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義 蔣挺
摘 要 近年來,隨著林業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化,林業生態功能越發凸顯,現代林業正朝向林農增收、資源增長、生態良好的目標前進,推動現代林業和生態保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浙江省淳安縣等26縣(市、區)為例,圍繞林業制度改革、生態林業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3個方面,對浙江省現代林業和生態保護發展現狀及其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建立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建立高質量的條件支撐體系等建議,以促進林業生態保護于鄉村振興協調發展,實現林業增效、林農增收。
關鍵詞 現代林業;生態保護;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S73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28
當前,國家從面向未來戰略和林業發展全局出發,對林業工作和生態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賦予了林業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與更多的戰略機遇[1]。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此同時,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8年主要聚焦“三農”問題[2]。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3-4]??梢钥闯?,林業和生態建設作為生態文明、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其基礎性作用越發凸顯[5]。
浙江是林業改革與發展的先行省份。浙江省山區26縣(市、區)分別是淳安縣、永嘉縣、平陽縣、蒼南縣、文成縣、泰順縣、武義縣、磐安縣、柯城區、衢江區、江山市、常山縣、開化縣、龍游縣、三門縣、天臺縣、仙居縣、蓮都區、龍泉市、青田縣、云和縣、慶元縣、縉云縣、遂昌縣、松陽縣和景寧畬族自治縣,山林資源豐富,生態建設、生態保護、生態文化和林業產業發展均走在全國前列,其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也已超過全國縣域經濟的平均水平,成為了浙江省林業現代化發展和生態建設的主要樣板。
因此,以浙江山區26縣(市、區)為研究對象,開展浙江林業現代化與林業生態建設的問題和對策研究,對于解決現代林業經濟發展存在的短期效益與林業生態建設的長期性矛盾具有重要意義。
1 現狀分析
1.1 林業制度改革不斷深化
近年來,浙江省積極推進“全國深化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建設,全面深化林業改革,相繼發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推進林業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浙江省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發證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在明晰林業產權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林權流轉機制變革,落實“三權分置”政策,規范經營權流轉和深化投融資機制,逐步建立林業現代化體制機制。
1.2 生態林業建設不斷推進
1.2.1 推進生態公益林建設
26縣(市、區)立足生態建設、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率先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數據顯示,2016年,26縣(市、區)共有公益林188.82萬hm2,占浙江省公益林總面積的62.44%;2020年,26縣(市、區)共有公益林192.21萬hm2,占浙江省公益林總面積的63.38%;五年內,凈增公益林3.39萬hm2。
1.2.2 重要濕地生態建設與修復
26縣(市、區)把濕地公園建設等作為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重要抓手,加大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的保護力度,濕地保護面積逐年提升。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各縣(市、區)濕地保護面積年均為6 391.01 hm2;2020年,濕地保護面積年均為6 626.60 hm2,濕地保護面積整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1.2.3 實施“一村萬樹”綠化行動
重點抓好珍貴彩色健康森林建設、森林撫育等項目建設,全面提高森林質量。以淳安縣為例,全縣開展“一村萬樹”行動,完成13個示范村、104個推進村的建設工作,種植珍貴樹種50余萬株,完成珍貴樹種基地造林1 140 hm2,人工造林更新面積2 045 hm2。自2018年以來,縉云縣已累計建設“一村萬樹”示范村10個、推進村55個,新建片林超過67 hm2,零星植樹34萬余株。
1.3 林業產業發展特色更加明顯
1.3.1 推廣“一畝山萬元錢”模式(1畝=667 m2)
