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舟 汪迪 劉芳
摘 要 2020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收官之年,河南省新密市、禹州市、濟源市、蘭考縣、汝州市5縣(市)于2017年入選全國首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點。為給河南省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提供參考建議,調查過去幾年內5縣(市、區)農村垃圾分類現狀,并提出強化主體意識、加強宣傳教育、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等推廣和改進農村垃圾分類的對策。
關鍵詞 垃圾分類;獎罰機制;宣傳引導;農村;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X799.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37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逐漸提高,我國垃圾總量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增長,其中生活垃圾占垃圾總量的40%左右。當前,垃圾多采用填埋和堆放處理,造成“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現象頻繁出現,為解決這一難題,2000年從城市開始推進垃圾分類工作[1]。目前,我國在垃圾治理上已形成源頭減量、全程分類、末端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總體思路。
201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通知,在全國100個縣(市、區)開展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河南省新密市、禹州市、濟源市、蘭考縣、汝州市5縣(市)入選為示范點。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求,示范點要在2017年確定符合本地實際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法,并在1/2以上的鄉(鎮)進行全鎮試點,到2020年所有鄉(鎮)和80%以上的行政村在經費籌集、日常管理、宣傳教育等方面建立并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長效機制[2]。
1 現狀調查分析
河南省新密市等5縣(市)自2017年入選示范點以來,經過3年的整治工作,基本建立了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管理體系。
1.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涉及河南省新密市等5縣(市)農村的基本情況,各地區農村人口和收入情況見表1。
1.2 調查方案設計
1.2.1 調查區域設計
由于本次調查區域較廣,在樣本區選擇上,項目組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5縣(市)中各隨機抽取4個鄉(鎮),每個鄉(鎮)根據距縣(市)中心地理位置遠近隨機抽取3~4個村莊。依靠問卷、訪談等實地調查方法獲得數據,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問卷項將通過對當地親朋好友及同學使用問卷星等方法進行網上調查。
本次調研涉及5縣(市)16個鄉(鎮)79個村莊。1)蘭考縣。調研主要集中于東壩頭鄉(248人)、考城鎮(356人)、儀封鄉(387人)、孟寨鄉(279人)。2)汝州市。調研主要集中于楊樓鎮(189人)、臨汝鎮(165人)、廟下鎮(164人)、紙坊鎮(104人)。3)禹州市。調研主要集中于神垕鎮(150人)、文殊鎮(160人)、火龍鎮(219人)、方山鎮(200人)。4)濟源市。主要集中于思禮鎮(189人)、承留鎮(138人)、王屋鎮(159人)、克井鎮(259人)。5)新密市。調研主要集中于曲梁鎮(258人)、劉寨鎮(230人)、城關鎮(200人)、牛店鎮(203人)。
1.2.2 調查內容設計
本次調查主要以調查區域內所選村莊的村委會和村民作為調研對象設計調查內容。1)針對村民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調查內容包括家庭基本特征、對垃圾分類的認知度、垃圾分類行為的自愿性、對本縣(市)垃圾分類政策的熟知度和對村莊環境改善的滿意度。2)針對村委會的調查多采用訪談方式,主要咨詢村莊的基本特征、村委會對本縣(市)垃圾分類政策的執行情況及目前村莊垃圾分類的現狀[3]。
1.3 調查結果分析
