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樂天 劉強 賈偉力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從產品或服務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對整個供應鏈進行生態設計,通過供應鏈中各組織內部和各相關組織之間的緊密合作,使整條供應鏈在環境管理方面協調統一,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實現供應鏈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優化。綠色供應鏈管理契合綠色發展理念,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改善環境質量的有力手段。
“工業園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90年代。30年多年來,我國工業園區得到迅猛發展。1999年,我國在工業園區建設中逐步引入生態工業、清潔生產、循環經濟、低碳發展等理念。圍繞工業園區的綠色發展,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部委先后開展了一系列試點工作,主要包括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循環經濟試點及其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以及綠色園區創建示范等。
第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和綠色園區創建示范都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園區資源環境問題的解決,通過示范建設,工業園區在資源能源高效利用、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減排、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
第二,從推進主體上來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和綠色園區創建示范各不相同,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主要由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科技部三部門聯合推動;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主要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推動;綠色園區創建示范則由工業與信息化部主導建設。
第三,從政策體系完善程度上來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的政策體系相對較為系統完善,成立了三部委聯合建設協調領導小組,出臺了管理辦法,制定了分類規劃建設標準,建立了年度績效自評和復查評估機制,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則主要以項目的形式開展;綠色園區創建示范目前僅有一個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形成完整的標準體系。
第四,從目標定位上來看,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盡力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側重產業生態化,更多屬于環境污染預防和治理范疇;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園區資源利用效率,側重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屬于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范疇;綠色園區創建示范更具系統性、交叉性、集成性和動態性,主要目標是綠色產業培育、基礎設施綠色共享以及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強調資源能源效率和資源重復利用,屬于綠色經濟范疇。
第五,從實施路徑上來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通過“申報創建—批復創建—指標達標—申請驗收—組織驗收—年度復查”的方式開展,有明確的標準體系,以保證園區綠色發展的持續性;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主要是依托項目來實施,驗收時主要考核項目的完成情況;綠色園區創建示范通過“申報單位自評價、第三方評價機構評價、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評估確認及專家論證、公示”的方式開展。
第六, 三類園區示范,都要求在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實施,對省級以下園區的綠色發展缺乏相應的政策措施。因此,我國的工業園區綠色發展總體上還處于示范引領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政策體系。
第七,從財稅支持措施上來看,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和綠色園區創建示范均缺乏相應的財稅支持措施,僅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有直接的財政補貼支持措施。總體而言,各級政府對三類示范園區建設的財稅支持力度不夠。
第八,當前無論是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還是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和綠色園區創建示范,均由政府全面主導,尚未形成“政府統籌、商業化運作、網絡化發展”的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模式,缺少有效的市場化手段,生態化、循環化和綠色化的園區發展理念難以得到全面可持續的推廣。
我國現有各級工業園區逾7000家,省級以下工業園區占比較大。在最近幾年開展的生態環保督察中,80%的省(市)由于工業園區出現環境問題被通報批評,尤其是縣級及以下的園區。這也說明,我國工業園區的綠色發展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工業園區的發展助推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無序競爭現象突出。現在不僅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工業園區,很多縣、鄉甚至村也都設立了工業園區。迫切需要一個全國性的工業園區發展規劃,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分工明確、層次清晰且又相互協作的工業園區發展體系。
我國工業園區特別是省級以下工業園區規劃不合理問題突出,對于存量工業園區,迫切需要進行生態化、循環化改造,但目前的政策體系尚不完善。
一是指導性規范和標準不健全。目前,三類示范工業園區都未形成完善的政策體系。在園區產業升級轉型、產業共生、循環化改造、能源利用、污染防治等方面,都缺乏較為完善的、指導性強的規范標準體系。
二是分類指導不夠。三類示范工業園區,都針對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政策覆蓋面小。而我國工業園區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好的和差的園區無論是產業水平、管理水平還是排放水平,相差幾十年甚至更多。因此,需要在綠色循環化發展政策安排中考慮分類指導問題。
目前,從國家層面的法規標準到具體落地的政策措施均未體現將園區作為一個特定區域、特定系統的環境管理思路。當前的園區污染物控制實質上仍為獨立的工業點源管理方式。工業園區層面的污染物控制體系,缺乏系統化設計。由于制度上缺乏對多利益相關方協商程序的約定和安排,造成園區污染減排管理效率低下。
我國工業園區類型多,整體情況復雜,在環境管理機構設置上,許多工業園區沒有設置獨立的環保部門,甚至未配備環保管理人員。工業園區的企業聚集特性決定了園區企業眾多,少則幾十家企業,多則幾百家甚至上千家。一方面監管工作繁重,另一方面環保管理人員嚴重不足,如此現狀使得園區監管很難到位。
