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秀
(山東省平邑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山東 臨沂,273300)
顱內動脈瘤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誘因,由于動脈瘤反復多次破裂,機體再出血風險較高,同時也增加了患者殘疾以及病死率[1]。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介入治療逐漸在臨床診療中廣泛應用,該項治療措施具有創傷小、疼痛輕、療效理想等諸多優勢[2]。但介入治療方案的應用,也存在并發癥發生風險高的不足。因此,需配合應用有效、合理的護理干預方案,繼而改善患者的預后治療效果。循證護理理念的應用,可更具針對性地結合患者實際臨床問題采取護理方案,臨床護理質量可實現明顯優化提升[3]。本研究將圍繞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展開,分析護理干預過程中應用循證理念指導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1月~2021年11月平邑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4例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7例。對照組男26例,女11例;年齡32~66歲,平均年齡(47.63±3.21)歲;體質量47~60 kg,平均體質量(52.00±2.00)kg;腫瘤分級:Ⅰ級10例,Ⅱ級8例,Ⅲ級13例,Ⅳ級6例。觀察組男24例,女13例;年齡30~63歲,平均年齡(47.79±3.38)歲;體質量47~61 kg,平均體質量(52.50±2.50)kg;腫瘤分級:Ⅰ級11例,Ⅱ級7例,Ⅲ級14例,Ⅳ級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山東省平邑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顱內動脈瘤的臨床診斷標準[4]者;②經醫院評估進行介入治療,有介入治療指征者;③既往無顱內治療史者;④具有常規溝通及語言理解能力者;⑤臨床資料完整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②伴有免疫系統或血液系統疾病者;③存在其他惡性腫瘤者;④精神與認知交流存在障礙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介入治療術后,抬高床頭,角度宜控制在15°~30°,對靜脈血回流產生促進作用,同時指導患者臥床休息,完成治療后4周內禁止開展體力活動;給予患者飲食指導,為其提供清淡流質飲食,為患者大便通暢性提供保障;定時協助患者進行體位更換,給予患者拍背按摩等措施,以避免壓力性損傷的出現;若患者存在較為劇烈的疼痛,則應遵醫囑為其提供止痛藥物治療;出院前為患者提供出院指導,并圍繞居家康復訓練模式展開講解,告知患者定期到院復查。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融入循證理念。(1)組建循證護理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均應具備護師以上職稱,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工具進行有關文獻的檢索,結合臨床疾病特征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循證干預,結合檢索資料提出循證問題以及支持依據,圍繞循證依據的可靠性、真實性以及實用性展開評估,并明確結論。(2)提出循證干預問題。結合疾病特征以及患者實際病情進一步明確有關護理問題,一方面由于患者及其家屬的文化程度、心理狀態等情況存在差異性,其對疾病、治療認知水平也不同,臨床治療以及護理配合度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疾病的影響下,患者普遍伴有負性情緒,包括焦慮、煩躁以及恐懼等。治療前,患者存在腦血管痙攣、動脈瘤再次破裂出血等并發癥的可能性;術后,患者可能出現局部股動脈出血,實施下肢制動干預可誘發患者不適感,同時也可能發生肢體麻木、排尿困難、腰背酸痛以及深靜脈血栓等不良反應,繼發感染問題也較為嚴峻。(3)循證支持。結合所提出的循證問題展開系統化文獻檢索工作,探索源自研究領域內的實證,為臨床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導。①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由具備豐富臨床工作經驗的護理人員負責心理疏導,結合患者及其家屬的實際狀況,恰當進行手術的解釋工作,幫助其更好地了解手術治療目標、意義以及方法,并圍繞成功治療案例展開介紹,幫助患者維持最佳的身心狀態;圍繞手術治療費用、潛在風險等內容展開講解,繼而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支持以及配合[6]。②再出血事件的預防。護理人員應圍繞疾病有關知識展開講解,并告知患者誘發機體血壓波動、顱內壓升高的有關誘因,以防發生再出血,要求患者維持絕對臥床休息,于床上滿足患者的所有日常生活需求。③腦血管痙攣的預防。遵醫囑為患者提供相應的藥物治療,同時注意圍繞患者肢體活動狀況展開密切監測,一旦患者出現任何異常癥狀,均應及時上報醫生。④股動脈出血的預防。手術治療后應用彈力繃帶為患者提供局部加壓包扎處理,同時實施壓迫干預;護理人員應及時掌握患者病情狀況,監測患者凝血系統情況,術側下肢應注意制動,同時監測是否存在皮膚發紺、蒼白、滲血以及腫脹等癥狀,并觀察機體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生命體征改變情況,及時發現、處理異常情況,控制并發癥發生風險。⑤下肢制動后出現的體位舒適性問題。術后協助患者采取平臥位,持續應用沙袋壓迫穿刺部位,壓迫時間應控制在4~6 h,肢體制動時間宜為6 h,超過6 h后可輕微旋轉穿刺肢體,6~12 h更換側臥位,穿刺側肢體小腿以下部位可自由屈伸;在患者咳嗽、大小便過程中,需指導患者應用手掌輕按穿刺部位;若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則應適當延長壓迫時間;術后2 d鼓勵患者展開下床活動,注意合理掌握活動強度,實現患者舒適度的增加。
比較兩組生命體征(心率、舒張壓、收縮壓)、生活質量評分(WHO QOL-BREF評分)、并發癥發生率、自理能力(Barthel指數)與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護理滿意度。WHO QOL-BREF評分主要包含4個維度,分別為生理、心理、環境以及社會領域,各維度總分均為100分,分值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佳。Barthel指數總分為100分,評分高說明患者自理能力佳。VAS評分用于患者主觀疼痛感的評估,總分0~10分,評分高說明患者疼痛程度嚴重。護理滿意度采用山東省平邑縣人民醫院自制調查問卷,總分100分,0~59分為不滿意、60~89分為較滿意、90~100分為非常滿意,護理滿意度=(較滿意+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并發癥包括腦積水、腦梗死、血管痙攣。并發癥發生率=(腦積水+腦梗死+血管痙攣)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SPSS 26.0系統實施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心率、收縮壓以及舒張壓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命體征比較 (±s)