1.3.1 基本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了4 500份問卷,有效問卷4 257份,有效率94.6%。1)從性別上分析,男性占調查總人數的43.9%;女性占56.1%,符合目前農村地區女性多、男性少的性別分布特征。2)從年齡上分析,20歲以下的受訪者占調查總人數的5.83%,21~30歲受訪者占4.09%,31~40歲受訪者占18.75%,41~50歲受訪者占29.31%,51~60歲受訪者占34.93%,60歲以上受訪者占7.09%,符合目前農村居住人口老齡化的特點。3)從受教育程度來看,有76.70%的受訪者學歷在初中及以下,高中學歷占18.43%,大專及以上學歷占4.87%。近80%受訪者為受訪村莊的常住人口。
1.3.2 現狀分析
目前5縣(市)政府均出資為村莊配置了垃圾桶、垃圾車,在數量上均可以滿足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蘭考縣和汝州市的受訪村莊大多為每戶配置了2個小型垃圾桶,要求村民每天定時將自家垃圾投放到垃圾集中點,從而實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機制。村莊設置垃圾投放點是實現“村收集”的主要途徑,直接關系到農村垃圾分類的成效。但從調查結果來看,村民家距村垃圾收集點的遠近影響著村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目前有86%的村民能將垃圾堆放在指定地點,但仍有14%的村民隨意丟棄垃圾。此外,只有50%的村莊能提供便捷的垃圾處理設施,5縣(市)政府均有相關規定要求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但當前存在村莊清理頻次較低和無人統一清理的情況。
村委會是否積極落實垃圾分類政策是影響村莊環境質量的直接因素,由于近年來政府加強農村垃圾治理工作,5縣(市)受訪村委和村民均認為鄉村環境有改善,但在調查中發現,鄉村環境改善的程度主要受村委會工作得力程度和距市區遠近的影響。1)調查發現村民普遍認為垃圾分類的主體是村干部和政府,而村委則普遍認為垃圾分類是上級政府的安排,只是按照上級政府規定落實工作,并未結合當地實際。2)調查還發現村民愿意承擔的垃圾處理費用不高,因此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收費標準較低,如蘭考縣的村民普遍愿意承擔每天每人5分錢的收費標準。3)超60%的村民缺乏垃圾分類知識,集中表現為將生活垃圾也歸為廚余垃圾,對有害垃圾認知不全等。
2 存在的問題
從調查結果來看,河南省5縣(市)在農村垃圾分類上均取得了一定成果,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有所提高,鄉村衛生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但仍存在著許多共性問題。
2.1 主體意識不強
目前河南省5縣(市)農村垃圾分類均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機制,主要由5縣(市)政府出資主導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以當前較為成功的“蘭考模式”為例,蘭考縣作為河南省農村垃圾分類的示范點,已形成“政府主導、財政支持、農民參與、市場運作”的運行模式,對所有鄉(鎮)、村實行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出資配置保潔人員和保潔設備。但同時,政府出資主導垃圾處理會導致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無法自行運轉和村民缺乏參與垃圾分類的主體意識。1)農村生活垃圾均采用市處理的方式,這對縣(市)政府的財政資金造成壓力,一旦政府無法保證環保經費充足和處理設施及時維護,農村垃圾分類將無法長期持續。2)由于政府主導了垃圾分類和承擔了垃圾分類處理的大部分資金,導致村民普遍認為垃圾治理工作與自身無關,環境保護意識和垃圾分類意識薄弱,缺乏參與垃圾分類工作和維護垃圾桶、垃圾車等環保設施的自覺性和積極性。3)大部分村委只是按上級安排開展村內垃圾分類工作,并沒有對村內垃圾分類工作進行系統的計劃和長遠的考慮。
2.2 形式化問題嚴重
1)受訪村莊雖都已配置一定的垃圾分類設施,但普遍存在設施供給不足、維護不及時、設計不合理、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導致部分村莊垃圾分類設施形同虛設。2)70%左右的村民普遍缺乏垃圾分類處理意識,存在不按分類標準投放或錯誤投放垃圾的現象,加重了后期清潔工人的分揀工作負擔。雖然村內的清潔工作由專門的清潔工負責,但由于村民缺乏配合意識,村莊垃圾分類工作監管不嚴,造成垃圾分類形式化、監督管理形式化、懲罰制度形式化等問題嚴重。
2.3 宣傳力度不足
在社會宣傳引導下,村民普遍認可垃圾分類處理是一件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但在調查中發現,年齡和垃圾分類行為呈負相關,年齡越大,垃圾分類的意愿越低,年輕人和中年人垃圾分類的意愿相對較強。這種現象與目前關于垃圾分類的宣傳多浮于表面有較大關系。1)較少宣傳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意義,導致村民對垃圾分類了解不全面,對其環保意義了解不徹底。2)垃圾分類標準宣傳不確切、不透徹,使村民不能準確區分所有垃圾,只能簡單區分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