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以工業園區為整體,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工業園區從規劃、建設、招商、運營到監管的公共管理全過程,統籌園區公共管理和園區內企業在工業園區環境管理全生命周期內的協同關系,使工業園區整體的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一,有利于促進工業園區環境管理模式轉變。通常工業園區內部都會形成一個或若干個主產業鏈,還會涉及能源和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共用,如果能充分發揮這些鏈條的上下游作用,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在工業園區內外部形成市場化的約束機制,有利于完善現有工業園區的環境監管體系,可以促進工業園區從當前普遍的點源式環境管理模式向一體化環境管理模式轉變。
第二,有利于提升現有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政策的效能。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以“供應鏈全生命周期”管理為理念的管理工具,涉及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物流和綠色消費與回收等各個環節,是推動工業園區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可以提高現有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政策的效能。

第三,有利于提高工業園區整體綠色發展水平。在工業園區內部以龍頭企業為核心,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發揮龍頭企業的市場化帶動作用,同時與行政管控措施形成互補,有助于實現工業園區全面綠色發展。
工業園區公共層面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貫穿園區從規劃、建設、招商、運營到監管的公共管理全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園區綠色規劃。工業園區應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園區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當地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確定園區產業定位、布局和排污總量;按照產品項目、公用輔助、物流傳輸、環境保護和管理服務五個一體化的設計理念,圍繞園區空間布局、產業鏈設計、能源利用、資源利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運行管理等方面編制園區綠色發展規劃,引領園區實現綠色發展。
二是園區綠色產業鏈。工業園區應圍繞提高資源產出率和提高園區綜合競爭力,持續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招商環節,實行綠色招商,制定園區準入負面清單,從源頭上嚴格控制園區新增污染;在運營階段,定期對園區物質流和產業關聯度進行分析,按照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循環鏈接原則,持續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不斷優化園區上下游產業鏈,提高園區產業耦合度和關聯度。
三是園區基礎設施要努力實現集約化。工業園區應根據園區內主體項目對能源、環保設施、公共管廊、運輸等基礎設施的需求總量進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集中優化。通過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來構建園區內部循環經濟體系。
四是園區要推行綠色公共采購。工業園區應示范建立政府綠色公共采購制度,對供應商的環保績效定期進行評價,實行分級管理。通過示范引導,帶動園區內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參與到綠色采購中來。
五是園區環境管理要實現一體化。工業園區應設立專門的環境管理機構,建立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無縫銜接、責任到人的環境網格化監管體系,統籌考慮源頭削減、過程循環和末端控制三個環節,以構建園區內部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環境管理模式。同時,依托大數據技術,建立智慧化園區環境管理平臺和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

六是建立園區綠色發展公共服務平臺。工業園區可聯合企業、大學、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相關政府部門,建立園區綠色發展公共服務平臺,發揮產學研合力,為企業和園區綠色發展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持,以提升園區的環境管理能力。
建議加強綠色供應鏈管理在工業園區應用的理論研究,結合綠色供應鏈理論以及工業園區的特點,探索制定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標準,選擇產業鏈關聯度較高的工業園區,開展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試點,樹立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標桿。
我國現有的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主要圍繞產業集群共生、資源循環利用、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環境管理一體化、信息共享網絡等方面開展,在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物流和綠色消費與回收方面存在不足,未體現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建議將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納入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帶動綠色供應鏈管理在工業園區層面的應用和發展。
建議發揮財稅金融政策的正向激勵作用,對參與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工業園區和企業,應給予財政資金、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稅收減免等經濟激勵,以提高工業園區和企業參與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積極性。完善綠色采購激勵性措施,出臺一部統領各類市場主體綠色采購活動的綠色采購法,對政府采購和國有企業采購要著重規范采購程序,對其他類型主體的采購要著重進行引導和激勵。
建立市場化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機制是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礎,為推廣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導向引領,保障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規范化和統一化。建議制定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制度,研究提出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方法和指南,制定分行業、分領域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開發應用評價工具。
重視綠色消費市場培育,逐步消除推行綠色供應鏈的市場阻力。建議通過開展綠色供應鏈明星企業評比、政府綠色采購宣傳、綠色消費進社區、發放綠色消費券等一系列社會活動,宣傳綠色環保低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喚醒社會組織和公眾的綠色消費意識,為園區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營造良好的公眾基礎和社會環境。
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建議在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加強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整合資源、協作互動,成立由相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及行業協會組成的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其橋梁和紐帶作用,凝聚力量,全面推動工業園區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