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貴鵬
摘 要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是順應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需要,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綠地建設與管理是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關鍵。以安徽省安慶市為例,分析園林綠地現狀,提出規劃目標構想,從統籌綠地資源,構建市域生態網絡;整合特色要素,布局城市綠地結構兩方面探討綠地系統規劃策略,從規劃先行,提供科學支撐;加強城市綠線管理,確保線界落地;均衡布局公園綠地,重點建設“口袋公園”3方面探討綠地建設與管理策略。
關鍵詞 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安徽省安慶市
中圖分類號:TU985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19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強調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依據。黨的十九大將“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入大會報告,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1]。
城市綠地作為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具有凈化空氣、降噪滯塵、調節小氣候、綠化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態及防災避難等功能,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廣大市民提供娛樂、交流、休閑游憩空間。自2006年安慶市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以來,安慶市始終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安慶建設為統攬,以鞏固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成果為抓手,不斷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水平,提出了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
目標。
1 生態園林城市概述
生態園林城市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種城市建設模式,1992年國家提出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實踐活動。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城市綠地建設水平,2004年我國頒布了《關于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實施意見》,要求在創建園林城市的基礎上,將創建生態園林城市作為建設生態城市的階段性目標,該文件要求每個城市在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時要不斷拓寬思路,提高工作水平,優化規劃策略,進而在全國范圍內開啟“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相關創建活動。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9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06年,深圳市獲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示范城市稱號;2016年,第1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分別為徐州市、蘇州市、昆山市、壽光市、珠海市、南寧市及寶雞市7個城市;2017年,第2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分別為杭州市、許昌市、常熟市及張家港市4個城市;2019年,第3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分別為南京市、太倉市、南通市、宿遷市、諸暨市、廈門市、東營市及鄭州市8個城市。
2022年,我國出臺了《國家園林城市申報與評選管理辦法》,設置了4大類、18項指標、4項底線指標、24項考核內容(見表1)。
2 安慶市綠地現狀
2020年,安慶市155 km2的建成區中各類綠地總面積5 814.05 hm2,其中公園綠地面積1 167.61 hm2,綠地率37.51%,綠化覆蓋率37.5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15 m2,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為80%。安慶市的綠化水平在384個國家園林城市(含19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11個園林城區)中處于中游水平,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均低于國家園林城市新標準,與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新標準有較大差距。
目前,安慶市綠地存在諸多問題,如綠地布局不科學,“一心九軸、兩環四楔、一帶六核、多園多廊”的綠地系統格局尚未形成,老舊城區綠地少,公園綠地分布不均衡,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高,園林綠化樹種單調、色彩不豐富,景觀特色、區域特征不明顯等。
3 規劃目標構想
在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安慶市計劃以生態文明和美麗安慶為建設總目標,全面把握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總體要求,充分挖掘安慶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展現安慶市園林綠化區域特色,構建完整的城鄉一體化大綠地系統,形成優美的城市綠化景觀和穩定健康的城市生態系統,努力將安慶市建設成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和諧統一的濱江山水生態園林城市。對于當前安慶市綠地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安慶市計劃通過完善綠地系統結構、均衡公園綠地布局、提高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優化綠化樹種配置及豐富城市文化內涵等措施,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持續推進安慶市生態文明建設,最終實現“城山相偎,綠水嵌城”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目標。
4 綠地系統規劃策略
綠地是城市系統、邊緣地帶和自然因子的連接體,城市綠地建設必須堅持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先行,以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從生態宜居、健康舒適、安全韌性和風貌特色4個方面出發,充分利用安慶市“兩面云山,兩方臨水”的自然風貌特色,塑造主城外圍的綠色生態空間,同時以景觀道路、防護綠地組成的綠色生態廊道為紐帶,串聯主城區的菱湖風景區(菱湖公園、康熙河景觀帶、秦潭湖公園)、口袋公園(游園)、街頭綠地等綠地斑塊,共同構成“一心九軸、兩環四楔、一帶六核、多園多廊”的綠地系統格局[2-3]。
