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嘉, 劉小鳳, 羅俊佳, 魏雪蘋, 羅 垚, 徐 波, 張遠彬, 黃春萍,6, 于樹華,6, 付志璽,6,7*
(1. 成都外國語學校, 四川 成都 611731; 2. 四川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1;3. 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193; 4. 中國科學院 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41; 5. 中國科學院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41; 6. 四川師范大學 植物開發與應用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101; 7. 四川師范大學 川西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四川 成都 610101)
四川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自然環境,孕育出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同時,該區域也歷來是我國西南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在生態、社會及經濟安全方面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1-2].然而,近年來隨著貿易交流的頻繁,一些惡性外來雜草也逐漸入侵至我國內陸,造成了極大的危害[3-5].為了掌握四川省的生物多樣性以及外來生物入侵的現狀,在進行四川省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及四川省本土植物清查與保護調查過程中,四川師范大學課題組聯合多家研究單位對省內菊科植物本底進行了系統的標本館工作和野外調查采集.通過標本整理、鑒定和一系列研究工作,已陸續發現了一些外來入侵植物省級分布新記錄,告知了相關監管部門,起到了早期預警的作用[6-7].
2020年10月,根據第一作者提供的信息,課題組于成都市郫都區德源鎮(距離郫都區高新綜合保稅區6公里)的野外荒地,發現了一種四川省之前未曾記錄過的菊科植物.該植株莖有明顯的翅,極易識別,株高1 m以上,密被絨毛,莖直立,該種莖多分支,葉基部向莖延伸形成明顯的翼,莖上密被絨毛,葉互生,兩面被絨毛.經查閱已有文獻、模式、標本資料,并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等多個單位專家討論、檢查及復核后,確認該種植物為外來入侵物種,即菊科旋覆花族闊苞菊屬的翼莖闊苞菊Plucheasagittalis(Lam.) Cabrera,其原產南美洲,目前在美國東南沿海為歸化種,生于濕潤肥沃的砂土或草地上.近年來,我國臺灣、海南、福建、廣東、廣西、湖南等多省份陸續報道了翼莖闊苞菊新分布省級記錄[8-12].
本文中,翼莖闊苞菊為四川省級物種分布新記錄,引證的標本存放于四川師范大學植物標本室(國際植物分類學會標本館代碼SCNU),報道如下.
學名:Plucheasagittalis(Lamarck) Cabrera, Boletín de la Sociedad Argentina de Botánica 3(1):36.1949.
異名:ConyzasagittalisLamarck, Encyclopédie Méthodique, Botanique 2(1):94. 1786;EpaltesbrasiliensisDC., 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 5:461-462. 1836;GnaphaliumsuaveolensVellozo, Florae Fluminensis Icones 8:pl. 100. 1827[1831];PlucheaquitocDC. 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 5:450. 1836;Plucheasuaveolens(Vellozo) Kuntze.Revisio Generum Plantarum 3(3):168. 1898.
分類地位:菊科(Asteraceae Martinov),旋覆花族(Inuleae Cass.),闊苞菊屬(PlucheaCass.).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1~1.5 m,全株具濃厚的芳香氣味.莖多分支,枝條密被絨毛,葉基部向莖延伸形成明顯的翼(圖1A).葉互生, 披針形或闊披針形,中部葉片7(~12) cm×2.8(~4) cm,兩面疏被腺毛,頂端尖, 邊緣具鋸齒,基部漸狹,無柄.頭狀花序盤狀,具異型小花,直徑7~12 mm,長4.5 mm;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列為復傘房花序,在葉腋排列為傘房花序(圖1B);總苞半球形,苞片棕綠色,4~5層(圖1C);外層雌花多數,花冠白色,長3~3.5 mm,頂端3淺裂,冠毛白色,略長于花冠,瘦果棕色,圓柱形,具5肋,0.6 (~0.8) mm×0.2 mm;中央兩性花50~60枚,花冠白色,頂端漸紫,長2.5~3 mm,花藥頂端尖,基部具短尾,花藥及花絲外露,瘦果退化為環狀.花果期3—10月.

A. 植株;B. 頭狀花序;C. 總苞;D. 生境(憑證標本號Z.X. Fu 5088)
在郫都區德源鎮采集的標本,經形態性狀比對核實,與我國多省曾報告過的翼莖闊苞菊的形態描述一致[8-12],屬同一物種.
新增標本引證:China(中國). Sichuan(四川):Chengdu (成都) On the roadside of Deyuan Town,Pidu District (郫都區德源鎮路邊)(圖1D),經緯度E103.87°,N30.76°.Z. X. Fu (付志璽)5088,5089,5010(SCNU,四川師范大學植物標本館).
翼莖闊苞菊于2007年首次在廣東發現[10],近年來已迅速蔓延至我國南方沿海和內陸各省份,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害,例如,因其擴散速度快,目前已占據了廣州市城市周邊大量的棄耕地,當地專家已將其入侵危害等級提升為1級[13-14].
因翼莖闊苞菊的果實多(兩性小花50~70枚)、個體小、具冠毛,其可隨風力、動物或人為擴散,繁殖能力和傳播速度極強,加上四川省生態環境的適宜性,一旦該雜草擴散,將給四川省農林生產及生態安全帶來極為嚴重的危害.
課題組于2020年首次在四川省發現該種居群的定殖,結合前人的研究[15],應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并及早做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就此情況,建議防控措施如下.
1) 建立預警和監測機制.早期預警是控制外來雜草入侵的重要技術措施.進行針對性、指定性調查,及時掌握外來入侵雜草的截獲和危害情況,加強對外來入侵雜草的監測,入侵機制研究,并實施有效的控制,對外來入侵植物早發現、早控制.
2) 多渠道多途徑消除和控制外來雜草.將生物、化學、機械、人工、替代等單項技術融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彌補各自不足,對癥實施,達到綜合控制入侵生物的目的.
3) 嚴格植物檢疫執法.加強防治和立法工作,為外來入侵植物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為達到防范工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4) 加強植物檢疫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加強植物檢疫知識的宣傳,提高全民檢疫意識,從而促進檢疫工作的順利開展.巧用現代媒體擴大植物檢疫的社會認知度,宣傳教育社會公眾,使全社會參與到防治生物入侵的行動中.
致謝四川師范大學川西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科技項目(2020CXZX003)對本文給予了資助,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