圍繞林業主導產業與優勢特色產業,積極發展香榧、薄殼山核桃、柿子等高效生態栽培,鐵皮石斛仿生栽培,林下竹蓀、三葉青、多花黃精、山稻套種、雷(早)竹林、毛竹筍用林早出覆蓋等“一畝山萬元錢”模式。以縉云縣為例,2018年新建“一畝山萬元錢”示范基地384 hm2,2019年計劃培育“一畝山萬元錢”示范基地160 hm2、輻射推廣353 hm2、鞏固深化500 hm2,累計實現產值6 720.6萬元。
1.3.2 發展林下經濟
調查顯示,浙江省林下經濟分別從2015年的5 153 547.10萬元,增加到2020年的21 841 697.20萬元。以龍泉市為例,2015—2020年,共新建林下種植中藥材、食藥用菌、森林旅游康養、木本油料高效栽培和竹林高效栽培等模式萬元山基地1 670 hm2,預計增收3.5億元左右。
2 存在的問題
2.1 林業生態保護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1)生態公益林建設存在利益錯位。不僅表現在發展高效林業產業與公益林林地之爭矛盾日益突出,而且隨著公益林補償標準的逐步提高,對比林地經營收益情況,主動放棄林業生產經營要求劃為公益林的需求呈逐步增多之勢。
2)森林公園、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任重道遠。調研發現,由于缺乏相應制度和資金保障,保護生態的同時未能有效突破以保護促發展的良性發展瓶頸,大量生態產品被免費、無約束地過度使用。同時,由于濕地生態保護與建設周期長且過程復雜,涉及利益單位、人員主體較多,為長期有效的濕地保護帶來了困難,如一些森林公園資產閑置多年難以盤活。
2.2 林業產業轉型發展遇瓶頸
1)林業產業鏈難以整合。在林業產業鏈條中,原料、產品、技術、政策之間延伸度不夠,難以整合產業鏈。例如,隨著毛竹價格大幅下滑,林農對毛竹經營積極性不高,毛竹原材料緊缺;同時,加工技術落后,存在環境污染,政府限制竹木加工企業的污染性經營,造成產業鏈條斷裂。
2)產業發展驅動力不足。林業生產普遍存在生產周期長的特點,前期投入較大,回報較慢,受市場供需變化影響,經濟效益波動較大的特點,存在貶值風險。同時,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不高,導致一些林業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如從毛竹產業來看,受近年來毛竹價格下滑、毛竹滯銷、毛竹加工企業受限等因素影響,一些林業大戶及加工企業向重慶等中西部地區轉移。
3)部分林業產業難以規模發展。調研發現,在部分縣(市、區)中,毛竹、香榧、油茶等產業由于價值鏈延伸不夠,經營成本高等因素,存在規模發展后繼乏力的現象。油茶產業面臨多種困境,例如,油茶品種混雜老化,經營粗放,“有量無質”的局面導致油茶產業難以為繼;油茶林大部分山高路遠,交通非常不便,施肥、采摘等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等。同時,林業產業品牌市場認知度低、市場整合能力弱,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嚴重滯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價值鏈,加上技術落后等制約因素,進一步導致部分林業產業在中低端區間徘徊。
2.3 林業發展支撐條件不足
1)人才隊伍建設滯后?;鶎恿謽I專業人才緊缺,現有林業隊伍年齡結構斷層和老齡化現象嚴重,影響林業建設事業的發展。近年來,林區外出務工人數增加,留守林農文化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年齡偏大,受傳統觀念和缺少有效激勵機制影響,部分林農即使林地拋荒也不愿意轉讓林地經營權,給引進大戶發展林業產業規模經營帶來了困難,林地流轉困難制約了林業現代化發展。
2)綠色金融支撐體系不健全。林權抵押貸款等林業融資規模出現下滑,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新的林業綠色金融體系還不健全?!墩憬∪嗣裾k公廳關于大力推進林業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推廣公益林補償收益質押貸款、碳金融等綠色金融產品,但推進力度不夠。
3)林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森林安全保護壓力仍然較大。森林火災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能力需不斷提升,森林、濕地等監測體系建設有待加強,監測能力和監測水平還需提升。國有場圃、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部分國有林場負債較多,職工的生活和生產條件較差。
3 對策與建議
3.1 建立完備的林業生態保護體系
1)優化省、市、縣三級公益林“陽光工程”建設。完善公益林區劃界定書、公益林保護管理協議、資金發放清冊,確?!暗亍?、利”三者相一致,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
2)建設區域生態空間的綠色網絡體系,實施基地造林、美麗林相撫育工作。開展造林更新、彩色健康森林建設工作,落實森林生態廊道的綠色網絡體系,探索森林公園維護與濕地修復、管護機制。加強森林公園與濕地的建設與維護,制定相應的管護制度,并由專人負責。強化自然保護地管理,推進管護機制建設,通過組織召開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和成效。
3)處理好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廣泛宣傳公益林變更調整、撫育采伐等政策制度,積極引導各地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開展公益林區多功能利用,積極鼓勵、引導和扶持公益林區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森林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農家樂等形式的林業經濟,拓展林農的收入渠道,實現林下經濟到林享經濟轉型發展。同時,通過試點縣(市、區)機制探索,真正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3.2 建立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
