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帥
(徐州市中醫院老年醫學科,江蘇 徐州,221000)
眩暈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其中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占絕大多數[1]。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多為突發性眩暈,輕者僅出現陣發性視物旋轉,病情較重者可出現后循環卒中,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2]。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在臨床上可表現為惡心、視物模糊、頭痛、嘔吐、耳鳴、猝倒等[3-4]。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的發生機制還不明確,頸椎穩定性異常、本體感覺失調在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5-6]。目前,中醫在眩暈的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認為因虛致眩、瘀血內生、氣虛行血無力、痰阻脈絡是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的重要病機[7]。在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中醫可為臨床治療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方面提供有益的補充。補陽還五湯加味作為治療因氣虛血瘀、痰阻脈絡導致血脈不通病證的經典方劑,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8]。腦血流動力學被認為可準確反映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患者的病情程度,而血清神經肽Y(Neuro-peptide Y,NPY)為反映血管內皮功能的重要指標,也與眩暈密切相關[9]。本研究具體探討與分析了補陽還五湯加味對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老年患者腦血流及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以明確補陽還五湯加味的應用效果與機制。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江蘇省徐州市中醫院診治的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老年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信封抽簽1∶1原則把患者均分為中醫組與對照組,各35例。兩組患者的病程、收縮壓、舒張壓、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等一般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且本研究已被江蘇省徐州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s)/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s)/n(%)]
注: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病程(d) 收縮壓(mm Hg)舒張壓(mm Hg) 性別(男/女) 年齡(歲) 體質量指數(kg/m2)中醫組 35 39.34±4.35 136.09±11.83 87.98±4.55 18/17 65.56±3.33 25.58±2.11對照組 35 39.67±2.48 137.22±11.11 87.39±3.14 19/16 65.87±4.14 25.19±2.74 χ2/t 0.390 0.412 0.631 0.057 0.345 0.667 P 0.698 0.682 0.530 0.811 0.731 0.507
納入標準:符合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的診斷標準[10]和中醫病證診斷中氣虛血瘀型辨證標準[11](旋頸試驗陽性,Romberg征陽性,主要癥狀為耳鳴、惡心嘔吐、眩暈、頭痛等);年齡60~75歲;入院前1個月內未接受過其他孤立性眩暈臨床治療;患者病情處于穩定期。
排除標準:依從性差的患者;合并嚴重的血液疾病、內分泌疾病患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受損患者;精神障礙患者;有藥物過敏史者;拒絕服用中藥者;不能按時、按量配合治療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倍他司汀注射液(生產企業: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320,規格:5 mL∶30 mg)30 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1次/d,連用3 d;口服西比靈膠囊(生產企業: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03,規格:5 mg)5 mg,1次/d,連用14 d。
中醫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組方:生黃芪60 g、丹參15 g、當歸尾9 g、地龍9 g、川芎9 g、紅花9 g、桃仁9 g、天麻9 g、赤芍6 g,水煎2次煎至200 mL,早、晚飯后30 min溫服。
兩組都治療觀察4周。
①療效標準:痊愈:頭昏、眩暈等癥狀消失,2周內無變化;顯效:頭昏、眩暈等癥狀明顯緩解,頭昏沉或頭暈目眩癥狀輕微,并無自身或景物晃動、旋轉感,對正常工作和生活無影響;有效:頭昏、眩暈等癥狀有緩解,自身或景物晃動、旋轉感未消失,能工作,但受一定程度影響;無效:頭昏、眩暈等癥狀無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1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②對比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有10個項目,包括進餐、洗澡、修飾(梳頭、刮臉、刷牙、洗臉)、穿衣(系紐扣、鞋帶)、大便、小便、用廁(沖水、整理衣庫、擦凈)、床椅轉移、平地走45 m、上下樓梯,每個子項目有0、5、10分3個等級計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腦卒中評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共包括11條,15個子項目,分值0~42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③在治療前后采集外周靜脈血,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生產企業:北京賽科希德,型號:SA6900)檢測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的測定采用Clauss法,試劑盒購買于上海恒遠生物。同時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清NPY含量,試劑盒購自上海博杰公司。
選擇SPSS 22.0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中醫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7.14%和77.14%,中醫組與對照組對比顯著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n(%)]
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ADL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s,分)

