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敏 甘明 馮智 陳林

摘 要 桉樹是廣西主要的人造林樹種之一,具有速生、豐產、材質好的優點。近年來,隨著廣西桉樹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桉樹病蟲害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對桉樹的產量和品質造成了極大影響。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大桂山林場為例,簡要介紹林場的基本情況,總結桉樹病蟲害發生及防治現狀,分析桉樹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歸納桉樹病蟲害的防治難點,并提出了強化綜合治理和區域防控;打好防治基礎,推廣公司化防治;建立“監測—防治”快速反饋系統;優化桉樹林分結構,改善林地微環境;加強研究和總結,提升人員水平等綜合防治措施。
關鍵詞 桉樹;病蟲害;發生與防治;廣西國有大桂山林場
中圖分類號:S763.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09
廣西是我國桉樹的主產區,隨著近年來桉樹產業的發展,廣西桉樹正由數量效益型慢慢向質量效益型升級轉變。然而,在桉樹的實際種植過程中,廣西經常暴發嚴重的桉樹病蟲害,對桉樹的健康生長造成影響,其中桂東北、北海市、防城港市等地一直以來都是桉樹病蟲害發生最嚴重的區域,且由于近年來受到暖冬氣候、高溫高濕天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廣西桉樹病蟲害呈現出高發、高危態勢。因此,探討和研究廣西桉樹病蟲害現狀及防治措施,對促進廣西桉樹產業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林場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大桂山林場(以下簡稱大桂山林場)成立于1957年,是廣西直屬的國有13家林場之一,總場位于賀州市八步區,下轄7個營林分場、5個對外造林部。大桂山林場地處廣西東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9.3 ℃,年平均降水量2 056 mm,地貌以低山及丘陵為主,土壤類型以紅壤、黃壤和紫色土為主,優越的水熱及土壤條件使得大桂山林場非常適合發展林業,尤其是桉樹種植業[1]。目前,大桂山林場總經營面積高達7.89萬hm2,森林覆蓋率為91.2%,主要經營樹種為桉樹,場內外桉樹種植面積超3.90萬hm2。
2 桉樹病蟲害發生及防治現狀
近年來,大桂山林場桉樹蟲害主要有食葉性害蟲油桐尺蛾、小用克尺蛾、同安鈕夜蛾等,刺吸式害蟲蠟蟬類、木虱等,蛀干類害蟲桉蝙蛾等;主要病害有紫斑病、葉斑病、焦枯病及青枯病等。2019—2022年,大桂山林場桉樹病蟲害發生及防治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桂山林場病蟲害的發生日趨嚴重,雖然大桂山林場積極采取多種桉樹病蟲害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病蟲害的發生,但卻難以根除病蟲害,且病蟲害的種類越來越多、發生面積也越來越大。
3 桉樹主要蟲害及發生特點
3.1 食葉性害蟲
食葉性害蟲是桉樹蟲害類群數量最多的種類,達148種。食葉性害蟲具有廣泛的傳播途徑,大多數都具有遷飛能力,擴散性極強,一般的防治方法很難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油桐尺蛾、小用克尺蛾、同安鈕夜蛾等食葉性害蟲局部發生較為嚴重,部分區域1年可暴發4代,通常先在山窩、山腳處發生,然后逐漸蔓延至整片林區,一般在山體陰面比陽面為害嚴重,并具有較為明顯的“點→片→面”發展過程[2]。食葉性害蟲為害部位存在一定的差異,油桐尺蛾(伴小用克尺蛾)先從桉樹下部為害,幼蟲咬食未轉綠的嫩葉,形成缺刻,比較容易監測;同安鈕夜蛾首先為害桉樹嫩梢上的嫩葉,并從葉緣開始啃食,遭到啃食的葉片通常只剩下葉脈和葉柄,不易監測;桉小卷葉蛾主要為害桉樹新造林,幼蟲在葉苞內啃食,殘留葉脈,老熟后在卷苞內化蛹,因蟲體卷藏在葉子中,大部分防治措施較難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3]。
3.2 刺吸式害蟲
刺吸式害蟲是桉樹的主要蟲害類群之一,在廣西已發現83種刺吸式害蟲。刺吸式害蟲的成蟲和若蟲均具刺吸式口器,繁殖力較強,大部分都能通過傷口傳播病毒、病菌,進而導致桉樹病害的發生。大桂山林場刺吸式害蟲主要有蠟蟬類、蚜蟲、木虱及葉螨等,常發生在新造林、萌芽林、桉幼林中,刺吸式害蟲主要為害桉樹嫩芽、嫩枝、嫩葉,可加速嫩芽、嫩枝、嫩葉枯萎,造成枝葉斑駁失綠、卷曲甚至整株枯萎或死亡[4-5]。
3.3 蛀干類害蟲
