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果紅
(菏澤市傳染病醫院結核一科,山東 菏澤,274000)
肺結核是一類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及傳染性強的特點。該疾病可通過飛沫傳播,一旦受傳染,患者會存在咳嗽、乏力、低熱、咳痰等癥狀,若未及時治療,可對其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降低生活質量[1-2]。肺結核病程相對較長,倘若患者治療不及時或是不徹底,病情會不斷反復,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其肺部病變范圍持續擴大,會導致肺功能嚴重障礙[3-4]。目前臨床上多以藥物治療肺結核,但治療周期長,多數患者易產生不良心態,如焦慮、緊張、抑郁等,治療依從性不高,不利于改善疾病預后[5]。肺結核患者接受治療時獲得有效、科學的護理措施,可提高其臨床配合度和依從性,增強治療療效。肺部康復護理是與藥物治療聯用的一種干預措施,能提高患者的肺部耐力,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效果較為顯著。前饋控制在臨床上又稱之為預先控制,其目的為防范于未然,醫護人員對患者護理期間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預判,進而采用相應防范措施,盡可能防止出現錯誤及偏差,使護理期間不良事件有效減少,更好地實現護理安全[6]。本研究對2020年5月~2021年5月菏澤市傳染病醫院收治的78例肺結核住院患者采取不同護理方法給予分析,報告如下。
前瞻性分析選擇2020年5月~2021年5月菏澤市傳染病醫院收治的78例肺結核住院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39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45~65歲,平均年齡(55.72±3.08)歲;病程7 d~8個月,平均病程(1.53±0.29)個月。研究組中,男21例,女18例;年齡45~64歲,平均年齡(55.57±3.01)歲;病程7 d~6個月,平均病程(1.59±0.37)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其家屬充分了解研究相關內容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菏澤市傳染病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體征、癥狀與《肺結核中西醫診斷治療學》中的肺結核診斷標準符合[7];②均為初次發病者。
排除標準:①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②精神障礙者;③合并肺部其他疾病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定時監測患者體溫變化,同時檢查其痰液量及顏色,并根據醫囑予以藥物治療,觀察其療效和不良反應情況;叮囑肺結核患者住院期間多臥床休息,病情好轉時適當進行運動;指導患者科學合理飲食,且予以其心理支持,以減輕其心理負擔。
研究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增加基于前饋控制康復護理。①建立前饋控制康復小組:選擇經驗豐富的護士長作為組長,小組成員共5名,護理期間組員需監測患者病情,及時找出潛在護理問題,并分析討論,給予合理建議,優化改善護理方案。②肺部護理:患者取平臥位,開展縮唇呼吸訓練,以吹口哨口型,口呼氣、鼻吸氣,5~10 min/次,2次/d。③呼吸訓練:患者在護理期間若出現未能堅持訓練現象,組員需根據患者肺結核狀況指導其進行呼吸訓練,例如腹式呼吸訓練,患者平臥位仰頭,盡量放松背部和肩部肌肉,鼻吸氣用力鼓起腹部,呼氣回縮腹部,適當延長呼氣時間,控制呼吸頻率為7~8次/min,10~15 min/次,2次/d。④運動康復訓練:患者處于結核活動期時需臥床休息,病情有所緩解時應進行適量運動訓練,增強免疫力,開始時進行床上活動,如活動四肢和翻身等,逐漸過渡至下床慢步活動,若患者有一定的體力,適當進行有氧活動,如太極拳、慢跑、散步等,運動2~3次/周,40 min/次,運動量要適宜并控制運動強度。⑤評估護理過程風險:組員對患者運動康復訓練和呼吸訓練期間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進行風險防控,特別是對組員中經驗較少護士有可能出現不及時交接、護理準備不齊或是其他問題的情況提出合理建議。⑥心理護理:肺結核患者治療周期相對較長,需要其有較高臨床配合度及依從性,組員需采用一對一互動方式開展健康教育,同時以知識宣傳欄、派發肺結核手冊等方式普及知識,且結合患者不同情況予以針對性心理護理。⑦階段性護理評估:組員定期對患者護理過程開展階段性護理評估,記錄及觀察診療護理療效,將護理有效措施制訂成長期護理措施,同時改善優化有缺陷的護理制度,防止下一階段護理出現缺陷。全部患者持續護理3個月。
①對比兩組護理前、護理3個月后的肺功能指標,采用肺峰流速儀與肺功能檢測儀測定第一秒用力呼出容積(FEV1)和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②根據菏澤市傳染病醫院自制問卷表評估兩組用藥依從性,滿分100分,分為完全依從(>90分)、部分依從(60~90分)、不依從(<60分),依從率=(部分依從+完全依從)例數/總例數×100%。③兩組滿意情況利用菏澤市傳染病醫院自制評估表評估,包含護理質量、護理態度、環境護理、護理技能等,分為不滿意(<60分)、一般滿意(60~90分)、非常滿意(>90分),滿意度=(一般滿意+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8-9]。④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參考健康狀況問卷量表(SF-36)評估,該量表內容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等,每項均為100分,分值愈高生活質量愈好。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護理后FEV1、FEV1/FVC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時間 FEV1(mL) FEV1/FVC(%)對照組 39護理前 1.46±0.23 58.46±3.83護理后 1.79±0.55 61.09±4.76 t 3.457 9.120 P 0.001 <0.001護理前 1.41±0.33 58.51±3.93護理后 2.36±0.51 67.56±4.69 t 9.767 9.237 P<0.001 <0.001 t護理后組間 4.746 6.047 P護理后組間 <0.001 <0.001研究組 39
