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 隨著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傳統播種方式逐漸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需要創新和開發新的播種技術,實現玉米全面增產。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的應用可促進玉米生產增產提質,降低生產成本,具有十分積極的應用意義。基于此,以吉林省農安縣合隆鎮為研究對象,從播前準備、播種管理、苗期管理及適時收獲等方面,對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要點進行總結;并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對合隆鎮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
關鍵詞 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技術推廣;吉林省農安縣合隆鎮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04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在地表起雙壟,用地膜(厚度0.005~0.010 mm)進行全覆蓋,集除草、壟溝集雨、壟溝種植、覆蓋抑蒸技術于一體的增效型栽培技術[1]。該技術將地膜栽培技術、全膜平鋪技術、膜側溝播栽培技術相結合,是我國玉米種植技術的重要突破,可實現良好保墑蓄墑效果,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區玉米種植產量和質量。與傳統播種技術相比,可充分調節和利用區域地溫和水資源,提高降水利用率,減少水分蒸發,抑制田間雜草生長,減緩土壤鹽堿化趨勢,且操作簡單、成本低,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有利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1 合隆鎮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要點
1.1 合隆鎮玉米栽培條件
吉林省農安縣合隆鎮是以玉米生產為主導的農業大鎮,位于松遼平原腹地,平均氣溫在4.7 ℃,四季分明,光熱資源充足,雨熱同季,年平均降水量為503.5 mm,平均日照時間為2 590 h,無霜期共145 d。氣象條件與玉米生長發育需求同步,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1.2 播前準備
1.2.1 整地劃行
預先選擇土層深厚、土壤松散、理化性能好、肥力良好及地勢平坦的地塊,盡可能避免鹽堿地、陡坡地、石礫地等貧瘠薄地。加強雜草和病害土塊消毒處理,將前茬作物清理干凈,深耕土地,翻耕深度在25~30 cm,并及時將大塊土壤耙碎耙細,在覆膜前再淺耕一次即可(深度18~20 cm)。
1.2.2 科學施肥
根據玉米種類、種植需求、目標產量等,科學配比肥料,確保土壤肥力充足。玉米肥料需求較大,整地后可適當施加基肥,一般每667 m2施用農家肥3 000~5 000 kg,起壟前均勻播撒在土壤表層[2]。另外,每667 m2還可根據地力情況施用尿素25~30 kg,硫酸鉀肥15~20 kg,過磷酸鈣50~70 kg,硫酸鋅2~3 kg。
1.2.3 劃行起壟
施肥結束后,劃行起壟,每幅壟分為大壟和小壟,大壟寬度、高度和幅寬分別為70 cm、15~20 cm、110 cm,小壟寬度、高度分別為40 cm、8~10 cm。在使用起壟機起壟時,按照播種方向開溝起壟,使大壟變小壟,小壟變大壟,嚴格遵循大壟和小壟標準尺寸,壟與壟溝寬窄均勻、大小一致。機械起壟時,先將地塊兩頭玉米秸稈砍除,將機械前端束茬板對準小壟中間位置后開始作業,一次性完成埋茬、施肥、起壟和噴藥作業。
1.2.4 選用良種
合格的玉米種子是保障玉米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基礎,必須選用適宜合隆鎮環境、經過審核認定的耐密性優良品種。例如,在農安縣范圍內,種植地海拔均低于2 000 m,應以中晚熟玉米品種為主,如隆玉166、金糧528。
播種前應確保該玉米品種抗性好、品質高、穩產性高,種子大小均勻一致,富含脂肪,可為玉米出芽提供充足養分。種子純度大于98%,含水量應低于14%,出芽率應盡可能接近100%。播種前用50%辛硫磷乳油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玉米瘤黑粉病等。
1.2.5 覆膜
一般在秋季起壟結束后立即覆膜,同一地塊最好在一天內完成,可有效防止土壤水分蒸發。每667 m2寬度120 cm、厚度0.008~0.100 mm的地膜用量在7~8 kg。
覆膜時,先將其平整攤開在壟上,靠邊線一邊用土壤壓實,另一邊覆蓋在大壟中間,每間隔2~3 m設置橫壓土腰帶。要避免膜與膜之間相互重疊,確保地膜完全展開[3]。地膜在田間放置時間較長,必須加強管理,可在溝中間打上滲水孔,避免牲畜進入破壞地膜,要用土將地膜邊緣壓實,避免大風吹翻地膜。
