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翠
(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室,甘肅 天水,741000)
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的特點,已經成為治療婦科疾病常用的手段。為避免外界因素對手術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尋求高質量的護理干預措施十分重要[1]。常規護理干預缺乏條理化和細致化,護理效果并不理想。SBAR模式是Situation(現況)、Backgroud(背景)、Assessment(評估)、Recommendation(建議)4個單詞的首字母縮寫,含義分別是患者出現什么問題、什么因素引發、主要問題是什么、通過什么方式解決[2]。SBAR模式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結構化、標準化溝通模式,最初應用于航空業和海軍核潛艇工業,可確保緊急情況下傳遞信息的準確性[3]。鄧秋楓等[4]研究顯示,SBAR溝通可避免出現溝通不良所致的差錯事件,促使護理質量提高,為患者提供安全且有效的照護環境。本研究探討SBAR交接單聯合護理優化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368例接受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184例。對照組年齡28~65歲,平均年齡(47.98±4.24)歲;體質量指數19~2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91±1.08)kg/m2;病程1~3年,平均病程(2.21±0.24)年;子宮全切術133例,子宮全切術+單側附件切除39例,子宮全切術+雙側附件切除12例。研究組年齡28~65歲,平均年齡(49.05±4.32)歲;體質量指數19~2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87±1.12)kg/m2;病程1~3年,平均病程(2.31±0.31)年;子宮全切術135例,子宮全切術+單側附件切除40例,子宮全切術+雙側附件切除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需接受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的診斷標準;②生命體征平穩,無手術禁忌證者;③無精神疾病、認知功能或者智力正常者;④言語功能正常者;⑤能夠積極配合各項檢查者;⑥臨床資料完整者。
排除標準:①智力低下、精神類疾病以及認知障礙者;②合并心肝腎肺等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④依從性差者;⑤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⑥既往有腹部以及盆腔手術史者。
術前對兩組患者進行健康宣傳教育,給予患者飲食指導、藥物指導、適當的心理疏導,為患者講明手術目的、麻醉措施、手術過程以及注意事項;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提高其疾病認知度,緩解其負性情緒。
對照組給予手術室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充分做好準備工作,術中密切配合。由醫護人員陪同患者進入手術室,調節室內溫度,使其保持在22~24℃。交班護士于交班前15 min做好交班準備,交班內容包括護理工作完成情況、交班報告等。接班護士于接班前15 min做好接班準備,接班內容包括清點器械數量、清點藥品等。然后,交班護士和接班護士通過口頭或者書面形式進行交班,交接重點包括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措施、出入手術室患者數量等。最后,由護士長主持集體床旁交接班工作,查看重點患者基本信息。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SBAR交接單聯合護理優化干預。護理優化:(1)保溫措施。適當加溫沖洗水,通過暖風機為患者保溫,使患者感覺溫暖,避免患者出現低體溫;(2)隱私保護。關閉手術間房門,盡量減少患者隱私暴露,有效落實隱私保護;(3)體位管理。合理調整患者體位,避免出現壓力性損傷。(4)嚴格遵守流程。醫護人員嚴格按照手術流程操作,并將手術流程記錄清楚,便于學習、參考和反思,將護理優化落實到位。SBAR模式交接單:由護士長和主管護師組成交接班管理小組,將SBAR溝通模式的4個部分內容設置為一級項目,一級項目中包含很多二級項目。護士在進行交接班時,主要交接工作如下:①B(背景):內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齡、手術史、過敏史、妊娠史、用藥史、異常報告值;②S(現狀):內容包括疾病類型、術式名稱、剖宮產切口類型、切口縫合類型、麻醉類型、麻醉藥物以及陰道分娩鎮痛方法、會陰撕裂傷、會陰切開術;③A(評估):內容包括影像檢查結果、實驗室檢查結果、醫囑、護理項目、癥狀表現、心理狀態、靜脈輸液等相應治療措施后的情況;④R(建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及時補充漏掉的信息,解答其疑問,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出現不良事件及時通知醫生。患者進入手術室前,責任護士按照交接單內容與手術室護士進行交接工作,交接清楚后雙方簽字。術后手術室護士以相同表格與責任護士進行交接,確保患者信息得以共享。
①比較兩組護士交接班質量。通過護士交接班評價量表[6]評估交接班質量,該量表包括6個項目,分別是環境(2個條目)、內容(3個條目)、組織效能(2個條目)、臨床判斷(2個條目)、溝通技巧(5個條目)、人文關懷(2個條目),每個項目為1~9分,交接班質量與評分成正比。量表分為交班護士和接班護士2個部分,其信度、效度系數分別為0.85和0.80,由20名護士交叉評價,無內容維度。②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各項手術指標,包括下床時間、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③比較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前后心率、收縮壓情況。④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表,共計50項條目,每個項目0~2分,2分代表非常滿意,1分代表基本滿意,0分代表不滿意。滿分100分,80~100分代表非常滿意,60~79分代表基本滿意,0~59分代表不滿意。該問卷信度系數為0.892。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環境、內容、組織效能、臨床判斷、溝通技巧、人文關懷以及總分等交班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交班護士交班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交班護士交班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環境 內容 組織效能 臨床判斷 溝通技巧 人文關懷 總分研究組 184 8.24±0.41 6.97±0.47 8.63±0.39 7.85±0.75 7.45±0.55 8.35±0.55 7.85±0.75對照組 184 7.73±0.54 6.34±0.52 7.86±0.40 7.23±0.69 6.93±0.39 7.63±0.41 7.33±0.69 t 10.203 12.192 18.696 8.252 10.462 14.237 