4.1 統籌綠地資源,構建市域生態網絡
1)一江引八河。安慶市主要水系為南部長江干流和西南部二郎河、潛水河、長河、皖河及東北部掛車河、大沙河、龍眠河、孔城河。安慶市可充分利用濱江北岸和八條河流兩岸綠地資源、自然風光,強化“一江八河”濱水生態景觀,建設綠道風光帶。
2)群山襯天柱。世界地質公園天柱山位于安慶市的核心位置,將安慶市綠地結構與安慶市北部大別山脈綠色斑塊結合,形成整個安慶市生態環境的承托基底,重點打造和突出以天柱山為核心的綠色山水斑塊。
3)兩環連三片。兩環指的是安慶市山水人文休閑綠道和大宜城康體健身環城綠道,三片指的是安慶市北部大別山脈和西南部泊湖、東北部嬉子湖兩大水系湖泊群,將綠道與山脈、湖泊群結合,形成北部山區綠色生態屏障和兩大湖泊群濕地水禽保護生態區。
4)七廊十二景。七廊指的是以安慶市中心城區為核心,利用安慶市主要交通綠色廊道,組織串接安慶市內主要綠化節點和旅游景點,形成放射狀的七條綠色廊道。十二景指的是利用安慶市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保護區、地質公園等,打造菱湖明珠(菱湖)、塔影橫江(振風塔)、花亭碧波(花亭湖)及一柱擎天(天柱山)等12處生態景觀節點。
4.2 整合特色要素,布局城市綠地結構
1)一心九軸。安慶市已建成的菱湖風景區總面積8.8 km2,位于主城區中心,一心指的是以菱湖風景區的菱湖公園、康熙河景觀帶、秦潭湖公園為中心形成城市綠色核心,構成具有安慶市特色的、用于市民休閑游憩的多功能綠色核心區。九軸指的是將安慶市綠道、河道、交通廊道和其他主要生態廊道結合,串聯成潛江溝綠軸、順安河綠軸、白澤湖綠軸、石塘湖綠軸、石門湖綠軸、十里河綠軸、皖河綠軸、泉塘峽綠軸及高壓走廊綠軸等9條綠軸。
2)兩環四楔。兩環指的是安慶市環東部新城核心區的生態宜居環和外圍近郊康體健身環,四楔指的是長江-皖江-石門湖水體綠楔、大龍山-西部山體綠楔、白澤湖-石塘湖水體綠楔及破罡湖綠楔,將由山體景觀界面、水體景觀界面構成的綠楔向中心城區滲透,將山水環境引入到城市之中,使城市景觀與自然生態景觀相互交融。
3)一帶六核。一帶指的是安慶市作為一座濱江城市,城市沿長江岸線展開布局,城區濱江岸線長近20 km,岸線自西向東、從老城到新城,反映出了安慶市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六核指的是安慶市規劃建設的學府公園、獨秀公園、獅子山公園、柘山公園、破罡湖公園和大龍山森林公園等6個大型公園綠地。
4)多園多廊。多園指的是由菱湖公園、秦潭湖公園、柘山公園等6個綜合公園,神靈潭社區公園、鳳凰社區公園、九塘社區公園等25個社區公園,獨秀公園、柘山公園、白澤湖體育公園、安慶植物園等4個專類公園及若干個游園(口袋公園)等構成的公園體系。多廊指的是由中興大道、天柱山大道、集賢大道等13條景觀道路,十里河、大寨河、新河等9條城市河道綠廊及十里高壓走廊綠廊、寧安城際鐵路綠廊等城市綠色廊道構成的廊道體系。
5 綠地建設與管理策略
5.1 規劃先行,提供科學支撐
城市規劃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突出生態效應,注重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協調[4]。安慶市要以本次國家園林城市復查為契機,結合綠地調查資料,抓緊編制安慶市城市綠線規劃、公園體系規劃、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修編安慶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綠道規劃、海綿城市規劃等系列規劃,為城市綠地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盡快出臺《安慶市綠化條例》為園林綠化工作保駕護航。
5.2 加強城市綠線管理,確保線界落地
城市綠線是界定城市各類綠地范圍的控制線,有明確的綠線坐標和相應的界址地形圖,綠地控制、保護范圍界定清晰。城市綠線一經劃定,不得隨意更改,其法律效力等同于建筑、道路的“紅線”。目前,安慶市還沒有專門的城市綠線規劃,只是編制了綠線圖冊,沒有實現坐標控制,保護依據不強。安慶市應在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下,盡快編制綠線規劃,具體明確各個綠地界址點坐標,實現線界落地,避免城市開發建設隨意侵占綠地,對重要公園綠地一律設置綠線公示牌進行保護。
5.3 均衡布局公園綠地,重點建設“口袋公園”
公園綠地規劃建設是建設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重點,目前安慶市公園綠化建設與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指標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為加快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安慶市要根據城市形態、自然條件和歷史文脈,均衡合理布局,形成以綜合公園為主體,濱水帶狀公園為脈絡,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和街旁綠地為補充的城市公園綠地體系。同時,充分利用城市拆除的違法建筑、臨時建筑、廢棄地、閑置地、裸露土地、道路節點及路頭拐角等,因地制宜建設“口袋公園”,提高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完善城市公園綠地10分鐘服務圈,實現“300米見園,500米見綠”的目標。
6 結語
順應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是現階段城市發展的潮流[5]。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安慶市園林綠化得到的良好發展,但生態園林城市的規劃與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作,當前安慶市綠地建設與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安慶市應更加注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加強綠地建設與管理,加快推進綠地建設,從而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魏薇.公園城市建設理念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探討:以成都為例[J].城市住宅,2021,28(S1):80-81.
[2] 安慶市園林管理局,安慶市城鄉規劃設計院.安慶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3—2030)[EB/OL].(2022-02-27)[2022-07-10].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723/7000016034004145.shtm.
[3] 張嘉慧.公園城市理念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再思考[C]//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8城市生態規劃),2021:190-197.
[4] 章志紅,季節,謝星安,等.常州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實踐與探討[J].現代園藝,2019(9):168-170.
[5] 張瑞雪.生態園林城市導向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0.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