1.3 播種管理
玉米播種時間以當年氣候條件和種植品種為依據,一般在土壤溫度達到7~8 ℃時可開展播種,早熟品種播種時間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晚熟品種播種時間一般為4月中下旬[4]。
目前合隆鎮有人工覆膜隨即播種、機械覆膜隨即播種、頂凌覆膜播種等方式可選。機械覆膜隨即播種利用覆膜播種機械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除草、覆膜和播種等多項工作,作業速度控制在2檔,確保播種孔與出苗位置一致,確保出苗率。頂凌覆膜播種是利用玉米點播器將玉米種子均勻播種在壟溝內,并壓實土壤保障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再用草木灰、細砂土等將播種孔封閉的方式。
播種密度需充分考慮種植土壤條件和降水量,農安縣年平均降水量為507.7 mm,對于平型玉米雜交品種中等肥力地塊,可控制播種密度為3 000株/667 m2,耐密性品種可增加至4 000株/667 m2。還需要合理把控播種數量和深度,通常穴播2~3粒,深度為5 cm;覆膜后要及時做好灌水管理,若土壤過分干燥,可采用坐水播種方式;對于先覆膜后播種的地塊,必須預先破除板結土壤,確保玉米種子及時出苗。
1.4 苗期管理
1.4.1 出苗—拔節期
出苗后,需要做好相應管理措施,如查苗、間苗、定苗等,促使根系健康發育,達到苗足、苗早、苗壯、苗齊的“四苗”要求。具體來看,在出苗后,要及時破土引苗,清理板結土壤,放出膜下玉米苗,確保及時出苗。做好間苗和補苗工作,當玉米苗長至4葉時,每個種穴內留有一株根系發達、體型壯實的玉米苗,若旁邊有空穴,可保留2株,待后期移苗。
1.4.2 拔節—抽雄期
這一時期玉米管理重點為促進葉片面積增大,尤其是植株中上位置葉片,促使莖稈粗壯敦實發育。期間,要格外關注玉米螟等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根據為害程度選擇對應防治方式進行處理:如根據田地大小設置不同位置和數量的釋放點釋放赤眼蜂,避免玉米螟侵害植株莖稈造成玉米產量和品質下降[5];還可采取化學藥劑防治方法,取16%甲維·茚蟲威30 mL與15~20 kg水混合均勻,噴灑在葉片或進行灌心防治。這一階段是玉米生長關鍵時期,還要注重防治玉米瘤黑粉病、頂腐病等,做好追肥、灌溉,確保玉米快速生長。
1.4.3 抽雄—成熟期
這一階段管理重點為增加粒重、防止早衰和病蟲害侵襲,可適當延長光合作用時間和強度,確保粒多粒重。做好追肥管理,可根據玉米生長需求施加尿素,每667 m2可追施5 kg。防治雙斑螢葉甲等病蟲害,可加強農藝處理,如及時清除田間雜草;采用化學藥劑噴灑方式,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 500倍液噴施在雌穗周圍。
1.5 適時收獲
適時收獲是保障玉米產量和品質的關鍵環節,過早或過晚收獲都會產生不良影響。當玉米苞葉開始變黃、葉色變淡、籽粒變硬,表明玉米進入蠟熟期,此時干物質含量和淀粉含量均在30%以上,含水量約為65%,產量和營養價值最高,適宜收獲。部分玉米可在蠟熟末期收獲,能進一步增加籽實部分的重量,進一步提高玉米營養價值。此時,玉米秸稈仍為青綠色,收獲后可用于秸稈還田。
2 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2.1 加強政府支持力度,重視技術宣傳指導
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推廣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全地膜覆蓋應用效果顯著,具備秋雨春用、壟面集雨、保墑增溫、抑制雜草等優勢,大幅降低玉米種植成本,增加玉米產量和質量。然而,隨著該技術的推廣應用,相關問題也逐漸凸顯。1)部分農民習慣于粗放式種植管理,不愿意在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中投入資金和精力,秋覆膜及覆膜越冬管理難度大;2)部分農民思想認知不統一,對現代化農業生產缺乏了解,認為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推廣是政府布置任務,存在應付了事、形式主義觀念;3)專業技術人員少,無法進行全天候監控指導,出現技術要點把控不嚴、技術實施不嚴密、種植成本增加等情況,無法真正發揮技術優勢,農民也難以從中受益,進一步加劇技術推廣難度;4)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需要使用大量地膜,若不及時加以回收和處理,會加劇白色污染問題,也會給土壤結構、理化性質及生態環境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在農業生產越來越現代化的今天,合隆鎮使用的傳統玉米生產技術逐漸落后,急需推廣應用新技術,推動合隆鎮玉米生產邁上新臺階。針對新技術推廣出現的諸多問題,當地政府部門應當加強政策和資金支持,為新技術、新品種、新機械引進示范打好基礎。1)可以在當地創建示范基地,定期邀請當地農民參觀調研,詳細講解技術要點和優勢,為技術推廣奠定良好基礎。