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考驗,萊山區上下齊心協力、各條戰線合力攻堅,逆勢取得一系列成績。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2%、達到420.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8.6%、達到42.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11.3%,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9.1%,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全市領先。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吸引人口、人才大量涌入,萊山區常住人口較第六次普查凈增10.4萬人、是全市人口流入最多的區市,總數達到40.2萬人,全區在校大學生達到9.2萬人。
今年上半年,萊山區在全市半年模擬考核中列13區市第3位,在“極為困難、極為不易、極不平凡”的形勢下,交出了一份“難中有為、干中有成、穩中有進”的“期中答卷”。
精準精細抓經濟運行。將地區生產總值指標分解為10個領域、26項細分指標,全部實行臺賬式、目標化管理,對照指標抓企業扶持、項目建設、升規納統,主要指標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不遺余力抓項目建設。10天完成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175.3畝土地征遷任務;11天完成市疾控中心147畝土地征遷任務。9個省重點、22個市重點建設項目全部開復工,投資完成率均居全市第2位。

靶向發力抓企業幫扶。整合12345政務服務熱線、營商環境專班、服務企業專員等工作職能,推行全生命周期跟蹤服務,累計走訪企業800余人次,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優化營商環境綜合評價保持全市前列。大力開展“雙推雙促”,推動萬華化學集團與萊山重點企業達成合作意向20余項。新培育“四上”企業36家,全市第三。橙色云平臺獲評煙臺市首個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金正環保新晉省級“獨角獸”企業。
按照“北優、中融、南拓”的思路,聘請國內知名規劃設計院對區政府區片、鳳凰湖-鳳凰山區片、動能轉換區等重大區片更新項目進行策劃設計,招引大商強企整體開發,區政府區片已獲得28.5億元銀行授信。全域推行土地使用權依法回收,依靠和發動群眾,破解舊改“尾留戶”征遷難題,“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全區舊改工作,交付安置房24.3萬平方米。以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為總抓手,創新開展“美好社區”創建、“本色行動”、物業管理水平提升等10大專項行動,累計治理違建1810處、70.1萬平方米,“三平一齊一通透”綠化模式在全市推廣。


煙臺毓璜頂醫院萊山新院啟用,全區三級醫院達到3家;引入魯東大學高校資源合作辦學,魯東大學萊山實驗中學投用。鄉村振興全面起勢,布局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等27個精品產業項目,高標準打造首批41個美麗鄉村。社會大局持續安定,全面提升疫情防控“五大能力”,嚴守疫情防控底線。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在全市率先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四分類”,環境空氣質量位居全省各縣市區前列,獲評省級生態文明強縣。
萊山區實體經濟起步于工業,目前規上工業企業達到108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6家,省級以上“單項冠軍”“隱形冠軍”“瞪羚”企業33家,“獨角獸”企業2家、數量全市第1,國家級核電研發中心、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省級以上企業創新平臺94家,數量全市領先。工業增加值從建區時的4億元增加到118.3億元,28年間增長30倍。

萊山區堅持發展工業經濟不動搖,推動“工業立區”的萊山加速向“工業強區”邁進:年內推動核電、環保、寵物用品等產業產值首次突破50億元,3年內高端裝備制造、核電裝備、節能環保、寵物用品、電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等主導產業全部邁入百億級。
萊山區北部發揮濱海資源優勢,整合政府周邊行政辦公舊址、國家部委閑置用地、濱海特色文化街區等資源,打造濱海總部花園,以“總部賦能”深化高端產業發展;中部對低效商業區、產業區實施功能重塑、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數字經濟、創意經濟、平臺經濟等高端服務產業,實現產城融合發展;南部加快推進煙臺植物園產業植入、長榮水泥廠工業遺存升級、野生動物園開發建設、瀑拉谷多元發展,以文旅融合賦能南部大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