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程 姜 薇
《二泉映月》是最符合當時時代背景的代表作之一,它表現出當時那個時代窮苦勞動人民的生活現狀,人們的生活充斥著辛酸、貧窮與痛苦。這首作品是由我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所創作的二胡曲,是最有藝術魅力的一首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當時一經華彥鈞演奏,便馬上流傳于全國各地,甚至用享譽國內外來形容一點也不夸張。后來,被音樂家儲望華進行改編,用西洋樂器鋼琴來演奏,這就要求演奏者對于中國作品要有較高的理解,對于音樂美學、思維模式都要有一定的基礎,而研究這些,對于掌握中國民間音樂的感情色彩十分重要。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音樂特征,就如歌詞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一樣,民族音樂代表了本民族的追求和藝術特征,不論是西方民族音樂還是東方民族音樂都是如此。但是通過研究我們會發現,大多數關于音樂方面的文章通常都是簡單地介紹作者背景、音樂風格、民族特色及曲式分析等,在演奏上細致的分析較少,大多都是比較籠統的分析,而幾乎沒有提及樂曲中的情感和氣息處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著名作曲家儲望華根據二胡版《二泉映月》改編成鋼琴版本的《二泉映月》,其動人的旋律和充沛的情感使它成為一首有內涵有價值的樂曲,更是成為中國民間音樂的代表,它的傳承與發展值得研究琢磨。
自身喜愛《二泉映月》這首鋼琴獨奏曲是因為受到了中國民間音樂的熏陶,聽著多位演奏家家用不同的情感、風格和技巧演奏此曲,從中感受到了《二泉映月》的美妙之處。后來通過自身的琢磨彈奏,使這首樂曲深深扎根在心里。從不同角度分析探究,發現了它對于中國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儲望華1941年出生在湖南藍天,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后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主要專業為鋼琴,并對作曲理論方面感興趣,在此期間創作了二胡獨奏曲《村歌》并在全國進行演出。后來又因為受到中國改革的影響,沒能如愿進入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改為專攻鋼琴,并創作了大量為后世作出巨大影響的作品,深受群眾喜愛,不僅對國內產生影響,對國外也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民間音樂的器樂不僅僅局限于本民族的樂器,還注重中西方器樂的結合,注重發展新的音樂,用不同的演奏方式來表達本民族的特征。鋼琴音樂引入我國之后,如何將鋼琴音樂的創作技法和中國風格相結合,成為了國內鋼琴音樂創作的重要研究內容。[1]儲望華還創造了其他優秀作品如:《翻身的日子》《解放區的天》《新疆隨想曲》和《前奏曲》等,中國大多數鋼琴家都會選擇這些曲子進行演奏表演,同樣也是音樂考級或者比賽的熱門選擇曲目,在音樂會與演出中受到大多數聽眾的喜愛,在國內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鋼琴曲《二泉映月》也是在這一時期的背景下創造的。通過鋼琴將中西方音樂完美結合在一起,用鋼琴來表達中國民間音樂的風格。對實現鋼琴曲創作的多元化和提高鋼琴曲的創作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我們從《二泉映月》的名字來說起,這個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沖突的,通過名字來看,音樂描繪了二泉映月的景物,而通過了解背景后,其內在是瞎子阿炳通過借景抒情來表達自己的悲慘身世。由此可見這首樂曲并不主要是描寫優美的景色,實質上是表達阿炳對舊社會苦難生活的憤怒和無奈之情,也表現出阿炳對無情的現實生活的沉思,寄托了他對新生活的憧憬。