1)加大林業產業鏈整合力度。擴大木、竹加工企業集聚規模優勢和塊狀經濟產業鏈優勢,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最核心的是要結合林權的權能、綠色產業特點,優化林業金融服務,構建林業融資平臺,創新林業金融產品,推動產業升級和三產融合。大力培育林業龍頭企業,創建名牌產品,拓展國內外市場。
2)推動林業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從現有林業產業水平和產業優勢出發,按照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要求,搞好產業發展規劃,培育壯大具有區域特點和競爭優勢的林業主導產業。以267萬hm2商品林為基礎,集中發展名特優經濟林、種苗花卉、森林食品、珍貴樹種和藥材培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積極發展以森林旅游為重點的服務業。
3)推動林業產業規模化經營。以“全國深化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和“全國現代林業經濟發展試驗區”為抓手,以推動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打造千億產業為目標,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相統一,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科學利用森林資源加快發展林下經濟,大力推進高質量示范基地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市場流通體系構建,著力加強科技服務和監督管理,促進林下經濟向綠色化、集約化、規?;?、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3.3 建立高質量的條件支撐體系
1)加強林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林業高層次創新人才培育和引進,加速培養一批首席專家、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干,進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科技特派員“扎根計劃”。以教育培訓為抓手,通過舉辦全省林業綜合業務培訓班、林業行政執法現場會等活動,多方面、多渠道提升基層林業從業人員能力和素質。優化林業人才政策環境,在住房、交通、通訊、醫療、衛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2)深化推進林業金融改革。加快推進實施《浙江省林業局關于支持工商資本“上山入林”投資林業產業的若干意見》,全面推廣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林地經營權流轉證》抵押貸款,有效緩解林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構建林業融資平臺,創新林業金融產品,切實滿足低收入農戶的融資需求。研究制定支持工商資本“上山入林”投資林業產業的政策,積極爭取省委、省政府和各有關部門支持,重點對淳安等山區26縣(市、區)的林業項目貸款和農民林業小額貸款,優先安排中央財政貼息,鼓勵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購買山區26縣(市、區)林業碳匯。
3)生產基礎配套設施的補充與完善。為育苗、營造林、監測及科研等林業生產服務提供必要的設施與場所。同點狀供地、生態保護相結合,升級基礎配套設施,為促進林業三產融合發展提供設施用地指標。建議由林業部門牽頭,加快推進森林古道資源保護和古道經濟的發展,并作為浙江省“詩路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內容。繼續提高營林標準,加大對林區人力資源引進和培育的政策傾斜,尤其是保障林業專業人員和林區作業的補貼標準,使林業人才留得住、留得下。
4 結語
現代林業和生態保護之間聯系緊密、相輔相成。林業產業必須面向新時代經濟發展背景下的市場經濟,建立起完善的現代林業經濟體系,積極探索林業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協調發展,為社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同時,打通“兩山”通道,促進林業增效、林農增收。
參考文獻:
[1] 王滿.中國林業產業發展現狀、布局、重點和趨勢研究概述[J].中國林業產業,2011(6):20-25.
[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共產黨員,2012(23):2-16.
[3] 王景新,支曉娟.中國鄉村振興及其地域空間重構:特色小鎮與美麗鄉村同建振興鄉村的案例、經驗及未來[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2):17-26.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國文獻出版社,2017.
[5] 李蘭,王龍飛.現代林業生產與林業保護關系[J].現代園藝,2020(8):224-22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