蛀干類害蟲是桉樹的重大蟲害種類之一,目前在廣西已發現20多種蛀干類害蟲。蛀干類害蟲主要咬食并破壞桉樹的樹干、樹枝和樹皮,并在木質部內蛀成不規則的坑道,坑道入口處一般可見絲狀的糞屑,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個突起的蟲苞,被害處不僅易感染病害,還容易被風折斷,對桉樹的生長造成嚴重影響。通常在新造林和1年生桉樹林中蛀干類害蟲發生最為嚴重,2~3年生桉樹被為害的部位主要是2 m以下的樹干基部,3年生以上樹齡的桉樹因樹干變粗變硬,所以蛀干類害蟲對其危害性較小。目前,大桂山林場蛀干類害蟲以桉蝙蛾為主,多為害道路兩側樹木[6]。
4 桉樹主要病害及發生特點
4.1 生物性病害
桉樹生物性病害指的是由病原性微生物(細菌、真菌、病毒等)感染所致的病害,在廣西已發現20多種桉樹生物性病害。在桉樹林分弱、林齡3年生以下、高溫高濕、受蟲害影響大的林地,病菌易大量繁殖,進而導致生物性病害的發生。通常大部分桉樹生物性病害都具有傳染性,且破壞性巨大,易反復侵染,感染后難以防治。大桂山林場生物性病害主要有青枯病、葉斑病、紫斑病及焦枯病等,多集中發生在5—9月的高溫高濕季節,尤其是受蠟蟬、木虱等刺吸式害蟲為害的桉樹林分,更易感染葉斑病和紫斑病。
4.2 生理性病害
桉樹生理性病害指的是由非生物因素(桉樹缺乏某種營養元素)所導致的病害,因此桉樹生理性病害也稱為缺素癥。桉樹生理性病害發生較為普遍,通常呈單發或周期性反復發生趨勢,在1~2年生桉樹幼林中較為常見,其早期癥狀一般表現為葉片發紫變脆、葉脈腫脹,后期嫩芽壞死、枝梢枯萎、樹木禿頂,植株易折斷,甚至整株枯死[7]。在大桂山林場,梢枯病、枝枯病等生理性病害發生較為嚴重,尤其是在桉樹林分弱的區域,生理性病害頻發。
5 桉樹病蟲害防治難點
5.1 暴發頻次逐年升高
根據近年來林場有害生物發生情況來看,大桂山林場桉樹病蟲害暴發頻次呈逐年上升趨勢。1)桉樹病蟲害并發可能性加大,數量多、暴發快、范圍廣,病害、蟲害往往聯動暴發,尤其是1~2年生桉樹病蟲害越來越多。在新造林中,食葉性害蟲、葉斑病等發生面積不斷擴大,桉蝙蛾在新造林和1年生萌芽林中也越來越多,防治壓力巨大。2)非桉病蟲害轉移,部分偶發性次要害蟲逐漸上升為主要害蟲,再加上極端異常氣候、化學藥劑使用過多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許多桉樹病蟲害發生周期長、復發率高、防治困難。
5.2 防治工作開展受限
1)桉樹病蟲害分布面積大,地塊多,發生時間集中,難以做到同時投入防治器械、藥物、人工等,導致部分林地防治不及時,錯過防治最佳時機,影響桉樹的健康生長。2)防治器械的使用受多種因素的限制,如風炮機噴水劑防治受林區道路、水源、射程低及操作人員不熟練等因素制約;植保無人機防治受氣象因素、地形起伏變化大、信號干擾等因素制約;背負式噴粉機適配的藥粉較少,防治病害效果不理想,防治效果難以得到保證。
5.3 監測工作較困難
1)在實際的林地病蟲害調查監測工作中,因為人手不足,所以通常只能在病蟲害高發期發動分場技術員和施工員巡察林地,將異常情況記錄下來,之后再匯報給森防專業技術人員,但由于不是專業人員現場調查,非專業人員缺乏鑒別病蟲害的能力,僅通過圖片較難確認是何種病蟲害,從而導致監測調查工作不夠細致,發現不及時,不利于桉樹病蟲害的高效防治。2)大部分病蟲害體型微小,發生早期癥狀不明顯,且一些害蟲(如木虱、葉蟬等)還存在變態發育,若蟲因保護色或形態與成蟲差異大,往往較難發現,待癥狀較明顯時已是病蟲害發生中期或后期,此時再進行防治已難以取得顯著效果。
5.4 種植品種過于單一
目前,大部分地區桉樹造林都存在種植品種或品系單一的問題,大桂山林場桉樹種植也是以純林為主。純桉林面積大,桉樹品系單一,林分抗逆性弱,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從而為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提供了有利條件,一旦純桉林暴發病蟲害,就極可能形成大面積危害,從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
5.5 防治經驗不足
桉樹病蟲害的防治是一項系統而繁雜的工程,不僅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作為支撐,還需要一定的防治經驗指導制訂防治計劃。1)在發生小面積、小范圍的桉樹病蟲害時,雖然監測到了病蟲害的發生,但工作人員缺乏對此處病蟲害是否會成災、是否會大面積暴發的判斷,從而導致過度防治或防治不及時,防治效果達不到預期,甚至演變成大面積災害。2)在桉樹病蟲害防治中,具備一定的病蟲害聯動暴發的防治經驗同樣十分重要。例如,刺吸式害蟲暴發時,病害往往會隨木虱、葉蟬的口器劃破枝葉傳播形成聯動暴發,因此在防治刺吸式害蟲時,還要兼顧對病害的防治。部分工作人員缺乏對病蟲害聯動暴發規律的了解,防治經驗不足,把控不好防治最佳時機,存在防治措施不合理不全面、防治后跟蹤不夠等問題,導致防治效果達不到預期。
6 桉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6.1 強化綜合治理和區域防控