表1 兩組生命體征比較 (±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心率(次/min) 收縮壓(mm Hg) 舒張壓(mm Hg)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7 89.51±7.54 73.95±7.13△ 136.94±14.28 116.59±13.05△ 85.57±13.15 70.37±11.86△對照組 37 89.42±7.08 80.84±6.98△ 136.85±13.76 127.43±12.82△ 85.43±12.96 76.25±10.51△t 0.054 4.200 0.028 3.604 0.046 2.257 P 0.957 <0.001 0.978 <0.001 0.963 0.027
干預后,觀察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環境領域 社會領域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7 57.43±6.83 76.28±8.14# 58.13±8.65 77.81±9.36# 59.06±7.41 78.13±9.25# 59.82±7.59 77.96±8.83#對照組 37 57.35±7.01 62.93±7.52# 58.02±7.91 63.98±8.84# 58.85±7.54 65.86±8.39# 59.74±6.67 68.07±9.32#t 0.050 7.323 0.057 6.534 0.121 5.977 0.048 4.686 P 0.961 <0.001 0.955 <0.001 0.904 <0.001 0.962 <0.001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干預前,兩組自理能力評分、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自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自理能力評分、疼痛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自理能力評分、疼痛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自理能力評分 疼痛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7 63.17±7.52 80.41±6.69*5.24±0.73 3.46±0.57*對照組 37 63.49±7.61 71.63±7.48*5.31±0.86 4.45±0.61*t 0.182 5.322 0.378 7.213 P 0.856 <0.001 0.707 <0.001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顱內動脈瘤屬于臨床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當前臨床有關其發病誘因的研究并未明確,普遍認為感染、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顱腦創傷等為誘發因素,一旦臨床干預治療措施不及時,則會增加蛛網膜下腔出血風險,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8]。就疾病治療手段來看,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措施較為常用,能夠有效進行動脈瘤血液供應途徑的阻斷,使動脈瘤出血風險進一步下降,但此類手術治療方案存在并發癥發生風險高的劣勢,若缺少有效干預將對患者預后效果產生負面影響[9-10]。因此,在臨床實施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過程中,需采取有效護理干預措施,繼而控制并發癥發生風險,積極改善機體預后治療效果[11]。
常規動脈瘤介入治療護理模式,雖能夠為患者提供治療相關注意事項講解、飲食指導、壓力性損傷預防以及出院指導等干預措施,但往往忽略了并發癥預防這一關鍵護理環節,同時缺少科學化、系統化依據的支持,很難實現理想護理干預效果,并發癥預防效果也一般[12-13]。循證護理是當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類新型護理干預方案,更為關注循證支持理念,護理內容的制訂也更為強調患者的實際病情狀況,同時結合科研結論、患者病情狀況以及臨床實際,可獲取更為科學的循證依據,能夠及時預測治療過程中潛在的風險問題,為患者提供針對性干預處理方案,臨床護理質量可實現進一步提升[14]。在臨床開展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過程中,通過組建循證護理小組、提出循證干預問題、實施循證支持的方式,可進一步增加臨床護理方案制訂的針對性,且結合有關問題進行循證支持依據的探索,可使護理內容的科學性、針對性特征增加,能夠為臨床護理效果的提升提供積極保障。循證理念支持下的護理干預流程,其主要目標是促進患者自理能力水平的提升、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這對臨床預后效果的改善具有積極意義[15]。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各項生命體征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自理能力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循證理念的應用,能夠更為有效地改善患者生命體征,緩解其存在的不適以及疼痛,能夠使患者在接受干預指導過程中維持最佳的身心狀態,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以及自理能力均可實現顯著提升。此外,在并發癥發生風險控制方面也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在常規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護理中融入循證理念,可進一步提升臨床護理干預效果,同時也可有效控制并發癥發生風險,具有較高的應用有效性與安全性,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