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磊
(大慶油田第七采油廠基建工程管理中心,黑龍江 大慶 163517)
(1)重力分離技術:采用不同物質及雜質的密度差開展初步分離工作,所需沉降時間較長,但油、水、雜質的分離效果較好;(2)離心分離技術:需要應用離心泵使回注水中形成離心場,不同密度的物質在離心作用影響下可產生不同離心力,物質密度越大,可受到的離心力就越大,也就可以對雜質進行分離;(3)粗粒化技術:使用填充物開展過濾工作,一般來說,填充物為陶粒和石英砂等材料,可以對油滴直徑進行改變,并通過重力實現油水分離;(4)過濾分離技術:主要需要采用過濾器以對回注水進行過濾;(5)膜分離技術:其中包括膜蒸餾技術、反滲透技術、納濾技術、超濾技術和微濾技術,可以對回注水進行有效處理[1]。
(1)混凝沉淀技術:使用混凝劑對污水進行吸附和中和,使雜質絮凝成為懸浮物,以降低處理難度;(2)化學氧化技術:針對污染物質實施氧化處理,可采用光催化氧化法、電化學氧化法或化學氧化法;(3)物理化學法技術:應用吸附法或通過氣浮法,其中氣浮法在回注水處理工作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其可以形成小氣泡,并附著于懸浮物或油質,且因為密度在水之下,所以能夠促使浮渣順利與水進行分離;(4)生物技術:采用微生物所具有的生化功能,對有機物質進行分解,使其成為單一物質,再將其中的有毒物質實施轉化處理,以實現回注水的凈化。
由鹽類形成的回注管線腐蝕,主要原因在于礦化度過高,對緩蝕劑進行選擇,應主要應用亞硝酸鹽、鉬酸鹽、硅酸鹽以及鎢酸鹽一類的無機緩蝕劑,但是因為此類型的緩蝕劑可能造成重金屬污染,所以當前應用頻率更高的磺化木質素等有機緩蝕劑。
硫化物中的SO42-離子極易導致垢下腐蝕,所以必須對硫離子進行控制,以解決硫化物腐蝕問題,對污水中的硫化物進行去除的方法主要可劃分成為三類:(1)物理法,例如活性炭法、氣提法、分子篩法、吹脫法等;(2)化學法,包括沉淀除硫和過氧化除硫;(3)生化法,由微生物將硫化物作為主要營養源,使硫化物逐漸被消耗。
在開展油田回注工作的過程中,細菌微生物因素能夠導致回注管線發生腐蝕穿孔情況,硫酸鹽還原菌SRB屬于兼性氧性微生物,能夠導致金屬表面產生去極化,并且受到氫化酶作用的影響,還可使硫酸鹽被還原成為初生態氧以及硫化物,能夠導致管道及設備受到嚴重腐蝕;鐵細菌IB能夠附著于金屬表面,并導致水中的亞鐵離子被氧化,也能導致金屬表面亞鐵轉化成為氫氧化高鐵,使其于鐵細菌膠質中發生沉積,并逐漸結瘤,隨著結瘤現象的加重,陽極區內的腐蝕不斷加重,也就能夠逐漸引起管線的堵塞和腐蝕。對于這一情況,主要需要采用物理法和化學法進行防治,物理法包括紫外線、超聲波殺菌以及改變細菌的生存環境,使防護層得到強化,化學法包括使用硝酸鹽基微生物處理技術強化油藏之中的益微生物[2]。
根據上文,對回注水處理工藝進行優化,是避免管線發生腐蝕的重要基礎。所以需要盡可能提升回注水的質量,并從源頭處開始降低細菌、生物硫化物等各項物質對于回注管線的腐蝕,以保障回注水的處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