[2]所以,我們在欣賞這首作品時,更多地需要從音樂的背景、作曲家的人生經歷,還有樂曲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調式等音樂要素所構成的音樂形象來領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需要從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歷史背景去探討,這樣才能揭示其深刻的內涵。而作品的旋律婉轉流暢、升騰跌宕、意境深邃。流露出如泣如訴、如悲如怒的情調及對光明世界和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現了一個身患疾病的流浪藝人在苦難生活中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在中國民族音樂中,最為突出的特點應該就是他的音樂表現形式。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對于音樂的橫向旋律極其重視,也就是旋律的表現性。從藝術風格上來講,中國音樂在意的是旋律的韻味方面,重視的是形散神不散。比較傳統的中國民族民間作品在旋律方面,多是以單旋律的表現形式來進行的。鋼琴曲《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是典型的中國民間風格的變奏曲式,儲望華把二胡版本的五次變奏改為了更為緊密的四次變奏。旋律在不同聲部中徘徊,流暢連貫,一氣呵成。一開始就引用了二胡曲的主題旋律作為引子。耳熟能詳,使人一聽就感覺到了一種悲涼的氣氛。主題A(2—11小節)共分為三個樂句:a句(2—6小節),b句(7—8小節),c句(9—11小節)。其中a是在引子之后一個斟酌性、傾訴性的樂句,平穩有序,但蘊藏著一種傷感。b句旋律音區從高音區到低音區的轉變、伴奏型的轉變、聲部的豐富,使音樂更有表現力,表現出難以平靜的思緒。c句在上一句的烘托之下,旋律向前推進,使情緒得到進一步發展,最后又表現出一種無奈的心情。變奏A1(12—20小節),此段還是貫穿發展主題旋律,只是比a縮短了,通過兩個簡短的音符和休止符裝飾音的配合,讓原本的旋律,通過簡單的形式再次出現,在音區上做音域高低的對比、旋律聲部的變換,更凸顯了內心的不平靜。變奏A2(21—36小節),這段的感情色彩變化較為明顯,通過出現的新聲部、力度之間的對比和豐富織體上的變化,使音樂充滿一種激情。在30—36小節的時候,音樂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和向往,也是為了高潮來臨的鋪墊。變奏A3(37—52小節),是此曲最華麗的部分,也是高潮部分,主題旋律不斷前進,情緒持續高漲。在46小節,通過音型的不斷變化使旋律上持續不斷的低音級進變成情緒激昂八度跳動,使音樂賦予鏗鏘有力的人物性格。作者在47—52小節這里的音樂,運用慷慨激昂之聲,體現了阿炳內心深處對舊生活的反抗和斗爭的精神。A4結尾部分(53—65小節),用和引子旋律節奏相同的模進,使作品表現出阿炳惆悵、哀怨與期盼的心情,渴望得到美好生活。
首先為引子部分,完美地還原了二胡的旋律聲部,用鋼琴來模仿二胡的運弓和拉弦,連奏方法屬于歌唱性彈奏方法,主要運用于抒情類歌曲的歌唱中,不是爆發性迅速揮動,右指觸鍵,保持掌關節平衡,需要指尖非常的牢固,觸鍵面積小,并且觸鍵快。力度雖然是P,但是表現出來的卻是一種感慨的效果,而不是純粹的悲情。滑音在二胡中基本使用一個手指按壓來彈奏,但在鋼琴上是需要兩個手指才能完成顫音等裝飾音。在變奏A1保留了原曲的旋律,但不是完全照搬,而是將休止符和裝飾音加入其中,使其更為流暢。變奏A2部分,要突出右手旋律部分,其左手的八度猶如二胡的運弓一樣,低沉悲壯。肢體豐富,力度不斷地增加,來表達作者的內在情感。變奏A3部分是整曲的高潮部分,也是最輝煌的時刻,左手注重那些強有力的琶音,突出了與命運做斗爭的頑強精神,在節奏上要做到一直往上推進,不斷推向高旋律但也不能太柔弱,做到剛中帶柔,柔中帶剛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3]作者在結尾再現了中心主題的旋律,整個樂曲的情緒得到了舒緩,表現出孤寂、哀愁的情感、透漏出憧憬之情。
全曲通過大量地運用倚音、顫音和琶音的形式,來模仿二胡的音色效果進行演奏,如以鋼琴上的倚音模仿二胡的滑奏,以鋼琴上的跳音模仿二胡的撥奏、二胡打音技巧。這些模仿既豐富了鋼琴獨奏曲的表現力,也兼顧了曲子的難易程度,使鋼琴對二胡的模仿巧妙地表現出來。
