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半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49.9億元,同比增長4.5%、增幅位居全省第一。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質量高、支撐好、后勁足的顯著特征。
上半年,全市“四新”經濟增加值增長12.3%,“四新”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2.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2.4%,均居全省第二位。
萬華全球研發中心、現代汽車研發中心、張裕國家級葡萄酒研發中心等研發總部在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聚集發展,新藥創制山東省實驗室獲批,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省實驗室、中科環渤海藥物高研院建設進展順利。上半年,新增7家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74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1家省“瞪羚”企業和1家省獨角獸企業,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542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543家,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48.5%,“四新”經濟投資占比達到70.6%。
海洋和“雙碳”領域作為經濟新增長點的賽道持續拓寬。全市海洋牧場總面積達到137萬畝,上半年主要海洋產業產值達到1900億元。落實“雙碳”戰略,全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一谷一區一島一港”建設加快推進,丁字灣雙碳智谷產業園、海陽核電二期工程暨900MW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暖工程開工,全市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突破50%。
縣域經濟持續振興縣域經濟實力持續提升,上半年所有區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均高于全國水平。黃渤海新區率先起勢,在4個省級新區中第一個掛牌。新一輪長島綜試區建設行動計劃啟動,《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行動計劃》經省委、省政府同意正式印發,國家公園創建、碳達峰碳中和等32項工作全方位推進。主動融入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萊陽萊西一體化發展先行區成為全省批復的首個縣域一體化發展先行區。
縱深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在全省首創“掃臉辦事”、平均縮減辦理時間80%以上,市級1244個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零跑腿”事項占比達到96.8%。在全省首創“15+1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即15日內完成相關手續辦理,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后1天內“四證齊發”,可為企業壓縮至少60日開工時間,截至目前,有50多個項目實現“四證齊發”。
今年,全市共謀劃投資額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2600多個、總投資近2萬億元。其中,市級重點項目382個、總投資1.38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804億元;186個項目進入到省級重點項目盤子、居全省第二位,總投資647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020.7億元,額度均居全省首位。省、市級重點項目年度單體平均投資額度均達到6億元以上,總投資100億元以上項目11個、50億元以上項目25個,年度計劃投資20億元以上項目11個、10億元以上項目28個。
今年以來,煙臺接續推出157個“9+N”高端制造業項目,在重點產業類項目中的占比達62.4%。重點項目盤子中16個產業鏈項目數量、總投資、年度計劃投資占比分別達到57%、66%、68%。謀劃推出萬華蓬萊新材料低碳產業園的全新戰略,總投資1680億元的一批重大項目從無到有、依次展開;藍色藥谷·生命島項目投資43億元,將實現“當年拿地、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丁字灣雙碳智谷7月20日開工,將利用低成本工業蒸汽和綠電帶動落地一批投資體量大、經濟效益高、市場空間廣的大項目好項目,對煙臺未來的高質量發展形成了有力支撐。

一批交通、水利、城建等基礎設施項目取得新突破:濰煙、萊榮高鐵全面提速,主體工程大面積施工;榮烏高速煙威段改擴建項目獲批,開工建設;德潤、山??焖俾冯r形初現,年內完成高架橋主體工程;蓬萊國際機場二期T2航站樓封頂,相關工程有序推進;老嵐水庫樞紐工程重力壩完成工程量70%;幸福、八角灣、牟平、夾河、蓬萊“五大新城”建設加快起勢,完成年度投資414億元,約占全年的60%。
煙臺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以此為依托,融入國家“雙碳”戰略,實現發展的“換道超車”是煙臺的必然選擇。目前,煙臺市在清潔能源產業發展中取得了領先優勢,形成“四個第一”。
形成了山東第一的清潔能源規模體量。截至目前,全市清潔能源裝機容量1047萬千瓦、裝機容量占比達50.7%,總量居全省首位,占到全省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的六分之一。
發出山東第一度核電。海陽核電是全省首個建設并唯一投運的核電站,規劃總裝機容量750萬千瓦,累計發電746億度,節煤1700萬噸,運行業績穩居世界前列。
發出山東第一度海上風電。2021年半島南4號風場首批風電機組并網,實現山東海上風電零的突破,到今年6月份,半島南3號、4號海上風電項目累計發電量突破10億千瓦時。
實現全國第一次核能示范供暖。海陽核電供熱一期工程于2019年11月投運,是中國首個核能商用供熱工程;二期工程于2021年11月投運,供暖面積覆蓋海陽城區全域(470萬平米),海陽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目前正在推進的900MW核能供熱工程,預計2023年建成,供熱區域包含乳山、萊陽、萊西等地區,供熱面積達到3000萬平方米。

“一谷一區一島一港”,在“雙碳”發展方面開展先行先試。一谷,即丁字灣“雙碳”智谷。推動“源網荷儲”一體規劃發展,建設“源網荷儲”先進基礎設施,打造零碳產業發展示范區和綠色共同富裕示范區。一區,即“3060”低碳創新區。建成中國首個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清潔能源產業鏈骨干企業50多家、科研院所12家,在建項目總投資超過120億元,打造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策源地和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新高地。一島,即長島國際零碳島。實施煤改電清潔能源供暖項目,累計投入資金2.2億元,建設分布式供熱站22座,供暖覆蓋面積107萬平方米,實現城區清潔能源供暖全覆蓋,打造海島保護與開發綜合試驗的樣板。一港,即中國海上風電國際母港。依托蓬萊風電裝備制造、船舶制造等產業基礎和深水良港條件,培育研發設計、裝備制造、檢測認證、運維、集散等業態,打造海上風電產業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