表3 兩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s,分)
NIHSS評分 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中醫組 35 15.68±1.22 4.56±0.25 61.89±2.57 85.66±5.09對照組 35 15.87±1.04 8.45±0.33 61.98±3.14 79.28±5.55 t 0.701 55.588 0.131 5.012 P 0.486 <0.001 0.896 <0.001組別 例數
治療后,兩組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中醫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腦血流狀況對比 (±s)

表4 兩組腦血流狀況對比 (±s)
組別 例數 全血黏度(mPa·s) 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中醫組 35 6.34±0.33 3.34±0.25 5.87±0.25 3.00±0.15對照組 35 6.36±0.23 4.32±0.29 5.88±0.27 4.22±0.26 t 0.294 15.142 0.161 24.045 P 0.770 <0.001 0.873 <0.001
治療后,兩組血清NPY含量均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中醫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血清NPY含量對比 (±s,ng/L)

表5 兩組血清NPY含量對比 (±s,ng/L)
組別 例數 NPY含量治療前 治療后中醫組 35 41.44±1.98 52.98±2.35對照組 35 41.72±2.09 47.34±4.17 t 0.575 6.971 P 0.567 <0.001
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多見于中老年群體,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為前庭神經核對腦部供血狀況呈現過高敏感度而導致的疾病。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但是約1/3的患者會進展為腦梗死,早期治療具有重要價值。西藥治療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有一定的近期療效,但是長期療效不佳,且停藥后疾病容易復發[12]。中醫認為眩暈的病位在腦,病機多為病邪上擾清竅,如痰濕內生、肝陽偏亢、臟腑氣血虧虛、腦髓失養、瘀阻脈絡均可引起眩暈的產生[13]。中醫治療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的方法比較多,包括中藥湯劑、中醫外治法等。補陽還五湯加味由生黃芪、赤芍、地龍、川芎、紅花、桃仁、丹參、天麻、當歸尾等中藥組成,其中生黃芪可大補元氣,補氣升氣[14]。丹參可化瘀活血養血,紅花、赤芍、川芎、桃仁可散瘀止痛,地龍通經活絡,天麻祛風化痰,諸藥合用,共奏祛瘀通絡、益氣活血的作用。本研究顯示,中醫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7.14%和77.14%,中醫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ADL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中醫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補陽還五湯在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老年患者中的應用能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神經缺損狀況,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從機制上分析,補陽還五湯加味具有燥濕化痰、抑肝陽、補益氣血等功效,在臨床上應用可以使機體達到陰平陽秘、消除眩暈、臟腑氣機條暢、清除病理產物的目的[15]。
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患者行走或站立常感覺不穩,在休息時或轉頸時疼痛加重[16]。中醫學將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歸類為“眩暈”范疇,認為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是由于腎精虧虛、髓海不足、痰阻脈絡、氣虛血瘀,致使腦絡瘀阻而發病,在治療上需要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補陽還五湯加味具有益氣活血通絡的作用,從中藥組方上分析,紅花、桃仁可增加腦血管血流量,緩解椎動脈血管痙攣;赤芍、生黃芪可抗腦缺氧、增強機體免疫,從而增加血流量;丹參、天麻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程度,減輕炎性反應損傷,改善缺血微環境,保護神經細胞的功能[17]。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中醫組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補陽還五湯加味在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老年患者中的應用能促進改善腦血流狀況。補陽還五湯加味可促進靜脈的回流,改善局部組織血供,使氣血津液得以上榮頭面,濡養腦髓,達到促進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患者康復的目的[18]。
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患者常表現為血液呈黏稠、高聚傾向,NPY含量降低可加重血管損傷,激活凝血機制,促進機體高凝狀態。補陽還五湯加味可改善血流動力學與微循環,提高紅血球的變形能力,調節循環,強化患者免疫功能[19-20]。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血清NPY含量明顯高于治療前,治療后中醫組與對照組對比也顯著增高(P<0.05),表明補陽還五湯加味在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老年患者中的應用能提高血清NPY含量。不過本研究由于經費原因,調查的人數過少,且分組也比較少,沒有進行超聲腦血流分析,將在后續研究中探討。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在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老年患者中的應用能促進改善腦血流狀況,也可提高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神經缺損狀況,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