桉樹病蟲害暴發往往是病、蟲聯動暴發,且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或遷飛性,單一的蟲害防治或病害防治以及僅針對病蟲害發生區域進行防治不會得到顯著的防治效果。因此,一定要加強聯防聯治工作,與毗鄰林區共同做好桉樹病蟲害的防治,積極與林業局、林業機構溝通協商,由林業部門牽頭,認真組織公司、林場、林農進行邊界聯防,確保林區邊界2 km范圍內無重大桉樹病蟲害的發生,以確保桉樹健康生長[8-9]。
6.2 打好防治基礎,推廣公司化防治
1)為桉樹病蟲害的集中防治打好基礎條件,通過流轉、代管等方式將林地集中起來,形成大面積連片的區域,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齊下的安全保障機制,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投入,重點做好藥物器械的儲備工作。2)完善林間道路、蓄水池、森防站等基礎設施,確保防治工作能正常開展,對于部分無法同時兼顧的防治任務,可推廣公司化防治,外包給植保公司,由植保公司專業的防治隊伍進行有效防治,保證防治效果。
6.3 建立“監測—防治”快速反饋系統
監測預報工作是桉樹病蟲害防控工作的基礎,及時有效的測報可為防治工作贏得先機,精準的預報可為適時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建立一套“監測—防治”快速反饋系統,以在非高發期不定期監測、在高發期定期監測的方式重點抓好桉樹病蟲害的日常監測工作,形成完整的年度監測報告,總結監測所得數據信息,綜合分析歷年桉樹病蟲害發生及防治情況、資源狀況、林分質量、氣象因子及生物因子等多種因素,利用趨勢預測軟件預測出未來桉樹病蟲害可能發生的情況,結合經驗方案,選配相似的防治預案,快速調撥資金和物資,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
6.4 優化桉樹林分結構,改善林地微環境
1)在造林階段合理規劃林地,選擇合適的樹種與桉樹營造混交林,增加樹木種類,優化林分結構,維持林地生態平衡,減少病蟲害的發生。2)改善林地微環境,通過除草撫育、密度控制或新的造林模式,促進桉樹林空氣流通,調節濕度,營造不利于病蟲害暴發的環境。例如,大桂山林場目前正在探索縱行種植模式,采用該模式營造的桉樹林抗風性更強,不易出現機械破損,病菌不易感染[10]。
6.5 加強研究和總結,提升人員水平
1)加強對桉樹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和總結,開展不同防治方式、不同農藥配方試驗,積累病蟲害防治經驗,尋找最優防治方案。2)開展林場技術人員森防專業技能培訓,講解病、蟲聯動暴發防治經典案例,不斷提升林場技術人員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以適應當前桉樹病蟲害監測、防治形勢發展的需要。
7 結語
在大桂山林場桉樹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應以“將病蟲害發生控制在萌芽階段,不影響桉樹正常生長”為防治目標,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積極探索防控對策,制訂防治計劃,針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不足之處,在不斷總結經驗及教訓的基礎上對防治措施進行改進,以有效提升桉樹病蟲害的實際防治效果,保證桉樹健康生長。
參考文獻:
[1] 朱志堅.大桂山林場桉樹種植技術和管理措施探討[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1(12):125-126.
[2] 韋志霄.廣西地區桉樹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J].南方農業,2021,15(14):19-20.
[3] 胡錦愷.桉樹主要有害生物及其控制技術[J].現代園藝,2018(6):58-59.
[4] 付德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應用研究[J].農村百事通,2022(6):64-66.
[5] 李方方.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探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6):20-22.
[6] 林賢偉.桉樹桉蝙蛾蟲害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2(11):162-164.
[7] 陸綠洲.桂中地區桉樹高產營造林技術及實施要點[J].種子科技,2021,39(9):95-96.
[8] 李春林,朱洪庭,韋正躍,等.桉樹種植技術和管理措施[J].鄉村科技,2020,11(31):64-65.
[9] 黃文政.桂南區桉樹病蟲害防治現狀與對策[J].新農村(黑龍江),2018(18):160-161.
[10] 陳世新.桉樹種植技術分析與管理要點探討[J].農業與技術,2022,42(13):93-9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