研究組用藥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用藥依從性比較 [n(%)]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研究組護理后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s,分)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時間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角色功能對照組 39護理前62.25±3.32 61.83±2.37 63.46±5.38 62.89±3.24護理后73.36±4.21 74.11±5.28 76.57±3.10 75.13±3.10 t 12.941 13.251 13.186 17.046 P<0.001 <0.001 <0.001 <0.001護理前64.47±5.34 62.23±1.16 64.20±2.32 63.52±3.61護理后84.15±6.20 82.25±3.35 84.24±2.36 84.20±4.18 t 15.020 35.266 37.817 23.383 P<0.001 <0.001 <0.001 <0.001 t護理后組間 8.991 8.130 12.941 10.884 P護理后組間 <0.001 <0.001 <0.001 <0.001研究組 39
肺結核發病與結核分枝桿菌存在密切關聯,結核分枝桿菌會侵襲患者機體的諸多臟器[10]。肺結核可通過呼吸道傳播,以乏力、咳嗽、咳痰、低熱等為主要癥狀,具有極高的復發率,多給予藥物治療,但患者治療時間較長,且不良反應較多,耐藥性高,影響療效。此外,肺結核患者因長期受到疾病的困擾容易產生敵對、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情緒,不利于心理健康,因此,臨床多建議采用康復護理進行輔助治療,通過有效護理,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臨床依從性,有效改善其預后[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后FEV1、FEV1/FVC高于對照組,結果與鄭燕賢[13]研究結果相符,說明基于前饋控制康復護理于肺結核患者中實施,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應用效果顯著。究其原因:基于護理肺結核患者工作繁瑣,且護理難度較大及工作時間較長,因此其護理操作存在較大隱患,若處理不當,可對護理效果造成影響,同時還會發生護患糾紛。在進行護理工作前,醫護人員盡量對護理期間可能發生的不良事件和結果展開預測,預防不良后果和盡可能優化護理缺陷,并且采取前饋控制對護理期間可能存在的護理缺陷展開預警及控制,提升預防能力,使得護理錯誤控制于下次護理之前,進一步提升護理效率[14-15]。在本研究中,患者在前饋理念控制下進行康復訓練,可以通過運動康復、呼吸訓練措施,特別是腹式呼吸以及縮唇呼吸訓練,提高肺泡通氣量,調節和改善通氣功能,使呼吸肌肌力增強;此外,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指導其進行運動訓練以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增強其運動耐力;另外,護士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有可能出現護理風險、缺陷等情況做出預測,并及時進行干預和消除風險因素,在實施下一階段護理前及時糾正護理偏差,防止由于護理問題造成事故而導致醫患糾紛發生[16-18]。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用藥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表明基于前饋控制康復護理應用于肺結核患者,可提高患者用藥依從率和護理滿意度。究其原因:護士結合肺結核患者心理特點實施心理護理,幫助其解決疾病問題,同時還全面準確觀察及分析護理患者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細致心理護理,與患者加強溝通交流,使其臨床配合度及依從性提高,利于促進患者盡早康復,進而提升其護理滿意度[19]。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護理后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角色功能各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表明前饋控制康復護理可提高肺結核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其預后。究其原因:護士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能增強肺泡通氣量,改善通氣功能,增強其呼吸肌肌力;而運動訓練可使患者肌肉力量提高,增強其運動耐力;護士預測護理患者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或缺陷,及時消除不良風險因素,能有效減少患者不良事件發生,促使其盡早康復,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基于前饋控制康復護理用于肺結核患者中,可改善肺功能,提高用藥依從率和護理滿意度,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