慧琳等12位老師在線上線下教學比賽中榮獲郴州市、宜章縣一等獎、二等獎;在宜章縣第二屆青年教師教學素養競賽中,譚丹、李穎、曹慧玲、江運澤4名教師均獲高中組第二名;李賽紅、樂慧芳、李素君等68位教師撰寫的論文分別在國家、省、市、縣級刊物發表或者獲獎。
謝桂榮、周苗苗、李先澤等86名學生在省、市、縣在各級各類比賽活動獲獎達136人次,謝桂榮的獨唱、李先澤的獨舞代表郴州參加湖南省藝術舞蹈比賽均榮獲一等獎,為學校和宜章縣贏得了可貴榮耀。學校也以特色教育真正實現了生源的“低進高出,低進優出”。
回首六秩榮耀,更覺使命在肩。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宜章四中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勵志博學,求實創新”的校訓,踔厲奮發,奮楫篤行,朝著建設特色鮮明的鄉鎮縣屬優質中學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