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n
看鳳頭海雀的眼神,總讓人覺得不太聰明的樣子。再加上它們頭頂一撮特立獨行的劉海,簡直就是表情包本包了。難怪有人說鳳頭海雀長得像可達鴨,仔細看起來好像還真的有點神似。
鳳頭海雀分布在北太平洋地帶,是北太平洋數量最多的食浮游海鳥之一,在白令海峽附近的無冰海域,你會看到許許多多這種“可達鴨鳥”成群結隊地生活著,覓食一些魷魚或者小魚小蝦等。
不過,這種喜劇演員可不單單是靠外貌取勝,他們具備多種才藝,畢竟在鳳頭海雀界,沒點兒才藝都是找不到對象的。
在鳳頭海雀求偶的季節,它們身上的羽毛會散發出柑橘的香味。據研究人員說,這種橘子味隔著幾里地都能聞到,而且很刺鼻,未見其鳥就先聞其味了。
在此之前,人們有時也會在別的鳥身上聞到氣味,但這些味道一般都是外來的。比如許多雀形目的鳥類會在它們的羽毛上涂抹螞蟻,因為螞蟻可以分泌酸。而有些鳥類則會用金盞花或者柑橘皮作為“驅蟲劑”,涂抹在身上后可以驅趕多種節肢動物。
不過,鳳頭海雀身上的橘子味并不是因為它們霸占了橘子市場,而是從身體內部散發出來的。2001 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分析了鳳頭海雀身上的氣味,發現它們身上的柑橘香氣其實是一些特定的醛類物質。而這些氣味是從它們肩胛骨羽毛之間的氣味腺處散發出來的。
這種味道能幫鳳頭海雀找到對象。它們先會到處走來走去,尋找這種氣味的來源。而在求愛期間,這些小海雀會將自己的喙埋在準對象的后頸部羽毛中,開始互相涂抹和“嗅嗅”。
研究還發現,橘子味氣味越重的鳥,求愛時表現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都會越出色,真的是鳳頭海雀界的“理想型”。
而這種橘子味除了用在找對象的儀式中,其實也還有別的用處。高濃度的醛類物質會讓鳥類身上的蜱蟲降低運動能力甚至癱瘓,還能驅蚊。
因此,當鳳頭海雀情侶互相涂抹柑橘味物質,其實也就是在互相涂抹驅蟲劑。雌鳥會認為,橘子味更濃重的雄鳥可以為自己和后代提供更強大的保護。
除了更“香”,鳳頭海雀找對象也看“臉”。它們群體中普遍認為,頭頂上的“劉海”頭冠更大的,就是更合適的配偶。不過。從現在的研究來看,這幾撮“呆毛”有點中看不中用,但也有人覺得劉海可以幫海鳥導航。
除了視覺和嗅覺信號外,叫聲也是它們的主要交際方式。這才是這群喜劇演員的“真·表演”。它們有五花八門的叫聲,可以大聲吆喝,可以咯咯叫、嗚嗚叫、汪汪叫。最常見的一種求偶叫法叫作“吹喇叭”,是一種特定的復雜叫聲。
當一只雄性的鳳頭海雀“吹喇叭”之后,其他的小海雀立刻一擁而上,把喙埋進了雄鳥的羽毛中(如上圖所示)。研究者發現,吹喇叭是它們求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而且他們還發現,“吹喇叭”的聲音頻率,可能和身體狀況之間存在關系。也許這些雄鳥的叫聲,就是在傳達“我體格超好”的信號。
總而言之,在鳳頭海雀的求偶繁殖季節(5 月到8 月),北太平洋的海岸邊的相親大會可能熱鬧非凡:大大小小的叫聲伴隨著濃烈的柑橘味兒,扎堆的鳳頭海雀頭上的劉海隨風飛舞。
等到它們找好對象之后,忠誠的海雀夫婦便會遵守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巖石裂縫處筑巢并生下孩子,并且共同承擔養孩子的責任。這些傳統一年又一年地延續下來。
得知鳳頭海雀會散發橘子味的香氣后,有人瞪大眼睛,想著是否能夠養一只在家里,這樣就等于養了一個天然的芳香劑呀,又能改善家中氣味,還能驅蟲,豈不美哉?
在此提醒有這種想法的人。鳳頭海雀的確能夠散發橘子味的香氣,但是,根據美國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大學海洋生物學家Douglas 的研究發現,導致散發橘子味的來源,是一些醛類物質。
醛類,知道是什么嗎?
包括但不限于甲醛、乙醛、丙醛、丁醛、苯甲醛……所以,就算不惜花費昂貴代價能買到鳳頭海雀,也不推薦飼養。除非你覺得家里的醛吸不夠,吸得不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