氣息是完成作品非常重要的部分,有時是非常平緩,比較勻稱的,有時是急促的。在此曲中更應該注重“呼”與“吸”,從而與作品完美融合,在中國民間音樂中有很多的自由節奏,如旋律平緩時的呼吸勻稱和激情時由呼吸帶來的緊張感。根據彈奏作品的特有頻率來控制自己的呼與吸,良好的氣息節奏更可以使得鋼琴演奏的演出效果獲得一個較大幅度的提升,關鍵之處是在于怎么樣去表達音樂的情感、音樂的整體風格等,而不僅僅是在演出技巧方面,也可以通過演唱旋律部分來達到氣息一致的效果。原先演奏者往往只會重視外在技巧,對鋼琴觸鍵方式、踏板的正確使用,音樂的氣息往往不怎么重視。通過各種情況表明,鋼琴水平要想得到一個很好的提升就必須要把握身體氣息與演奏技巧的完美融合,否則演奏水平將不會有很大的進步。
在此曲的四個變奏中應該體現出不同的情感變化。循序漸進,不斷地將旋律深入人心,深深地扎根于人的內心之中。此曲A3的高潮部分我們應該表現得更加壯觀,演奏得更加淋漓盡致。在艱難的生活中也堅持樂觀地面對音樂、面對生活。音樂審美離不開生活,藝術鑒賞也離不開生活。因此,我們要大量地鑒賞優秀作品,熟悉并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和鑒賞能力。
如何彈好一首中國民間樂曲,并且通過其樂曲來掌握音樂風格,審美鑒賞是其最重要的一點,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包括注意、感知、聯想、想象、情感和理解這六個方面。[4]藝術家的人生經歷、人生道路必然要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記,可以通過分析藝術作品的歷史背景,去感知和想象,調動再創造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激起豐富的情感,設身處地地生活到藝術作品中。民間音樂的風格還十分注重其蘊藏的意蘊,如鋼琴曲《二泉映月》中所表現的內涵是一個身患疾病的流浪藝人在苦難生活中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而不單純的是悲情,同時也表達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勇于和困難作斗爭的精神。
當我們深入研究一首作品的創作基礎、創作背景和樂曲的風格表現形式以后,作為演奏者,我們怎么做才可以將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仔細斟酌以后,可以得知演奏者需要具備十分扎實的演奏技巧,這樣可以完整地將作品呈現出來。那么要想做到完美的呈現就必須要演奏者可以精準地彈奏出譜面上最基本的內容、指尖的顆粒性和手指的獨立性也需要達到一定水準,這樣一首作品的骨架就被描繪出來了,在這些基礎以上,演奏者加上對于作品本身的感情色彩把握,通過演奏譜面上標記的音樂表情記號,牢記音樂的完整性,把握音樂的橫向發展與趨勢,就可以完美地呈現出這首作品了。
民族民間音樂雖說是我們熟悉的音樂,但是要想演奏好,就必須掌握其內部的重要因素條件。我們不僅需要了解作者背景、音樂風格、民族特色及曲式分析等,還需要掌握樂曲中的情感和氣息處理。世界上的語言是不同的,但是音樂語言是相通的。通過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和作品的演奏技巧等方面,使人們更加地體驗到作曲家在創作時的經歷和風格,讓人們更加地了解中國民間音樂。在情感和氣息方面,讓人們更加地投入到樂曲的演奏之中。鋼琴獨奏曲《二泉映月》所謂中西合璧,各取所長。使中國民間樂曲在外國也得更好的發展,為中國民間音樂融入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
注釋:
[1]鄧飛鏑.鋼琴音樂中的中國風格[J].北方音樂,2020(15):230—231.
[2]楊 祎.《二泉映月》的民族風格及藝術特征[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2):137—138.
[3]劉 芳.民族風格鋼琴曲《二泉映月》的演奏特點[J].藝術研究,2020(03):162—164.
[4]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