2)鼓勵農民購買使用新機械,加大新農機、地膜、化肥等補貼,嚴格控制農資漲價,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種植玉米積極性,加快技術推廣步伐。3)為加強該技術推廣實效,要組建一支專業能力強、推廣經驗豐富的農技服務隊伍,深入合隆鎮農業生產第一線宣傳推廣,確保農民理解該技術優越性,理解相關增產機理;深入田間地頭一對一指導農民,確保其掌握關鍵環節技術,提高覆膜效果和播種質量。4)為降低生產成本和白色污染,可成立專門地膜管護小組,以村社為單位,在前茬作物收獲后,輪流值班保護地膜,宣傳一膜多用措施,禁止踩踏地膜,形成良好村風;加強與地膜回收加工企業之間的聯系,設置回收點,定期將殘膜回收處理;加強宣傳,嚴禁在田間地頭、道路兩旁堆放殘膜,提高環保意識,實現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可持續推廣。
2.2 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解決覆膜技術不完善問題
根據調查,在合隆鎮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推廣期間,覆膜進度、質量不佳是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4點。1)整地不平整,深耕深度不達標,取土壓膜方式不當,導致壟面凹陷,無法發揮其作用;2)為降低作業難度和復雜程度,不使用劃行器直接起壟,大壟、小壟的壟寬、長度、間距等不符合技術標準;3)土腰帶間距較大,無法發揮其作用,大風掀膜現象頻發;4)溝內留土過多,土壤板結現象較為突出,導致抑制出苗、阻礙水分下滲等問題。
對此,合隆鎮農業管理部門提出,必須加強技術推廣應用監管。1)可制作宣傳手冊,在起壟期間加強田間監督,確保農民嚴格遵守操作規范,寬壟、窄壟達到70 cm、40 cm標準,盡可能降低技術不規范導致的覆膜質量不佳問題。2)技術人員還需不斷完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針對雜草叢生問題,研究抑草地膜,引進生態化除草新技術,加強病蟲害防控;針對玉米后期脫肥問題,研究試驗長效緩(控)釋肥料配方,研制玉米追肥專用肥,提高施肥有效性;針對玉米追肥勞動強度大問題,可設計推廣簡易追肥器具,提高追肥效率和效果,減輕勞動強度。
2.3 嚴格控制播種密度,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在推廣應用期間,有農民反應,部分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使用的牽引覆膜機具,膜與膜接茬間隙大,對應株距間隙也較大,一般為30~35 cm,部分株距達到40~50 cm,播種密度偏低,產量難以達到預期,無法真正發揮該技術高產性。
針對這一情況,要加強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農機設備研究,重視起壟覆膜施肥一體機械、小型機械起壟覆膜機、玉米穴播機等研究推廣,播種前可預先設置播種密度,降低農民播種強度,減輕農民負擔,提高播種質量,從而助力實現農業現代化。同時,加強作物光合效率、群體與個體關系、田間生態環境改善關鍵因素研究,加強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管控,調整優化區域玉米種植密度,實現玉米生產效益最大化。
3 結語
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作為一項新技術,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相關人員必須全面、準確掌握技術要點,包括播前準備、播種管理、苗期管理等,把握收獲時機,實現增產增效。政府部門也要加強技術推廣,確保農民嚴格按照技術規范作業,真正將技術落實應用,推動玉米產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月英,韓德強.循化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機械化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15):41.
[2] 杜思明,寧納.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2020(2):76.
[3] 張博超,張燕,鄭潔.冀北半干旱區春玉米全膜覆蓋雙壟溝播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河北農業,2020(10):25-26.
[4] 何春寧.正寧縣玉米全膜雙壟溝播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2021(13):43-44.
[5] 白元成.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的分析[J].農家參謀,2021(11):3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