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成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藥學院(淮安 223003)
猴頭菇屬于食藥兼用食用菌,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猴頭菇中活性成分猴頭多糖、猴頭菌素、大黃酚及甾醇類化合物可治療消化不良、抗癌、治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及神經衰弱等疾病。中國腸胃病患者近1.2億人,消化性胃潰瘍和慢性胃炎發病率占40%,大力發展猴頭菇生產并充分利用猴頭菇活性成分可有效改善公眾健康狀態。
猴頭菇屬于木腐生菌,傳統栽培以木屑為原料,后來發展以棉籽殼作為常規栽培原料,近10年隨著棉籽殼價格不斷上漲,栽培成本不斷上升,尋找可行的低成本的代料栽培成為研究方向。酒糟是用谷物釀酒后的廢棄物,2019年中國白酒糟的產量達2 370萬噸;大量的中小型企業的酒糟尚未得以集約化綜合利用,在很多主產區造成嚴重的土、水、氣等污染。酒糟富含纖維類和蛋白類物質,利用酒糟栽培食用菌是一種可持續循環發展的模式,已有相關報道利用酒糟栽培食用菌的研究[1-3],而利用酒糟和棉籽殼混合栽培猴頭菇的研究尚未見報道,為此,利用酒糟和棉籽殼的混合物作為碳源篩選猴頭菇基質配方,尋找利用酒糟資源發展猴頭菇產業的有效途徑,為猴頭菇栽培原料選擇及酒糟綜合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1.1 供試菌株
猴頭菇H11(品種生長快,產量高,由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食用藥用真菌產業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實驗室提供)。
1.1.2 菌種培養基
母種培養基為PDA。
1.2.1 猴頭菇培養料配方設計
猴頭菇菌絲生長碳氮比為16∶1~22∶1,考慮到酒糟纖維含量高、質軟、吸濕性強、透氣性差,因此設計培養料配方時采用棉籽殼輔助以改善碳氮比和增加透氣性,共設計6種配方,以雜木屑配方6為對照(CK),酒糟前期通過曬干或者烘干處理,各配方均加入麩皮20%、石膏2%、過磷酸鈣2%,具體見表1。

表1 猴頭菇培養料配方 單位:%
1.2.2 猴頭菇栽培管理方法
采用15 cm×55 cm×0.05 cm聚丙烯塑料袋栽培方式,按表1中猴頭菇培養料配方稱料,拌勻后加水,料水比1∶1.2 g/mL,每袋裝干質量約1.1 kg,將袋口扎緊,做上批次日期標記,于常壓濕熱蒸汽滅菌12 h。冷卻至室溫后,轉移到消毒后無菌室,在每個滅菌袋對稱兩側每側打2~3個孔,并接入準備好的猴頭菇栽培種H11,接種后貼封膠布。置于25~28 ℃條件下恒溫培養,空氣濕度65%~75%,菌袋可在房間內井字形擺放,依次堆疊5~8層,每天關注菌袋堆溫度變化;有條件可以擺放在菌架上,發菌時觀察各配方培養料的菌絲生長情況,保持通風換氣和翻堆檢查污染情況,適時清除污染的菌袋。待猴頭菇菌絲滿袋后按照出菇管理要求進行出菇管理:加大溫差低溫育菇、少量散射光、加大通風和增加空氣濕度,采收時測定各配方培養料的子實體產量和生物學效率。
每個猴頭菇栽培配方隨機取6個菌袋,計均值,檢測菌絲初萌發時間,測定菌絲最佳生長速度、觀察猴頭菇菌絲長勢、測定不同配方菌絲滿袋天數。
每個配方隨機取30個菌袋,分為3組,每組10個菌袋。采收猴頭菇前3潮菇,即時標識、稱量、記錄,計算每個配方猴頭菇的平均產量并進行差異分析;計算不同配方平均每袋的投入產出比和分析生物學效率[4-5]。
從表2可以看出:猴頭菇菌絲在不同培養料配方中的生長狀況不同。從菌絲萌發來看,配方3和配方4的菌絲適應時間最短,吃料快,萌發時間為1~2 d,其他配方稍微滯后一點,為2~3 d。從菌絲長速和滿袋的時間來看,以猴頭菇配方3菌絲生長最快,長速為3.5 mm/d,滿袋時間最短,為35~38 d,配方1菌絲生長最慢,為40~43 d,滿袋時間比配方3推遲5 d。從菌絲在培養基中的長勢來看,配方3,配方4和配方5的菌絲濃密、粗壯,其次是配方2,而配方1菌絲稀霧狀、較纖細,可能是因為酒糟基質密度小,質地蓬松,透氣差,導致菌絲生長較慢。總體看來,配方3在猴頭菇菌絲的萌發天數、生長速度、長勢、滿袋天數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

表2 不同配方對猴頭菇菌絲生長影響
不同培養料配方栽培猴頭菇的前三潮產量和生物學效率統計結果見表3。不同培養料配方對猴頭菇子實體產量及生物學效率有明顯影響。配方3產量最高為每袋950.4 g;其次為CK,產量為每袋943.1 g;再次為配方4和5,配方1最低,產量為每袋728.0 g,這可能是因為配方1酒糟占碳源主要部分,而發酵后的酒糟質地松軟,吸濕性強,透氣性差,從而產量最低;配方3采用52%酒糟和24%棉籽殼混合,基質物理性狀和營養組成得到很好改善,內部透氣性較好,碳氮比例適宜,因此產量高;配方5棉籽殼含碳量較高,但棉籽殼含量較高菌棒易開裂,從而產量較低。配方產菇的生物學效率變化與產量變化一致,配方3生物學效率最高達86.40%,比CK高0.66%。配方1生物學效率最低為66.18%。

表3 不同培養料配方對猴頭菇產量和生物學效率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配方3的投入產出比和生物學效率均為最高,分別為37.03%和86.40%,投入產出比比對照(CK)高8.16,雖然配方3的投入產出比略高于配方2,但生物學效率比配方2高9.46,配方1生物學效率最低,分析可能是透氣性差導致,從投入產出比和生物學效率來看,用配方3栽培猴頭菇經濟效益較好。

表4 不同配方培養料投入產出比和生物學效率比較
試驗采用的菌種為猴頭菇H11,用酒糟完全替代木屑作為碳源栽培猴頭菇H11,菌絲生長較慢,猴頭菇產量低,這與酒糟密度小、透氣性差等因素有關。結果表明,利用酒糟和棉籽殼栽培猴頭菇可行,但不同配方間猴頭菇生長差異較大。以配方3(酒糟52%、棉籽殼24%、麥麩20%、石膏1.5%、蔗糖1%、過磷酸鈣1.5%)栽培猴頭菇產量最高,為950.4 g/袋,生物學效率最高達86.40%,比CK高0.66%,投入產出比最高,為37.03。采用酒糟和棉籽殼作為菌種有機碳源,能明顯改善培養基質營養和透氣狀況,該配方3碳氮比合理,因此猴頭菇產量高。但在酒糟栽培料中,加入過多的棉籽殼,則會因出菇時菌棒易斷或開裂而影響猴頭菇產量,對于適宜酒糟栽培的其他猴頭菇菌種的配方優化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