3 優化建議
3.1 強化主體意識
借鑒浙江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經驗,農村環境衛生的改善依賴于廣大農村居民的共同參與。浙江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經歷了政府主導階段、政府號召居民共同參與階段、政府引導居民真正產生分類行為階段,到第3階段,村民和村委作為垃圾分類的主體意識強化后,才真正形成了農村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的體系。由此可見,強化村民和村委的主體意識是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基礎[4]。
因此,要從垃圾處理去行政化入手,增強村民和村委會作為垃圾處理分類的主體意識。1)除縣、鄉、村財政共同承擔外,應考慮根據垃圾數量和種類向村民按比例收取垃圾處理費用,通過經濟手段推動村民垃圾減量積極性。2)完善垃圾分類獎懲制度,對積極進行垃圾分類的村民給予獎勵,對沒有按要求投放垃圾的村民予以懲罰。3)在垃圾回收方面,目前5縣(市)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多由企業回收,可考慮以政府拍賣的方式由企業競爭,拍賣費可用于購買和維修環保設備,減少在垃圾處理方面的財政支出[5]。
3.2 加強宣傳教育
為更好開展垃圾分類工作,需依靠有效的宣傳教育與引導機制,提高村民垃圾分類意識,使村民自覺踐行垃圾分類。1)村委會是農村各項工作的基石,應充分發揮村委會作用。鼓勵村委會通過鄉村廣播、在垃圾分類投放點附近設置宣傳欄、農村集會、村集體微信群等多渠道宣傳垃圾分類知識。2)從村民的自身利益出發進行垃圾分類宣傳,以提高村民環保意識。通過多樣化宣傳,提高村民關注度,便于村民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和分類標準[6]。
3.3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從國內外垃圾分類的成功經驗來看,建立健全垃圾分類相關的法律法規是垃圾分類工作順利進行的保障。日本是垃圾分類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其垃圾分類的成功實施離不開完善的垃圾分類法律體系,其現有相關法律包括1部基本法、2部綜合性法律及6部專項法,明確規定生活垃圾不分類不收運,嚴重的亂扔垃圾和隨意焚燒行為會觸犯刑法[7]。為保障垃圾分類工作長久運行,要先從省、市、鄉(鎮)層面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村委會基于法律基礎發揮職能作用,鼓勵村集體建立村規民約,從源頭把控垃圾分類。
4 結語
對河南省5縣(市)中16個鎮79個村莊4 257人的調查發現,5縣(市)垃圾分類進程不一,其中蘭考縣已形成“政府主導、財政支持、農民參與、市場運作”的運行模式,成為河南省農村垃圾分類的示范點,其次是濟源市和汝州市,新密市和禹州市的垃圾分類工作比較滯后。過于依賴財政資金、村民和村委的主體意識不強、農村垃圾分類設施形式化嚴重、垃圾分類宣傳力度不足是目前5縣(市)垃圾分類工作的共性問題。為此,本文提出了強化主體意識、加強宣傳教育、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等優化措施。但受數據所限,本研究尚存在未完成5縣(市)垃圾分類的對比分析、數據處理較為簡單等問題,這也是今后進一步研究的角度和方向。
參考文獻:
[1] 孫旭友.垃圾分類在農村:鄉村優勢與地方實踐[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6):79-88.
[2] 李珞彬,宋修.淺析農村垃圾分類:以宜賓市李莊鎮為例[J].南方農機,2021,52(3):85-86.
[3] 張心雨,張欣雨,王時有.農村垃圾治理途徑研究:以“3+3”模式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8-31.
[4] 沈雪庭,劉孝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困境與對策:來自浙江省德清縣的調查研究[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8(1):82-86.
[5] 劉洋.農村垃圾分類治理路徑研究:以浙江省T縣為例[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2(3):51-52.
[6] 武儒力,劉艷,高旭.鄉村振興背景下通遼市奈曼旗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問題研究[J].山西農經,2022(3):169-171.
[7] 崔振波.鄉村更美更宜居:撫順市破解“垃圾圍村”難題紀實[J].中華環境,2022(1/2):50-52.
(責任編輯:張春雨)