6.921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研究組環境、組織效能、臨床判斷、溝通技巧、人文關懷以及總分等接班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接班護士接班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接班護士接班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環境 組織效能 臨床判斷 溝通技巧 人文關懷 總分研究組 184 8.64±0.52 8.53±0.49 8.86±0.65 8.85±0.52 8.75±0.45 8.81±0.65對照組 184 8.23±0.49 7.96±0.43 8.24±0.64 8.33±0.36 8.43±0.46 8.34±0.62 t 7.784 11.860 9.220 11.153 6.745 7.097images/BZ_85_349_1027_349_1030.png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研究組下床時間、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圍術期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s,h)

表3 兩組患者圍術期各項手術指標比較 (±s,h)
組別 例數下床時間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研究組184 16.24±2.41 32.67±4.47 33.67±2.57 41.63±5.27對照組184 20.73±2.54 37.34±4.82 39.34±2.84 48.86±5.70 t 17.395 9.636 20.080 12.633 P<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進入手術室前心率、收縮壓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進入手術室后心率、收縮壓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前后心率、收縮壓情況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前后心率、收縮壓情況比較 (±s)
注:1 mm Hg≈0.133kPa。
組別 例數 心率(次/min) t P 收縮壓(mm Hg) t P入室前 入室后 入室前 入室后研究組 184 72.42±2.51 75.37±3.36 9.541 <0.001 110.54±4.51 113.37±5.46 5.421 <0.001對照組 184 72.58±2.63 82.63±3.07 33.723 <0.001 110.63±4.59 121.32±5.17 20.974 <0.001 t 0.597 21.638 0.190 14.342 P 0.551 <0.001 0.850 <0.001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5.65%,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82.61%,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n(%)]
目前,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是治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子宮脫垂、肌腺癥等疾病的有效術式,對患者實施有效的手術室護理干預是改善預后的關鍵。常規手術室護理干預缺乏細致化和整體性,影響手術室護理質量[7]。優化手術室護理措施,踐行“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可轉變護士服務意識,提高護士服務水平,確保患者得到最大化尊重[8]。但對于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而言,每一個細節的疏忽均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影響,因此患者進入手術室前的接送和交接已經成為醫學研究者重點關注的內容。只有準確落實患者身份、詳細交接各種信息、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才可避免不良事件發生,降低錯誤率[9]。
SBAR模式是醫護工作者交流患者情況的標準化框架,可促使醫護人員交流效率提高,提高信息準確性,預防發生不良事件,提高護理服務質量[10]。SBAR交接單是將可視化清單進行量化以及細化,將重點工作詳細列出,并列出控制要點,具有操作性強、可檢驗性強、切中核心問題、內容明確的特點,可確保護理質量[11]。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環境、內容、組織效能、臨床判斷、溝通技巧、人文關懷以及總分等交班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環境、組織效能、臨床判斷、溝通技巧、人文關懷以及總分等接班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婦產科護理工作相對較為繁重,參與護士人數較多,導致護士與患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常被忽略,傳統交接班過程中易出現信息準確性不足的問題,影響交接班質量。SBAR交接單是基于SBAR溝通模式制成,對交接班的內容進行系統的優化。嚴格按照SBAR溝通模式設計護理交接內容,可減少護士之間產生無效信息交流,避免交接工作過程中浪費時間,幫助護士更好地識別病情變化,提高組織效能、臨床判斷、溝通技巧等護士交接班質量[12]。
在SBAR交接單的基礎上,對患者實施護理優化措施,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手術室護理服務,確保患者術中保持舒適體位,確保溫度適宜,最大限度保護患者隱私,提高患者身心舒適感[13]。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下床時間、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進入手術室前心率、收縮壓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進入手術室后心率、收縮壓均有所提高,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優化更加注重落實細節,將患者需求落到實處,不斷記錄、總結和反思各個工作環節,提升護理工作流程的流暢程度,促使手術室護理可為患者提供連續、專業且全面的優質服務,改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和心率、血壓等基本生命體征[14]。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65%,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82.61%,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BAR交接單是將SBAR溝通模式與清單式管理相結合,有效規范護士交接班過程中的行為。護理交接內容按照SBAR溝通模式設計,促使醫護人員與患者的互動環節增加,有利于護患之間更好的信息傳遞,增加患者心理層面的滿足感,充分體現護理服務中的人文關懷,增加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信任和認可。與此同時,SBAR交接單可幫助交接班護士快速、全面掌握患者信息,明確護理自身責任,利于開展及落實后續護理工作,確保護理服務連續實施,進而提高交接班滿意度[15]。
綜上所述,SBAR交接單聯合護理優化干預用于手術室護理,可提高護士交接班質量,改善患者圍術期各項手術指標和心率、收縮壓情況,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